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融媒体时代期刊的出版转型之路


  【摘 要】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兴媒介对传统媒体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和冲击,传统出版业的转型势在必行。然而,在这几年的探索当中,无论报纸还是杂志,许多只是将内容"搬"上了网,仅仅做到了改变传播的载体,而没有从更深层次的传播内容上进行调整。新的媒介环境需要的是传播视角的转换、传播话语的更新以及市场定位的调整,本文以《三联生活周刊》为例,利用框架理论,从杂志的封面选题入手,探索杂志的选题内容、报道角度和报道立场,探索期刊出版在融媒体时代的出版转型之路。
  【关键词】《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新闻框架理论;选题方向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更新,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变革。
  2013年,我国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的行政管理部门进行了合并重组,它标志着国家媒体管理正在顺应媒介融合发展的时代趋势。"融媒体"目前在国内尚无明确的定义,一般采用"百度百科"中的解释:"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
  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传统媒体纷纷捆绑互联网,开发自己的APP,并不断将重点转向个人信息接收终端。除了媒介载体的转换,以专题性和深度报道见长的杂志,在市场定位、报道角度、用户维护上又做了哪些方面的调整,本文将借助新闻框架里了,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从《三联生活周刊》的封面故事选题入手,一窥期刊的转型之路。
  一、框架理论
  新闻框架理论源自贝特森,由欧文·戈夫曼引入文化社会学,之后又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的研究。新闻框架一般体现为两个层次:一是新闻材料的选择,包括新闻来源和消息来源两个方面;二是新闻材料的建构,主要指报道对象的圈定、报道内容的表现以及报道数量、版面位置和主题基调等①。框架理论作为一种新闻报道过程中记者所使用的操作手段,并且是一种潜在的、难以被察觉出来的手段,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只能先假定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并通过媒体传播的内容反向推理出记者的报道框架,并在此框架基础上分析报道的内容倾向和社会影响力。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区
  本文选取了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近一年内,共52期的《三联生活周刊》的封面故事进行分析。封面故事报道是新闻类周刊的重磅栏目,也是读者接触到杂志时的第一感觉,包括《三联生活周刊》《凤凰周刊》《新周刊》《看天下》等众多新闻类周刊在这一栏目上倾注了极大的心血。而在一个相对一定的周期内,从众多新闻中做出选题,也直接表现了杂志的价值取向与读者定位。
  (二)类目建构
  1.选题方向:
  不同的杂志期刊有不同的选题方向,它代表着本杂志的价值选择、市场嗅觉及目标受众等,既受制于这些因素,也在不断巩固它们,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三联生活周刊》的各期选题中,大体可分为新闻类选题、文化类选题、经济类选题和生活类选题四个大类,其下还分有许多小类。
  2.故事报道角度
  报道角度也是增加一分杂志异质化特性的关键之一。例如同样对成都这一城市进行报道,《三联生活周刊》和《凤凰周刊》的封面故事主题分别为《想象之外的成都》和《从成都出发——一带一路新引擎》,前者更多的对成都的文化、历史、产业等多个方面进行解读,由此可见刊物定位的差异性。
  三、框架分析
  (一)选题内容分析
  在全年52期封面选题中,新闻类选题共12期,约占总量的23%。其中包括国际新闻类、犯罪案件、教育类、流行文化类、经典文化类、科技类、体育类等。经济类约占总量的15%,生活类选题占总量的7%。
  综上数据统计,新闻类报道是新闻类周刊的"老本行",也是《三联生活周刊》的传统优势内容,由一个小的角度深入社会肌理,关注新闻事件中人物在时代和社会中的处境、事件的发展脉络和人物的微妙关系。新闻类的选题不拘泥于一处,而是从个案出发,试图折射出时代、体制和人性方面的特点,对新闻事件进行多视角的解析和反思。
  可以看出,文化类选题仍然占据较重的比重,且分布面比較广,不但有传统的,还有现代的,有本土文化,还有舶来文化。对于文化现象的解读不止于描述,而是深刻剖析文化现象产生背后的资本运营及文化生产逻辑。它一直强调以文化解读新闻,从各个角度挖掘中国人存在于骨子里的文化密码,人是文化中的人,社会是由文化中的人组成的,各类新闻事件的发生都离不开人这一主体,也都与文化有着种种微妙的联系。
  而经济类选题和生活类选题所占比重较低,其中经济类的选题体现了杂志对其受众——中产阶级的关注,杂志没有采用严肃和宏观的写法,而是将报道与受众利益挂钩,试图打开受众视野,在这一相对专业的领域起到引领受众的作用。生活类选题,如《好茶之道》《2015年度生活方式》,倡导一种多元化、精致化的消费方式,探讨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转变,以及不断被刷新的价值观和秩序。
  (二)报道角度分析
  封面故事选题的拟订是杂志选题的第一次取舍,报道角度则是第二次更为精细的取舍。特别是在新闻时效上无法与微博、微信等相比,只有在报道角度和深度上有所突破,一个新颖独特的角度会成为媒体的独家,获得绝对的竞争力,此外,报道角度的选择,往往也是杂志风格和追求的体现。
  (三)报道立场分析:精英主义的人文关怀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以及新媒体的冲击,传媒行业的自主经营体系开始完善。在这期间,许多媒体都陷入了恪守媒体人把关职责和自身生存的两难境地。如何使这两者间保持平衡,是每个媒体都需要面对的难题。
  《三联生活周刊》的创作团队是代表着精英文化的知识分子群体,在这个充斥着大众文化和娱乐主导的年代,他们既坚守着自己的文化品位,另一方面也与时俱进,赢得了受众和市场。2005年以来,主编朱伟感受到了愈发发达的互联网对新闻周刊的冲击,做了一次改版——增加大容量的封面报道,并增加理财、收藏、旅游、健康、美食等实用内容。从新闻性转为综合性的做法,使周刊从2005到2009年,连续5年广告量增长超过15%、发行量增长超过20%、利润增长超过20%②。
  四、期刊出版的启示
  《三联生活周刊》作为新时代新闻周刊中的佼佼者,以其独特的文化视角和深入的解读来完成每一期的节目,无论是选题的方向、选题内容的展开,还是报道角度和报道立场,都符合自己一以贯之的个人风格,也贴近其目标受众——城市中产阶级。作为一本"倡导一种生活"的文化周刊,《三联生活周刊》依然维持着鲜明的新闻嗅觉,紧跟时事,抓紧读者的眼球,再从文化的角度进行解读,则是不断强调自己的异质性特征,巩固既有受众,并在特长领域不断深化。
  毫无疑问,这样的杂志是成功的,主编朱伟在互联网大潮到来之际,敏锐的嗅到了市场的需求,及时主动改革,为自己的发展赢得了先机,在坚守与创新中找到了平衡。融媒体不单单是媒介的转换,更多的是视角的转换,话语方式的更新,以及市场定位的调整。事实告诉我们,没有一劳永逸的发展,《三联生活周刊》的未来掌握在三联人自己的手中,只有积极关注社会和目标受众微妙的变化,结合自身特点和媒介环境不断探索,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潘晓凌 乔同舟.新闻材料的选择与建构 连战"和平之旅"两岸媒体报道比较研究 [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12(4)
  [2]中国青年报 2015年11月20日 三联生活周刊创刊20年 一本杂志和他记录的时代 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5-11/20/c_134835747.htm
网站目录投稿: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