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我国月饼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花样不断翻新,品种不断增加,地区的差异使品种外观、口感、味道各具独特风格。
  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
  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一书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确实如此,在中国文化发展的五千年历史中,饮食文化是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中国传统节庆文化也在历史的变迁中逐渐成长,独树一帜。关于中秋佳节必备的食品—月饼,也从普通的蒸糕到添加了馅料,从难听的"胡饼"到颇具诗意的"月饼",从高速发展到灭顶之灾又东山再起,如今蓬勃繁荣的月饼业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历经沧桑,走过辉煌,跌过低谷。下面我们介绍的就是历史的变迁对月饼发展的影响。
  关于中秋吃月饼的来历,要从"饼"说起。我国古代人称"糕饼"为"饼饵"。"饼,并也,搜面使合并也"。"饵"是一种蒸制的糕,在中国面史上,"饼饵"则是糕饼的泛称。所以,讲月饼史应先从我国"饼饵"业谈起,即从糕饼行业的起源和发展谈起。月饼作为一种节令食品,也是由普通饼食演化发展过来的。
  《周礼·醢人》郑众注述:"酗食,以酒酗为饼"。贾公谚:"以酒酗为饼,若今起胶饼"。胶字写为教。古文字音同相通,"教"通"酵",应该说"酗食"应该是中国最早的发酵饼。
  自秦统一中国以后,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都有了较大地提高。发酵原料的普遍应用也促进了饼饵业的发展。汉代张赛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从此被称为"胡饼"。从汉刘熙《释名·释饮食》中记载:"饼,并也,搜面使合并也。胡饼作之。大漫也。亦言胡麻著也。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之属,比随形而名之也"。"随形而名之",则是按饼食形状不同而起名。其中"胡饼"是用烤炉制的饼食。到了北魏。《齐民要术》已详细记载了我们祖先制作各种饼食的制作方法,如"饼法"中,就记述了自饼法、烧饼法、髓饼法、截饼法、粉饼法,如髓饼法:"以髓脂,蜜合和面。制成厚四五分,广六七寸,便著胡饼炉中,令熟。勿令反复,饼肥美,可经久。"从这里可以看出,胡饼和髓饼应是当今月饼的鼻祖。
  秦汉时期是我国饼饵行业的雏形,到了唐代,繁荣的经济使那时饼饵行业有了空前的发展,经营规模也逐渐扩大;唐代长安,著名的胡饼店铺就不下10来家了。"月饼"之名相传来自杨贵妃。据说中秋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这也是中秋吃月饼的来历之一。
  隋唐以后,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繁荣。大运河的开通,方便的交通促进了那时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到了宋代,饼饵行业已达到了相当繁荣的程度。那时不但使川原料广泛,如杨光辅所著《淞南乐府》中写道:"淞南好,时物荐秋香,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彻蔗糖霜,新谷渐登常"。
  这里已说明那时月饼馅料的用料已很讲究了。北宋时期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
  宋以后月饼便有了很多好听的名字,如:"汉宫秋月"、"银河夜月"、"桂香秋月"、"嫦娥奔月"、"西施醉月"、"貂蝉拜月"……不胜枚举。形成了专业化。
  中秋吃月饼的来历
  中秋吃月饼的来历又一种说法是中秋节吃月饼始于元末,当时,朱元璋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后来,朱元璋终于把元朝推翻,成为明朝的第一个皇帝,虽然其后清朝人人主中国,但是人们仍旧庆祝这个象征推翻异族统治的节日。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普遍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一节的必备食品。
  明末清初时期,是我国糕点行业走向成熟稳定的阶段。糕点制作不但花色多,用料更加讲究,而且技术也不断提高,清代,已经有如曾a《中馈录》记述"酥月饼"的制作方法和书籍。清朝钱塘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一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荤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到了清末民初,各种地方特色和流派也逐渐形成。
  还应提到的是:中国饼饵业的发展。历代封建帝王的"宫廷御点"对中国饼饵业的影响和推动是很大的。封建时代,一般较为有名的制饼技师都被召人宫,为宫廷服务。宫廷点心起源于社会,经饼师们挖掘研究,改进后再流人社会,这是中国饼饵业发展的一大特点。
  中秋月饼作为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传统食品。新中国成立后,得到迅速发展。月饼生产技术和包装都渐渐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和社会的需求而不断革新。
  但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正在蓬勃发展的月饼行业进人了历史的低谷。几乎所有的历史上著名的饼店、老字号都遭到灭顶之灾,这可以说是月饼史上一场浩劫。
  "文革"结束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是我国月饼行业的全盛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月饼这一传统食品行业发展更加迅速,一些传统的老字号纷纷恢复。
  由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尤其是西方和港台地区的先进工业技术涌人中国内地,这些先进的工业技术和包装融人传统的民族食品工业,使月饼行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中国月饼的发展。可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晚唐五代是雏形期;第二阶段是宋、明时代,为发展期;第三阶段。为晚清和民国时期,是流派形成期;第四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之前,为流派成熟期;第五阶段是"文革"结束之后至今,是高速发展期。
  从月饼的起源和发展可以看出,我们有着好喜庆、爱团圆、重亲情、遵礼仪的独特文化传统。月饼不仅是物质资源,也是精神财富,展现了中国人不同时期的生活状态和审美观。月饼文化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正在发扬光大。
  吃月饼的由来
  中秋节吃月饼的来历习俗,起源于唐代,唐高祖时期,大将李靖征讨北方突x得胜还朝。这天正是八月十五日,时有到长安通商的吐蕃人向唐皇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悬挂天空的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赊(即月亮)。"随即将圆饼赐给文武百官,一同享用。后来,到了开元年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雅,杨贵妃仰望空中皎洁的明月,脱口而出‘月饼’二字。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问流传开来。
  可见,在唐代以前,月饼的前身就是"胡饼"。史料记载:汉使张4出使西域后,引人胡桃、芝麻等,为饼食加工增加了佐料,制作出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饼,人们称之为’‘胡饼"。到了宋代,月饼成为中秋节祭拜月亮最主要的食品。由于月饼象征团圆,人们又将月饼称为‘。团圆饼"。北宋诗人苏东坡曾作过一首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道出了不同于普通饼的特色和含义。
网站目录投稿:丹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