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王府始建于清乾隆时期的1776年,初为乾隆皇帝宠臣和珅所建,同时作为乾隆十女固伦和孝公主与驸马丰绅殷德的居所。嘉庆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乾隆太上皇归天后第三日,嘉庆帝颁旨密押和珅,次日免除和珅军机大臣、九门提督二职。正月十六日(2月20日),嘉庆帝颁布和珅罪状二十款,并查抄和宅。正月十八日(2月22日),嘉庆帝降旨赐锦,着刑部监临市曹自尽,和珅时年49岁。同年,嘉庆帝将和珅宅赐予其弟庆王永磷,直至咸丰元年三月十八日(1851年4月19日),咸丰帝将庆王府转赐给其弟恭亲王奕新,始称"恭王府"。由于恭王府见证了清朝历史上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居住过多位重要的清代历史人物,著名历史学家侯仁之先生曾评价恭王府的历史价值:"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 一本书揭开恭王府旧藏 文物流失研究的序幕 2003年下旬,北京电视台的一位记者向恭王府提供了一条线索,日本有一本名为《清朝秘宝流失》的历史专著,作者是研究中国清末、民国期间文物流出历史的专家,日本仙台市东北大学教授富田升先生。该书专门介绍清末时期日本营销古董艺术品的商社在北平收购从皇宫、王府、富贵人家流出的大量古董文物,其中日本山中商会成功收购恭亲王府大量文物、艺术品的事例是该书的重要内容之一。书中提到:"清末时恭亲王府有一批珍宝曾流失。"据了解,位于日本大阪的山中商会总部的档案资料室至今仍保存着这段历史的原始资料。这些史料将证实恭王府文物、艺术品流失的事实。 根据这一线索,2004年10月,恭王府管理中心出国考察团展开了一次赴日专题考察。考察团的目的地之一便是日本大阪的山中商会。山中商会的前身是一家古董商店,后发展成为一个以东方艺术品、文物买卖为主营的跨国公司。其在销售方式上的创新、开拓,使之成为20世纪初世界范围内文物、艺术品营销最成功的企业。山中商会决策层抓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经济腾飞的机遇,在美、英、法、中等国设立了采购和销售平台,为山中商会的日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世纪20至30年代,山中商会达到巅峰时期。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二战结束。美、英、法,中等战胜国将所在国的山中商会全部资产作为敌产罚没,这使山中商会受到总资产80%的损失,自此逐渐步入没落。现山中商会由第四代山中让先生掌管,主要以祖上遗留房产的租赁为主业。 山中让先生向考察团表示,对先辈曾经以掠夺性的方式将中国文物,尤其是恭王府文物运往异国,造成中国文化遗产的流失而深感歉意,同时表示愿为恭王府的历史研究尽绵薄之力。山中商会的资料室存有大量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期的经营、销售档案资料,按年代顺序和经营种类分别列存。考察团从1900-1915年的档案中查找到了山中商会1911年在中国北平、上海成立商会的历史照片,在北平文物销售场所室内陈设的历史照片,1912年山中定次郎在恭王府大门与大管家的合影资料,1913年恭亲王珍宝纽约拍卖图录等一批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尤其是1913年美国拍卖图录,书中不但有小恭王溥伟的朝服照片以及恭王府阿司门照片,还有当年拍卖现场用铅笔标注的竞拍成交记录。这些历史资料对于恭王府旧藏文物流失的研究是难得的珍贵历史依据。在考察团临行前,山中让先生将这批珍贵的历史资料捐赠给恭王府用于学术研究。众多文物是如何聚集到恭王府的 大清王朝上自帝王、下至庶民都有收藏文玩的嗜好。这其中有两个原因。其一,中国有句老话:"盛世古董,乱世黄金",大清朝从顺治帝始入主中原统治中国,直至道光朝,即1840年后逐渐步入动荡与衰败,其问有着100余年的"太平盛世",尤其是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可谓是"国泰民安、歌舞升平"。文玩、古董的收藏在此期间也达到一个历史的高峰。其二,时至晚清,虽国势处于不安定和逐渐衰败的状况之中,但玩古之风依旧不减。民国有一本名为《市肆玩艺》的书中剖析了晚清文人玩古之风的缘由,书中这样写道:"晚清文人玩古风的盛行与当时官场积习及喜好关系紧密,官场钻营之官吏为适应政治腐败的潜规则,在官场上要想吃得开,对古董的认识和运用是必备之道。" 爱新觉罗·奕,道光帝第六子,出身帝王之家,天资聪颖,备受宠爱,却无缘大统,虽恭谨慎行,勤勉不辍,却横遭猜忌,倍受打击。奕新历经四朝,见证了大清王朝的未有之变,是晚清致力于改革的宗室成品。据《清史稿》、《清朝野史大观》记载,奕新自幼熟读经史,精研《通鉴》,具备很深的汉学功底。加之生活在皇宫大内,对历代书画名家名作以及各时期的文玩古董经常观摩考校,天长日久,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奕新逐渐成为了一位才学出众、精通古董及艺术品鉴赏的王爷。《近现代名人小传》中记载,奕新"勤学能文,书法率更,诗学晚唐,尤精鉴别,书画古董以屋十五楹盛之,成真品"。除上述记载外,根据宫廷造办处活计档记载,同治年间造办处为恭亲王制作各类文物器物座托、装裱书画等活计甚多,进一步印证恭王府内"书画古董以屋十五楹盛之"的记载是有历史依据的。同时,这些历史资料也可以佐证,恭王府旧藏文物、艺术品的奠基人是恭亲王奕新。 老恭王奕言斤酷爱收集、典藏文物,而恭王府中也曾存有数量庞大的文物,那么如此众多的文物通过什么渠道聚集到恭王府的呢?通过研究、考证发现,恭王府的文物聚集有以下几个渠道: 1.帝后恩赐。据史料记载,清朝帝后有对皇族成员或有功之臣赏赐文玩的习俗。《晚清宫廷生活见闻》一书中溥佳回忆:"春节放假十天……溥仪照例赏赐每人一套殿版书、一匣极为精致的古墨……夏季初伏到末伏放假一个月,照例赏赐每人祛暑药两匣、乾隆贡崩一把。"从宫廷档案中我们查到,仅咸丰二年三月二十九日(1852年5月17日)一日,咸丰帝便赏赐恭亲王奕新由宫廷造办处制作的紫檀、黄花黎、红雕漆、文竹、金漆等名贵材质家具共计67件之多。另据,在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言斤合谋实施"北京政变"(义称辛酉政变)成功后,"垂帘听政"的慈禧实现了一统天下的梦想,为表示对奕的感激,除封以高官厚禄,赐奕之女为公主外,还投其所好赏赐了不少宫中的文玩珍品。 2.部下赠送。恭王嗜物乃晚清上至宫廷下至百官无人不晓之事,而在同治朝时,其在朝中掌管之权力达到巅峰,故投其所好的人自然不少。清人何川德所著《舂明梦录》一书中有专门的介绍:"清室诸王以恭邸为最贤明,虽平生有好货之名,然必满员之得优缺,及汉员由军机章京外放者馈送,始有收受。"2012年英国邦瀚斯拍卖中,便有一块玉山子是清晚期著名汉臣李鸿章赠送给恭王的礼物。可以推测,在恭王掌朝政的岁月里,收受下属的文物、艺术品应不在少数。 3.索取占有。恭王的收藏中不乏国宝级的珍品,这些宝物的得到有时也不是金钱所能为之的,于是堂堂的大清王爷巧取豪夺的事也时有发生。现藏于北京故宫的《平复帖》是1700多年前东吴名将陆逊之孙,西晋大文学家陆机的法帖。这件作品长23.7厘米,横20.6厘米,纸本,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传世墨迹,比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还要早百年。该帖问世至今辗转经历多个历史时期,流传有绪。清乾隆时期《平复帖》入藏大内。初仔皇太后所居的寿康宫,1777年人后去世时赐给皇十一子永理,由此入藏成亲王府。光绪六年(1880年)成亲王曾孙载治去世,奕言斤借办理皇室事物之便,借口"载治之子溥伦、溥侗年幼,尚不能妥善保管重宝,为慎重起见,暂将法帖收恭王府保管"为由,将垂涎已久的重宝据为己有。类似之事绝不仅此,有待进一步考证。 4.自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