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秋分,古称"宵中",它具有两个意思:一是这一天昼夜相等,各为12小时,平分了昼夜;二是秋分居于秋季90天之半,平分了秋季。《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一般在阳历的9月23日前后。白露和寒露则分别在阳历的9月8日、10月8日前后。民间有俗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对于农业生产而言,这是具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白露时节,尽管气温持续下降,但气候仍如春季,不仅花木依然茂盛,而且有的花的颜色比春季更艳丽。若此时耕种冬麦,容易遭受虫害。因这时温度超过了20度,往往会造成麦苗生长旺盛,出现冬前拔节的现象,叶茎过于繁茂,越冬易受冻害,难以存活下去。而秋分以后,太阳到达黄经180度,由于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越过赤道,转向南半球,所以北半球获得太阳辐射热量将一天天减少,而地面向天空散发的热量,反倒因"秋高气爽"、云量减少而增加,所以散热很快。这时,来自北方的冷空气频频南下,天气逐渐转寒。秋雨以后,地表水分增多,正是秋耕秋种的好时机。秋种前必先秋耕,而此时秋耕,可以有效地改良土壤,保持水土,提高土壤肥力,清除杂草,减少病虫害。秋耕的土壤比不耕的土壤温度可提高1.2度,昼夜温差可减少2度,这对于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活动是极为有利的。这样,土壤中的有机质以及不能被作物吸收的矿物质元素,就能被土壤微生物较快地分解,被处于发育状态的麦种顺利吸收利用。
  而寒露表示温度又一次下降,露水更加寒冷,接近地面的水气快要凝结成霜了。如果冬麦种得迟了,当温度低于10度时,麦苗冬前生长期短,分蘖和根系生长不良,就会造成麦苗冬前细弱,不能积累养分,对越冬返青都不利,这样生长起来的麦子穗小粒少。
  早在西汉时期,在汜胜之撰写的《汜胜之书》一书中,就已对秋耕秋种时间提出了具体要求:"夏至后九十日,昼夜分,天地气和,以此时耕田,一而当五,名日膏泽,皆得时功。"①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到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天气、地气调和,在这时耕田,用力一分能抵得上五分,这是因为此时的土地特别肥美湿润的缘故。根据这一点,《汜胜之书》还进一步作了适期播种的具体论述。后魏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又发展了《汜胜之书》的见解,总结出大麦、小麦等具体播种Et期的上时、中时和下时。如种大麦以农历八月中秋社前逢戊的一天为上时,以八月下旬逢戊的一天以前为中时,以八月末九月初为下时;种小麦则以八月上旬秋社前逢戊的一天为上时,以八月中旬逢戊的一天以前为中时,以八月下旬逢戊的一天以前为下时。说明我们的祖先运用二十四节气作为农业气候指标是何等细致、准确。民间则用诗歌、谚语等形式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上述谚语的广泛流传也就不足为怪了。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说法主要流行于黄河下游一带,我国地域广阔,气候不同,各地流传的谚语自然有所差异。比如,也有的地方说"寒露到霜降,种麦日夜忙"、"秋分早,霜降迟,只有寒露正当时"的,到了浙江则又"立冬种麦正当时"、"大麦不过年,小麦冬至前"等等。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这些农谚只是根据某一天象、物象来推断以后的天气和农作物的繁育状况,并确定应当采取的农业措施,是以对节气、天气、气候和农作物生长发育多年积累的生产经验为基础的,与那些封建迷信是绝不可相提并论的。其中的某些合理论断,即使在今天也依然有它的价值。
网站目录投稿:忆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