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对中职学校汽车驾驶职业素养培养的现状及成因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就如何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提出了策略性思考,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驾驶 职业素养 培养策略 职业素养是任何一个职业人都应具备的基本职业品质。作为一种隐性素质,它的培养应贯穿于学校的专业教育过程之中。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是否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不仅影响着人才培养规格的相符性,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学校的办学效益,因此,面对严峻的招生竞争和学生就业竞争的形势,如何在技能培养中注入新的职业素养教育理念,突破传统的教育程式,强化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是当前中职教育面临的一个现实而重要的课题。下面笔者就中职学校对汽车驾驶职业素养培养的现状进行剖析,并就职业素养的培养策略提出个人的思考,以供同行参考。 一、汽车驾驶职业素养培养现状及成因分析 汽车驾驶职业素养是汽车驾驶职业活动过程中具体表现的综合品质,包含驾驶技能、驾驶职业道德和态度、职业作风和驾驶职业行为等。汽车驾驶职业技能教学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重技能培养而弱素养培养,甚至给学生灌输"一技之长"的教育理念,从而导致教学模式单一,培养目标单一,致使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从而不断激化驾驶服务行业人才供求矛盾,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认为,当前职业学校汽车驾驶职业人才职业素养不高的主要成因如下。 1.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与职业人才的要求相脱节 伴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驾驶服务行业急需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而职业学校由于对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受功利思想的驱动,重技能而轻素养,片面追求技能的培养,而忽视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在人才培养定位上缺乏相应的职业素养标准,从而不能形成与专业教学融为一体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致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与职业人才的要求相脱节,从而使人才培养的相符性存在偏差。 2.学校的教学模式与素养教育要求相脱节 大多数职业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仍以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为主,在教学中缺乏应有的职业素养教育的氛围。职业素养教育停留于纯科学知识的简单传授,缺乏体现行业特色的职业文化内容,尤其难以开展职业文化的熏陶教育,因而在职业素养教育中存在针对性不强、实效性较差的弊端。这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难以通过课堂教学这种单一模式使学生真正养成职场所需要的职业素养,无法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 3.学校的培养机制与职业素质教育相脱节 职业素质教育作为隐含的品质培养,是一种养成教育,其应贯穿于学生专业学习和技能培养的全过程。中职学校由于长期受"技能培养为先"的教学理念驱动,未能依据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全方位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育人环境、师资培训、实训教学、实习指导、第二课堂等方面建立起系统的培养机制,使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技能培养中既缺乏对企业文化中的企业管理目标、价值追求、工作运行模式、职业规范要求等方面的深入了解,真正领会和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而且未能依据现代职业人才的职业素质培养要求建立起科学的考评体系,这势必会影响人才培养的相符性。 4.学校的师资与职业素质教育相脱节 要培养具有較高职业素养的人才,师资首先应具有较强的职业素养培养能力,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为深厚的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公共关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素养功底,而且具有就业规划、就业指导的实践经验。由于目前中职学校的师资绝大多数来自高校毕业生,缺乏企业从职经历,且深入企业锻炼或调研的时间也非常有限,故其积累的企业职场经验和阅历也就十分有限,对学生的实训、实习的指导经验存在很大缺欠,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二、驾驶职业素养培养策略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社会日益关注汽车驾驶服务企业的服务质量和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因而汽车驾驶服务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也愈加看重。因此,在当下就业竞争日趋激励的形势下,中职学校应在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打破长期固守的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地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以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1.深化职业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模式 职业素质具有内隐性特点,而且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能力,因此,中职学校应将学生职业素质要求列入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并建立相应的培养标准和评价体系,切实将职业素养教育落实、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渗透至学校事务及学生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位,彻底打破原有的职业素质教育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单一教育模式,更多地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深入探索出利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新模式、新方法;在专业教学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推行工作过程一体化教学,并强化与企业、行业协会合作,深化校企合作内涵,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将职业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进行有机的融合,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真正获得职业素养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通过学习实践真正将素质教育内化成职业品质,外化为职业规范行为。 2.强化师资建设,增强职业素质教育能力 教师的教育能力直接影响职业素养教育的效度和合格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因此,打造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职业化师资队伍是全面推进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根本保证。中职学校应切实从人才素质的培养教育要求出发,制定学校教师培养规划和科学的考评机制,以引导、帮助每一位教师做好各自职业成长规划,激励教师积极转型;积极依托中职学校"双师素质"教师培训基地和合作企业资源,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参加培训,以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教育能力;同时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或行业优秀人才成为企业、学校双栖人才,充实学校教师队伍,让他们兼职学校的教学,将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融入学校教学内容,有效实现校企文化的有机对接,以促进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 3.改革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提升评价的职业性要求 中职学校面向企业培养人才,因此其所培养的人才必须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职业性要求。因此,中职学校应建立能与企业对接的职业技能评价体系,摒弃原来的理论与实践脱节、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脱节、重结果而轻过程的评价体系,构建起融"技能考核""操行""职业素养"三位一体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制定职业性目标明晰,量化可行的职业素养的评价标准,贯穿于学校教育评价的全过程,以提升对人才评价的职业性要求。 参考文献: [1]黄永涛.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路径研究[J].职业教育,2015(9). [2]韩睿.在实训课程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J].机械职业教育,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