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少儿艺术教育是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积累出一些体会——二胡演奏中体态律动应该"从娃娃抓起"。本文以教学时段为主线,分别从空弦练习、音阶练习、练习曲和乐曲这四个教学阶段简要论证;围绕呼吸和律动两个体态律动的主要因素开展教学实践研究;应用到教育学、数学和音乐学等领域相关知识。 关键词:器乐教学;体态律动;少儿教育 少儿艺术教育需要思考,需要创新。笔者在参加各类互学观摩活动中,学习到很多值得借鉴的好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好的思路能引起共鸣,但也看到了一些亟待改变的教学现象。在一次观摩活动中,一个少儿弦乐齐奏节目给笔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有小演员投入的"演奏",动作"整齐划一",表情"鲜活明快",音乐"节奏准确"。在与艺术教育同仁的探讨中,大家大都对这样毫无音乐性的演奏、排练出来的动作、僵硬的表情和"挤"出来的声音产生质疑——僵硬的动作不但不会提高音乐的艺术性,反而会妨碍演奏。这样的表演显然不应该成为少儿器乐教学的方向。 那应该怎样培养少儿理想的器乐演奏状态,让体态律动助力演奏,使艺术性、音乐性和舞台效果达到统一?笔者认为在教学之初,教师就该把体态律动渗透到每个基础环节,随着演奏的成熟,学生在演奏乐曲时自然就会呼吸,身体自然就能"动"起来了。本文将笔者在二胡教学中总结、思考、应用的体态律动创新教学法按照教学顺序一一阐述。 一、空弦练习的"运动" 空弦练习是弦乐教学的基础训练,主要练习右手与弓子、弓子与琴弦的直接触感,进而延伸到练习右手与琴弦间接触感。在这个阶段,教师一般会在持弓、音色、运弓方向等方面下功夫。空弦练习,是学生接触乐器、接触音响、接触音乐的"第一课",在这个阶段加入一定的身体"运动",也就是体态律动训练,不但有益于学生演奏时音乐与动作的统一,还会增加学生练习乐器的趣味性。下面是具体教学方法和示例。 1、空弦练习的"呼吸"。空弦练习是基本功。二胡教师应该在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呼吸",所谓呼吸,其实是"气息运用"的通俗提法。气息是包括人在内的生物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是人生命体征的重要标志,笔者认为,气息也是音乐表演者的重要动力,这里的音乐表演包含但不限于声乐和管乐。二胡演奏的气息虽然不是乐器发声的源动力,但没有自然有效的气息支撑很难高标准完成各种技术动作。 如上谱例1,是一个空弦练习曲,可以按照谱例进行呼吸练习。 2、空弦练习的"上下"。二胡演奏动作和音乐运动形态一样,是在三维空间内按照特定的方向进行的,如同数学模型中O-xyz坐标轴(见图1)。空弦练习主要训练演奏者配合气息方面"上下"的律动,也就是图1中Oz方向的肢体运动。而"上下"也仅仅是一个易懂的通俗提法,它通过头部、躯干和脊柱的前屈后伸以及腿部的屈伸来实现。例如,呼气时躯干弯曲,自然引起腰以上身体部位(包括颈部、头部)向"下"(如图1所示zO方向)的位移,吸气则相反。 "呼吸"和"上下"是空弦练习容易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空弦练习中气息的运用和肢体上下律动密不可分。不难发现,在空弦练习中,"呼与吸"和"上与下"有一定的规律可言。一般说来,空弦练习中,"呼"对应"下",而"吸"对应"上"。如谱例2的练习。二胡教学与演奏中,从业者可以慢慢体会,将上述方法融入日常训练中。 二、音阶训练的"弦外音" 相比空弦,音阶练习加入了左手指法。在二胡教学中,教师在这个环节一般集中关注音准。但与音准练习同样重要的还有律动养成训练,学生在练习中加入合理的律动还会有效缓解音阶练习的枯燥感和乏味感。教师可以在音阶训练中合理加入音色要求,养成体态律动感知,让"不好玩"的音节训练变成可以"捕捉"到的"弦外音"。 二胡演奏中有诸如或刚或柔、或明或暗、或薄或厚以及或弄或淡等等丰富的对比音色。演奏者左手从大臂、小臂到手腕、手掌,最终在指尖与琴弦的接触间产生的压力,这个力的方向并不能简单说成是图1坐标系中O—y,而是较为复杂的合力。因此,演奏者身体的动作对于音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比如,需要演奏"刚"的音色,身体动作一般与手臂动作用力方向相反,用力较为突然,身体重心向前;"柔"则反之。再如演奏"明"的音色是,需要手臂、手腕和手掌、手指等部位较为主动,身体"矜持"一些;"暗"则反之。相信教师在自己演奏时会有很深的感触,但要描述以至于精准教学还需反复练习、不断揣摩做到娴熟。 三、练习曲的"舞蹈" 练习曲是为器乐演奏特定技巧训练而创作的曲目。也就是说,二胡练习曲演奏的训练目的是为演奏乐曲做准备的。在练习曲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训练左右手技巧的同时,综合应用体态律动。 1、方向和频率。音乐的进行要求体态律动产生复杂的动作方向,较之前面空弦练习,练习曲训练的动作由上下、左右、前后等不同方向力量的合力组成。因此,体态律动的方向是空间的。例如,练习曲要求演奏速度较快时,律动方向以"上下"(图1中Oz方向)为主,弱拍"上"、强拍"下"以及后半拍"上"、前半拍"下";练习曲要求演奏旋律性较强时,律动方向以"左右" (图1中Ox方向)为主,表现为拉弓"右"(图1中O-x)、推弓"左"(图1中x-O),加上其他方向的动作,形成波浪形的体态律动;练习曲较为欢快时,"上下"(图1中Oz方向)"左右" (图1中Ox方向)综合应用,形成(图1中zOx)平面的倾斜动作;练习曲情绪张力较大时,则要求动作方向以"前后"(图1中Oy方向)为主;而要求塑造宏伟壮丽的音乐形象时,体态律动方向则十分开放,在空间内合成。 律动的频率一般与音乐的小节一致,一小节若干个律动。但一些现代创作曲目和其他移植音乐需要仔细研究,律动频率不规则。 2、速度和幅度。这里的速度,指的是体态律动的速度,也就是动作速度。每种不同的动作速度都会产生不同的律动感觉和音色感觉,对音乐形象的塑造产生直接影响。但无论速度较快或者较慢,都是从用力到放松的一次性过程,产生不同速度的力之间相互关联,互相准备,绝不是一个个孤立过程的简单拼接。 体态律动的幅度很好理解,实际上就是动作的位移大小。笔者在开篇提到的少儿弦乐齐奏节目,每个小演员的动作幅度很大,能看出教师要求孩子们表现出演奏投入的状态。但动作幅度的大小对乐曲的音色、力度以致情感表达都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幅度越大,表现力越强"是个伪命题。笔者认为,一个律动单元的时值越长,动作幅度越大,反之越小;乐曲需要的力度越大,情感越激动,动作幅度应越大,反之越小。 3、层次和衔接。不难理解,体态律动是不同动作的合理组合。动作体现在不同方向的空间感、不同幅度的错落感、不同长短的参差感、不同快慢的节奏感,形成不同律动形态相互交错的、逻辑清晰的、处理得当的、性格鲜活的层次。 笔者认为,动作的衔接应该符合自然的肢体规律,而不同律动之间的衔接,主要依赖演奏者心理上和动作上的准备。充分的准备需要演奏者积极地实践和对全曲技术以及线条的整体把握。 写到这,笔者在本段命名练习曲的"舞蹈"就不难理解了。实际上,二胡演奏的体态律动是有规律可言的,通过适当的动作角度和演奏频率,曲目要求的速度和表达幅度,体现出律动的层次感并能自然无缝衔接,肢体就如同在自己演奏的音乐中翩翩起舞。在练习曲的训练中,牢牢掌握体态律动的自然规律,为乐曲的演奏打好基础。 四、乐曲的"舞台" 在枯燥的基础训练后,接触到乐曲往往感到很新鲜。这个阶段要解决的问题不仅仅的曲目内涵背景的讲解,曲式结构分析等,还应趁热打铁,巩固演奏的体态律动训练。作为旋律乐器,二胡往往成为舞台的主角,一首乐曲,一个舞台。下面简要论述体态律动与音乐基本元素之间的关系。 2、音色。音色元素详见上文"音阶训练的‘弦外音"。 3、力度。体态律动对表现音乐的力度影响极大。表现"强"力度有如下几个形式的体态律动:身体动作方向与手、臂等用力同向,动作幅度大,支点靠后,身体松弛,感觉整体向下力度大;身体动作方向与手、臂等用力方向相悖,动作幅度大,支撑力强;由上至下或由后向前增大力度产生渐强效果。表现"弱"力度则相反。 4、音高。音高变化实际上就是乐曲旋律的走向,或上行或下行,周期时间或长或短。简单说来,无论周期时间长短,上行下行一个往复就是一个律动周期。 器乐演奏的体态律动,是一个科学的命题,但不能因其复杂就在基础教学中省略,生产出为了表演效果而加入僵硬动作的少儿音乐舞台作品。 随着国内各种音乐作品创作水平的提高和演奏理论的发展,器乐、声乐等表演类学科的教学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青少年艺术教育,从个体教学成果上看,在国际上属于领先水平,但教学法创新研究还远远不够。本文是笔者在教学中创新教学的总结。体态律动教学法不但在二胡演奏中适用,在其他器乐教学乃至声乐教学同样适用,希望本文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少儿艺术教育界的关注,对少儿艺术教育同仁有所启发,不足之处还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