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现代书院传统与现代对接中的探索


  【摘 要】书院是独立于官学和私学系统之外的独特的教育体制,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向往的文化殿堂。20世纪初,西学东渐的影响使书院渐渐走向落寞。近年来,文人志士为复兴现代书院,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探索,各种形态的书院在中国大地上兴起,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对接中,它们面临着或同或异的困窘,但都怀揣着文化复兴的使命与梦想。本文旨在通过对现代书院的不同形态及其困境进行探讨,以期对于其未来发展进行思考与探索,为文化的复兴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书院;传统文化;现代社会
  一、古代书院:引领思想创新与学术思潮的文化圣殿
  "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描绘的是乾道三年,朱熹与张栻于岳麓书院进行朱张会讲时的空前盛况。自唐朝开始,书院就扮演着士人精神家园的角色,引得一代代知识群体的向往。历经千年风雨的书院随社会经济发展、文化需要而兴,又随战乱更替而衰,起起落落都未曾改变其推崇学术自由、引领社会潮流的使命。
  书院多选址于山林名胜之地,"近市而不喧,林深而泉甘"。獨立于官学、私学系统之外的书院教育体制,在有系统的教学规制和稳定的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在学田制提供物质经费来源的保证上,秉持着经费自筹、教学方针自立、管理方式自定的理念,为学术自由开辟了道路。书院的教学方式极其灵活,教师授业解惑,同时还进行不同学术观点的论敌与论友聚会,自由的学术氛围促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使得各书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派。教师注重对学生手持足行、饮食起居的道德教育,在朝夕相处中形成了和谐的互动沟通。书院保有着供祀的规制,通过祭祀彰显自己的学术主张,并对学员进行社会教化,使学术主张一致的学者在模范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强有力的统一联合体。同时,书院还发挥着藏书的功能,书院依托各方资源收藏图书典籍,并不断修志刻书向外输出其文化产物。可见,书院已然成为教育中心、学术研究基地、图书馆、出版机关的统一体。书院在各方力量的推动下,渐渐成为集结思想创新和学术思潮的文化圣殿,是我国悠悠文化长河中的一股清流。
  二、现代书院:传统与现代对接路上的多样探索
  20世纪初,光绪帝一纸诏令,实行西方的教育制度,兴办新式学堂便成为大势所趋,书院教育由日趋没落走向了完全被弃。
  不少文人志士为此感到惋惜。胡适先生曾言"书院之废,实在是中国一大不幸事,一千年来学者自主的研究精神,将不复现于今日了。"季羡林先生在《书院辞典》序言中说"中国教育以前是官学和书院两条腿走路,现在只剩一条腿了。"i所幸,随着我国物质文化水平的提升,书院这种古老的教育形态又重新在中国大地上兴起了。现代书院,以民间方式表达着对这个世界的关注,又与传统书院一脉相承,是中国人一个历史和文化的标识。书院,就像传统中国留给现代的一个背影,让人们不禁打量起它的现代命运ii。
  (一)脱胎与重生: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古代书院
  在现代书院的队伍中,有些书院具有其他书院望尘莫及的"先天优势",它们穿越千年的学术纷争,直至今日依旧在文化教育的阵地上发光发热。许多大学,追溯其前身都脱胎于书院,而书院又在与大学的融合中焕发新的光芒。岳麓书院便是个鲜明的例子。如今的岳麓书院经历了一系列的学制变革,已然成为湖南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跨越古今的内秀使其拥有浓厚的底蕴魅力,而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巧妙结合则为它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曾作为理学思潮重镇的岳麓书院被视为湖湘文化的圣殿,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岳麓书院如今是湖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国学研究基地、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基地,并设有中国软实力文化研究中心,向社会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各类人才。
  岳麓书院不仅将眼光聚焦于高等教育,更向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从1999 年开始,岳麓书院效仿当年的讲学形式,创建了"千年讲坛",并由湖南电视台直播。几乎每周,明伦堂都会迎来一位举足轻重的知名人士,讲座听众除了湖大学生,也有其他各校老师学生、文化爱好者、地方政府官员、企业家。每有名人来讲座,都将这个千年学府挤得水泄不通,听众的热衷让这座古老的书院笑称"防不胜防"。 iii
  (二)共生与共赢:与高校共联手的现代书院
  自古以来,文人志士在推动书院发展的历程中就发挥着不可小觑的力量,如今书院的复兴依旧是知识分子们梦的落地与生根。构成中国现代书院文化版图中的四大书院:万松浦书院、岳麓书院、白鹿书院和中国文化书院中,除岳麓书院具有千年历史积淀以外,其它均是当今的文人志士在与高校的合作中取得的共赢成果。
  万松浦书院创办人张炜意识到现代书院需与大学教育进行高端对接以寻求发展,因此在创办之时,复旦大学、山东大学等5所大学就已纳入万松浦书院的共同创办单位中。它还实行自己的"院士制",聘请了50名一流学者担任"院士",组成"万松浦书院院士委员会"。迄今为止,"烟台大学人文研究中心"、复旦人学"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分部已在万松浦设立。iv
  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陈忠实认为传统高端教育方式的书院与现代高端教育方式的大学合作是书院文化叩问当代的主要方式v,与西安思源学院联手承办白鹿书院。
  著名学者冯友兰先生与北京大学哲学系张岱年、汤一介等几位教授共同发起,联合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及台、港和海外的数十位著名学者一道创建了中国文化书院。
  文人志士们在与大学的合作中争取到了更多的物质资源与文化资源,力图更多地还原古代书院的形态与精神,同时也在探求着与现代社会的对接。
  不少书院在选址时,依旧像传统书院那样,力求坐落于山林田野处,将"天人合一"的理念贯彻于现实。如万松浦书院面朝渤海,背靠万松浦,其间松林万壑,曲径通幽。不仅常有鸿儒名家来此习文研艺、游学讲学,还有躬身劳作等非常体验。vi张炜为我们还原出身与心皆受洗礼的书院情怀。
  作为思想与文化交流的一方重地,各书院都旨在通过游学、讲学、研修、藏书等功能,既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又实现与现代社会的接轨。具体研讨的内容会因资源差异、办学宗旨有所不同,有些侧重于从学科角度探讨社会问题、有些倾向于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有些偏向学术思想的交锋、有些探讨自身的觉察与体悟,但不变的是争论的自由及思想的进步。
  与古代书院修志刻书有所区别的是,现代书院在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时能够获得更加便捷的传播工具。中国文化书院通过《神州文化集成》、《国学举耍》、《跨文化对话》等书籍的出版让更多人参与文化盛宴。许多书院通过网络推文、线上读书分享的方式鼓励读者分享思想。现代通讯工具在帮助书院压缩成本、节约资源的同时,使文化渗透产生更深远的影响,使得书院教育愈加面向社会、走向平民。
  (三)探索与创新:以育人为本的书院制教育管理模式
  在如今,书院制也是追求教育均衡过程中的一大尝试。
  大学内部的书院是与学院并行的学生管理制度,通过学院负责"学科为本"的教学,书院负责"学生为本"的教学达到有效分工,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支持。书院是学生在完成学科学习后的一个归属,是学生实现"全人"教育的新平台。大学内的书院有自己的宿舍、食堂、体育文化设施,学生在课余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融合在一起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有的旨在锻炼学生面向社会的职场素质、有的聘请名人专家交流新鲜思想、有的分享海外交流计划,林林总总旨在培养学生追求均衡生活与全面发展。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例,中文大学分设新亚、联合、崇基及逸夫四大书院,每个书院各有不同的风格特色。崇基书院看重基督教文化;新亚书院看重文史哲及中国文化;逸夫书院强调学生要走出自己专业的局限,在参与学习及各类活动过程中体悟人生;联合书院则强调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并重。现代大学内的书院为学生营造了小型的学习生活环境,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提升了凝聚力与归属感,更重要的是它传承了古代书院学业与道德并重、重视培养健康人格的精神气质。它是融合了我国传统血脉与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统一体,也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对接,为新的教育模式探索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四)生存与生活:世外桃源式文化公益组织
  书院复兴的潮流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弘扬,也唤醒了世外桃源式的公益组织的兴起。些许社会人士怀抱着回归自然的理念,秉持着推广阅读的追求,尝试着初生的文化公益模式。这些新兴的现代书院多建于较偏僻雅致却文化氛围浓厚的山林村落,一则鼓励人们放下浮躁心态、回归原始充实的慢生活状态;二则环境条件允许人们在此读书喝茶冥想农作,在思想交流与农作苦乐中受益成长。在文化推广的过程中,书院多采用读书会、读剧会等形式,旨在促进同道交流与思想进步。
  这些书院为广大学生及白领工作者提供一片精神沃土,是平衡现代都市生活的一大补充,颇有些身体在自然、眼睛在天堂、精神回故乡的境界,故此称作是世外桃源式的文化公益组织。
  三、现代书院在传统与现代对接过程中的诸多困窘
  现代书院虽都秉持着传承书院精神的理念,却呈现出了纷繁多样的特征与形态,不同的属性性质及办学模式使得不同的现代书院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并怀抱着不同的未来展望。
  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古代书院有着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如岳麓书院有着积淀千年的文化氛围和自然景观,作为文人心向往之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的知名度使其无论是举办学术活动、获取物质支持或是招贤纳才都变得轻而易举。然而,千年学府的光环也为其未来的前行笼罩了一层迷雾。在如今学科建制的高等教育体制下,千年学府关于传统与现代、名与实的问题一再凸现,它艰难成长的过程中也始终伴随各种非议与质疑vii。将关注点聚焦于国学、书院史、本土文化固然是传承其不可替代的文化精髓,但这使得书院的发展范围过于狭窄,即使有社会讲坛的补充,也与以往岳麓书院引领时代潮流的社会影响不可同日而语。同时,古代书院在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特征也被削弱。在如今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转型状态下,究其未来延伸,岳麓书院若尚且只维持自己现有的努力,虽能保有一份特别,却会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日渐黯淡。岳麓如能在精传统、强人文、拓新域的情况下重拾其独特的书院精神,更多地传播时代思想,发挥人文精神,往高端教育的方向努力,想必也能重振其往日引领社会的风采。
  与高校联手的现代书院,其潜力来源于对先进资源的充分运用。通过高校联合,现代书院获得了优质的师资,同时其多样的办学形式,尤其是发达的通讯手段使其能够更广泛地影响社会。但碍于此类书院多属于公益或半公益性质,经费大部分由社会捐、集资支持,使其发展有一定的局限;同时大多数书院线上、线下的学员并不固定,因此在现阶段只能陷于主流文化模式的补充。如何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与高校有更深的融合?如何保证经费的稳定充足?如何凝聚更多的力量?现代书院面临一系列挑战,同时也具有极大的进步空间。
  与学院并存的书院制很好的保留了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塑造健康人格的书院品质,其虽摈弃了古代书院引领学术进步的重要特征,却深得培养学生良好人性品格的精髓,为学院教学进行了很好的补充。书院制这种将高等教育模式与传统书院精神融合的大胆尝试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大进步。探其未来延伸,还望在推广的同时,扎根各院校的自身特色,匹配学生的实际需求,更好的融入进学生的课余生活。
  世外桃源式的文化公益组织在书院的兴起中萌芽,也是都市快节奏生活的产物。它力求通过推广阅读、回归原始的方式鼓励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通过多种形式鼓励人们参与到思想的碰撞中。但由于纯公益的性质以及与高校有一定程度的脱节,使其容易陷于资源贫乏的难题。且补充角色的扮演使它的参与人群很难持续而稳定。世外桃源虽人人向往,但如何能长久存续,有太多难题需要探索和解决。
  转型升级时代里的现代书院,有各自抓人心扉的特点,却也家家承载着独自的憂愁。除却各自的局限性,现代书院在传统与现代的对接中也有着相同的困窘:
  (一)现代学科建制,书院遇上适应难题
  在西式学堂的影响下,学科日趋分化。如何在发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融合各学科的知识,如何使不同学科的人汇聚一堂找到共同话题,书院在所要传递的知识内容的选择上犯了难。不少书院在尝试着运用学科背景探讨社会问题,既丰富了学科的发展,也促进了思想的进步。而找准各学科的融合点,促进不同领域参与发声,也对于新思想的迸发有极大益处。无疑,这是挑战,更是机遇。
  (二)与历史差距甚远,现代书院无法找准定位
  许多新兴书院之所以让人失望,主要在于创办者未准确找到书院精神的精髓。书院是集教育、学术研究、藏书、输出文化产品于一身的文化标识,它在文化追求的过程中更不忘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自己的和谐统一。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复杂对接中,许多创办者被冲撞的摸不清头脑,甚至都没搞清楚书院是什么,存在于现代社会的书院该是怎么样,顾此失彼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经费有限,书院碰上资源告急
  古代书院呈现出一些官办性质,受到政府支持,且学田制也减少了后顾之忧。相较而言,现代书院虽有通讯工具减免成本的优势,但由于大多数书院属于公益、半公益性质,仍然面临生存之愁。许多书院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企业及社会人士的捐赠,往往还会通过学费的方式进行补充,但费用紧张易造成书院资源无法面向平民的矛盾,大大限制了书院的发展。
  (四)缺乏强有力的纽带,未能形成统一联合体
  古代书院由于师生长居在一起,且有供祀制度进行社会教化,使得书院内的师生形成强有力的联合体。而现代书院大多通过定期、不定期的读书会、讲坛短暂聚集,或是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分享,使得群体之间十分松散,无法形成一个凝聚力强的团体。
  (五)力量散微,难以形成自身特色
  现代书院由于兴起时间较短,很多还未能形成自身特色,更不用说像古代书院那样形成自己的流派。尚处于年轻阶段的现代书院由于一系列条件的限制,在文化市场中仍处于补充的地位,要想積聚自身力量引领思想潮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书院复兴:助力文化复兴的新兴力量
  书院的复兴,纵使存在诸多困窘,但不可否认,这前仆后继的尝试与探索,显示了我国文人学者强烈的文化使命感与积极的姿态,同时也折射出我国文化产业的日渐繁荣。有人认为,书院的复兴是针对现代教育体制"批量化、标准化"的缺陷,期待以传统的师徒授受方式,更注重对"人"的教化养成;也有人说,书院为民间思想者提供了新创的空间;还有人寄望这种"野蛮"自在的方式,能够冲撞刻板的学术藩篱。viii重拾传统文化,是对中华文化的捍卫,让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渗透影响下不要"失语",也是在书院精神的影响下探索"以人为本"的高端教育。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双重影响下,现代书院的崛起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它的探索对于现行的教育制度也给予着新的启迪。复杂境态下的现代书院考验着文化担当者,也冶炼着文化担当者。书院复兴之路道阻且长,却在焕发着自己的力量,助力我们伟大的文化复兴之梦。
  注释:
  i 柴爱新:《现代书院面临两难困境》,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9月8日。
  ii 王乐、郑蕾、袁媛:《现代书院载不动许多愁》,载《国学》,2011年02期。
  iii 同上。
  iv 罗敏:《老传统,新书院》,载《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2月2日,第D01版。
  v 同上。
  vi 赵岚:《现代四大书院:传统文化版图的一次重构》,载《中华新闻报》,2005年7月20日,第E02版。
  vii 罗敏:《老传统,新书院》,载《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2月2日,第D01版。
  viii 王兆鹏:《书院兴起标志文化复兴》,载《政工研究动态》,2009年第13期。
  【参考文献】
  [1] 罗敏.老传统,新书院 [N].第一财经日报,2007,2,2.
  [2] 王兆鹏.书院兴起标志文化复兴[J].政工研究动态,2009(13).
  [3] 柴爱新.现代书院面临两难困境[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9.8.
  [4] 王乐,郑蕾,袁媛.现代书院载不动许多愁[J].国学,2011(02).
  [5] 赵岚.现代四大书院:传统文化版图的一次重构[N].中华新闻报,2005,7,20.
  [6] 侯敏.新儒家与现代书院[J].华夏文化,2004(2):36-37.
  [7] 朱汉民,邓洪波.岳麓书院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
网站目录投稿:安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