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浅析余华活着中的生存意识


  王敏 彭海云
  【摘 要】20世纪以降,人类"生存意识"急剧凸显,受此影响,文艺中的生存意识也普遍流行,尤其是在现代先锋派文学中更是有着比较明显的体现。余华的《活着》是一个典型案例。在《活着》中,作家通过抒写平凡人物福贵的曲折一生和不断面临的生存困境,展示了他对于生命的别样理解,"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活着就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福贵的生存意识具有朴素性,但同时又超越自己所固有的身份和认识。
  【关键词】余华;《活着》;生存意识
  一、余华的生存意识与《活着》创作
  余华是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受20世纪人类生存意识观念影响,暴力、苦难与死亡是他小说中反复陈述的主题。虽然其创作的前后期发生过重大"裂变",但是"生存"内核其实是一以贯之。如果说前期表现的是充满暴力、冷酷、血腥和死亡的阴暗世界,诉说着一种无边的苦难。那么后期则是含蓄地赋予苦难、生存以新的意义,即揭示人生的艰辛和生存的困境,以及对于人存在根本价值的探讨。
  《活着》是余华"生存"意识观念的集中创作。有趣的是,名为《活着》,但作品从头到尾都被死亡气息所包围着。在"非活着"中,生存中的悲剧无所不在,生命是如此之脆弱。所以,小说在死亡的巨大对照和压抑中,其实揭示了作家对于生存问题的另类思考:"活着"是一种遭遇苦难的过程,是一种忍受的过程,是一种在麻木中屈服最终走向平静的过程。原来,余华不遗余力地抒写困难,只不过为了赞美那种永不放弃的"活着"精神。
  二、《活着》:苦难与死亡的交织
  《活着》中的生存意识主要交织在苦难与死亡繁复叙述中。这是一个关于小人物的生存经历和生存体验、思索的故事。
  主人公福贵年轻时是地主家的少爷,吃喝嫖赌,干尽了一切浪荡事,最后因为赌而输光了自己的全部家产,一夜之间由少爷变成贫农,最后甚至气死了自己的父亲。这是福贵苦難的开始,那种巨大落差和生活挫折使福贵终于洗心革面,老老实实向田地讨生活。故事发展到这里好像就要结束,一个改过自新的人物即将结尾。然而真正的苦难正在一点一点"卷土重来",福贵在进城帮他母亲请郎中看病的途中,被抓了壮丁,被迫去战场上经历腥风血雨,最后在解放军的帮助下回了家。
  这还不算,随后的两年里又发生了更大的灾难。母亲死了,女儿凤霞成了哑巴。妻子家珍劳累过度患上软骨症,儿子有庆给县长的妻子献血,抽血过多死亡。女儿凤霞好不容易有了幸福的归宿,却难产大出血而死,留下了外孙苦根。妻子家珍也在病症和接二连三的打击中去世。他的女婿二喜因为工地意外被活活夹死,外孙苦根因吃了很多豆子被活活撑死。留下了福贵一个人存活于世。
  故事的最后,福贵买了一只垂暮的老牛为伴,并把它取名为"福贵"。福贵这一生太苦了!但他始终坚韧地活着。也许外人看来是一种麻木地没有意义的活,可是余华禁不住写到:"活着"作为一个词语,在中国语言中充满着力量,这不是来自喊叫,也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1]
  三、另样的"生存意识"及反思
  "生存意识"是人对于在世的一种本能的思考。从古至今永不停息,到今天更是一个核心命题。因为对于我们而言,来自于死亡的危机急剧增多,但由于"死亡本身的不可经验性,人类对死亡的全部知识,都建立在对他人死亡的现象感知上。" [2]
  余华就是通过小说创作来表达对于生存意识的理解。比如看《活着》,我们常有一种困惑,为什么福贵不曾选择走向死亡呢?富贵在向"我"讲述自己的一生时是平静的,"我"在福贵的脸上看不到苦难过后的悲伤和颓唐。有人说,"福贵这样的人,苦难加上忍耐,塑造了他宽广、坚韧、温婉的性格。对于福贵而言,苦难已经消失于无形,他的内心有的只是道禅思想中那种面对生活的超越和平静。" [3]
  而我认为,《活着》最大的悲剧性在于死亡的重复性和偶然性。对于亲人的死,福贵确实平静坦然,他从头到尾都没有想过自杀,他对于生命和死亡有自己的领悟。也许是见证了太多的死亡,他只是认真接受命运带给他的考验。小说结尾,福贵和他的老牛这两个垂暮的生命在那片土地上耕作,对话,唱着古老而又迷人的歌谣,有着那种属于凡夫俗子的平凡与超脱。他们就是凭借着这种"活着"的力量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吧。
  总之,"活着还是死去",已经不是问题,"怎么活"也不是问题,就只有"活着"本身,简单却又沉重。这似乎有些饶舌,但是一想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家,或许就明白了,生与死本就是一个悖论:它们是对立统一的,是循环不息的。中国人都乐生恶死,即使苦难再大,依然要活着,活着就有希望。
  四、余论:"活着"的权利
  优秀的小说总是以小见大,《活着》所描写的不只是徐福贵这一家的故事,更是那一个时代的故事。在那个"大时代"里从不缺可怜人,比如因福贵滥赌而失去依靠只能流浪乞讨的长贵,惨死在战场上的老全等,哪一个不是可怜人呢?在历史与时代面前个体总是太过于渺小与卑微,"福贵们"更像是那一种不幸的见证者,活着就是为了送走周围的一个又一个亲人并见证小人物的流光岁月和大时代的残酷无情。从这个角度来说,《活着》是小人物的立传史。
  生命随时可能逝去,我们的教育总是告诉我们要通过努力把握自己的命运,可我们同样也生活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有可能把握自己,却无法掌握变幻的社会环境。活着是艰辛的,一丁点儿变化都有可能将生活搅得一团糟,无法改变的我们,只能选择以何种态度去面对它,就像"福贵"那样,经历一切,到了晚年依然可以笑谈往事,坦然对待生命。死,意味着解脱;生,意味着忍受,福贵选择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这意义对于他来说,难道不是很巨大吗?
  最后,我们想说,"活着"是人存在于世界上的重要标志,而只有活着,我们才能生机勃勃,充满力量。"活着"是每个人的权利。
  【参考文献】
  [1]余华.活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6.
  [2]陆扬.死亡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3.
  [3]黄海.解读<活着>:极度生存状态下生命个体的真实本相和生存意义[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3(06).
网站目录投稿:青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