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浅谈信仰对道德提升的作用


  【摘 要】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民族才有希望。信仰是中国民众的心灵栖息之所,是道德内化提升的根基。因此,要引导公众树立人生的精神信仰,并在追求信仰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人生的价值、意义和幸福所在。本文分析了当前社会面临的道德问题,阐述了信仰的内涵与重要性,分析了信仰对道德提升的作用。
  【关键词】信仰;道德;提升;宗教
  当前,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的生产力和创造力得到了不断释放,所以才有了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局面。但同时,人的思想也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解放,就像脱缰之马一样缺乏约束。我国正处于经济变革的浪潮中,社会价值观过分趋于功利,人们的行为缺乏信仰的引导,导致基本的道德观念逐渐被过于功利的社会价值观所蚕食,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日趋低下。道德的提升需要信仰作为根基,引导公众树立人生的精神信仰至关重要。
  一、当前社会面临的道德问题
  当前社会,人们的道德焦虑感日益显现,状况复杂,面临的道德问题主要是:
  第一,缺乏远大的理想,或理想过于世俗。功利主义追求的多了,理想主义谈的少了,理想信念逐渐淡化。
  第二,自我中心主义逐渐膨胀。突出地表现在处理自我与他人利益关系时,个人本位比较明显,过多地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对他人的利益不能给以应有的重视和尊重;在处理自我与集体利益关系时,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而公益心相对欠缺。
  第三,道德的认知与道德的行为脱节。主要的问题不在于其道德无知,而在于其知而不行,知行分离。这一切,都严重影响到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影响其社会健康发展。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因此,加强全民道德的提升,积极探索道德内化的机制,才能使道德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真正发挥出重大作用,真正实现用道德的力量构筑大国之魂。
  二、信仰的内涵与重要性
  人活一世,若内心无一信仰,虽也可勉强终老,但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一个人有了信仰,就会有宿命,才算是有了根。抓住了信仰,坚守了信仰,才不会枉活一世。人们常说,人活着要有目标,有了目标,才会有奋斗的激情,说的也是信仰的力量。信仰是心灵的家园,指路的明灯,有了正确的信仰,才有了精神上的寄托,它是人前进的动力。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民族才有希望。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发展需要价值导航;发展起来以后的中国,对精神信仰、伦理道德、社会风尚的关注更甚以往,对主流价值和共同信念的归属感尤为强烈。
  信仰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对某人、某物极度信任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带有情感体验色彩,特别体现在宗教信仰上。信仰成为一个议题源于古希腊,苏格拉底云:"未经审视的生命不值得活。"即为佳例。
  信仰的内涵既包含单纯的人文精神信仰,也包含赋有终极目标的超性信仰。信仰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价值支撑。共同的信仰既是民族团结的凝聚力量,又是民族进步的强大精神支撑。值得反思的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在经历了狂热年代的痛苦考验,在改革开放逐步走向富裕的今天,道德底线沦落导致的信仰缺失之殇,让改革的成果大打折扣。如果继续一味地为拼经济、为追求物质发展,就可以不要良心,就可以自私冷漠,那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将成为一句空话;如果全民的道德素质继续得不到提高,没有良心的约束,即使我们的经济富裕了,科技进步了,军事及体育也强大了,但这样的富裕和强大对世界、对国家、对社会、对同胞、对家庭、对人类文明的意义何在?价值何在?
  一个国家和民族,贫弱落后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虚。失去了理想信仰,内心没有约束,行为没有顾忌,再多的外部要求,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丢失了主导价值,没有了明确准则,冲破了道德底线,再丰裕的物质生活,也难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习近平主席带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正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来反腐倡廉,改善党风和政风,一记记重拳让人拍手称快。
  处在信仰严重缺失年代的国人,如今终于从"人定胜天"的观念中学会了反省,认识到了信仰的重要性,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进步与突破。正确的信仰,对一个人的人生乃至整个国家的未来,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信仰对道德提升的作用
  道德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内在性和外在性的统一,也就是道德的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统一。道德作为一种规范和法则,教人们该如何做人。他律性是道德的初级阶段,就是指道德不是人内心自觉、自愿的约束。若想让道德能够更好的引导和约束人的行为,净化社会风气,就需要道德从他律转向自律,自律才是道德的高级阶段,也是道德真正能发挥作用的阶段,也就是能够使人们真正做到"慎独"或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如康德所言"自律就是道德的基础"。能够自觉自愿的遵守道德规范,没有外界的强制,道德才能发挥调节人们社会行为的作用。
  信仰能够提升道德,这是由信仰和道德固有的性质决定的。道德对于人的管理、约束和引导必须经过主体由外化转为内化才能最终发生作用,这就决定了道德必须通过信仰才能转化为人的自觉追求。
  信仰不但是道德行为的动力,而且是人生路上的"指向灯"。信仰是人类对生命不朽的精神追求,旨在开辟从有限到无限的路径,把有极幻化为无极,将相对摧升为绝对。合理的信仰是人类理性的非理性表达。合理的信仰是人赖以生存、自立和发展的意义支撑。共同的信仰既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又是民族前进的巨大精神动力。
  信仰是中国民众的心灵栖息之所,是道德内化提升的根基。现在我们所说的信仰,主要指的是宗教信仰。宗教信仰不仅对人进行戒律约束,还进行道德教化,使人向善。道德需要宗教以其特有的方式为其提供合理性,正如佛教的"三世因果轮回说"为道德的合理性进行论证和辩护, 从而在人们的心中树立起道德信仰、道德权威与道德神圣感。佛教道德中的"自利利他"精神,有助于提升人的道德境界。
  宗教具有净化人们心灵、提升人的道德和责任感的功能。因此,道德建立于宗教信仰之上。没有宗教的堤坝,道德难以形成势能;道德一旦失范,則往往一溃千里。在一定意义上,宗教信仰对于提升公民道德和社会整体道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主流的宗教一般都是教人向善劝人学好,具有很大的道德教化作用。宗教的教义也在与时俱进地发展,道、儒、佛,经过历史的洗礼现在已经和三为一了。宗教信仰不仅使人有所敬畏,而且宗教所提倡的克制私欲和贪心,有助于淡化某些人只追求金钱而忽视道德的不良倾向;宗教的自责、自督、自尊等戒律,提倡慈悲、怜悯、博爱,有助于社会稳定和谐,降低犯罪率;宗教的利他主义、无我精神,有助于人们树立理性意识,从善去恶,提高道德修养、遵纪守法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可以想象,如果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基督徒去开饭馆,他用地沟油的概率应该会小很多。
  综上所述,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民族才有希望。信仰是中国民众的心灵栖息之所,是道德内化提升的根基,是人生路上的"指向灯"。因此,要引导公众树立人生的精神信仰,并在追求信仰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人生的价值、意义和幸福所在。
网站目录投稿:紫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