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寒食不举火


  寒食是中国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民间传说寒食的起源与介子推有着密切的联系,乃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之死。
  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寝而追求。
  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
  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
  这是屈原&lt;楚辞·九章·惜往日&gt;中的几句感叹。<!--楚辞·九章·惜往日-->
  介子推是重耳的家臣。重耳的父亲晋献公在骊姬的谗言下,逼死了太子申生,还要杀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夷吾。重耳在赵衰、咎犯还有介子推等人的帮助下,逃出晋国,到处流浪,受尽苦难。
  有一次断粮,介子推偷偷地割下自己的股肉,煮成肉汤端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在秦国等的帮助下,返回晋国,就了君位,他便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遍赏追随他流亡的家臣,这些人一个个高官厚禄,贵倾一时。介子推没有报功,也未领赏,而是背着母亲躲进绵山(位于今山西省中部的介休县)隐居去了。重耳想起介子推的恩德,觉得对不住他,就派人到绵山去请介子推出山,可找来找去,怎么也不见介子推的踪影,便放火烧山。原想大火一起,介子推必然会逃出来,可谁知,大火烧了三天,仍未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灭后,发现介子推抱着母亲烧死在一棵大树下。重耳痛悔不已,把绵山封为介山,并下令介子推被烧死这天不准生火,以纪念介子推。
  这便是民间传说的寒食节的起源。
  不过,古时就有人认为,寒食的起因不在介子推,如南宋罗泌&lt;路史发挥》第一卷中有一篇《论燧人改火》,说寒食起因于改火。
  但是,这种说法不为人们所信。1990年,北京大学教授裘锡圭先生在&lt;中国文化》第二期上发表了&lt;寒食与改火——介子推焚死传说研究》一文,再次论证了寒食起源于改火。原来,古时取火困难,家中一般都要保留火种。古人认为使用烧得太久的火会引起疾病,所以到了一定时间就要换上新的火种。在换火种期间,要举行仪式,须吃生冷食物。这种改火习俗,也见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英国杰出的民俗学家詹·乔·弗雷泽在他那部饮誉全球的《金枝》一书中,收集了很多这方面的材料。欧洲盛行的篝火节,也与改火有关。介子推与寒食的故事,是以跟改火有关的古老习俗为背景编造出来的。至迟自战国时代起,改火与寒食已被人们所淡忘,人们津津乐道的,已是介子推与寒食的故事了。
  宋代一个叫张耒的文人,祖籍淮阴(今属江苏省),官太常少卿,诗文很有水平。其《寒食作》一诗云:
  荒山野水非吾土,寒食清明似去年。
  杨柳插门人竟笑,荆蛮不信子推贤。
  看来其时南方地区对寒食及其俗信中的介子推还不太看重。
  寒食及其俗信最盛行的地区是并州(州治今山西太原)。这里是介子推的故乡,曾经一个月不举火,周举来了以后,才革除此俗。
  周举,字宣光,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一个大户人家的子弟,五短身材,相貌丑陋,全无男子汉的风采。但是,他饱读《诗》、《书》,博学多才,人又刚直,不避权贵,在士大夫中间,名声很响。
  他在司徒府做过几年幕僚,还做过几任县令,因为政绩突出,被提拔为并州刺史。东汉顺帝君I临天下的某一年,秋风萧瑟,周举携着一颗龟钮银印,乘坐皂盖朱幡车,出了洛阳城,赴并州出任刺史。
  日月如梭,转眼间就到了冬至。周举发现,从冬至这天开始,并州百姓家家熄火停灶,天天吃生冷食物。他知道,这是在纪念介子推。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这种寒食习俗竟然持续了整整一个月!时值隆冬,置身冰天雪地之中,既不能点火取暖,也不能生火做饭,百姓苦不堪言,很多人被折磨至死。然而,风俗习惯有着巨大的惯性作用和强劲的约束力量,当地没有人敢越雷池一步。
  周举决心矫正这一陋俗。不过,他知道移风易俗不能简单化,不是一道命令就能改变的,必须有一个稳妥的办法才行。他带领大小官员和~批百姓来到介子推庙前,拿出一篇祭文,向"介子推"
  "汇报"说,寒冬腊月不能举火,残损民命,决不是您的本意。然后,他假借"介子推"的旨意,要百姓立即生火做饭,否则,便是违抗神灵的旨意。于是,村庄上空又飘出袅袅炊烟。
  后来,曹操、北魏孝文帝等也曾矫正寒食陋俗。寒食一月之俗,逐渐改为三天。再后来,又改为一天。今H的寒食节,就是从古时的寒食演变而来的。
网站目录投稿:沛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