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的故事第六章夏日的彩虹嘿下海了


               1  士俊的故事嘿,下海啦!
  快乐园地的朋友,昨晚,雅雯讲了一个现代奥赛罗的故事,现在,我也讲一个现代堂.吉诃德的故事。我讲的故事里的主人公是二个书呆子,他们看到别人下海发了财,心理不平衡,也想下海弄点小鱼小虾。他俩傻乎乎的,懵里懵懂、不知深浅地往海里跳,结果,呛了水,逃回岸上。还好,俩人损失不多,虽然没有赚大钱,但也没有赔钱。他们俩人,一人学了一身过人的本事,长了不少见识,一人抱得美人归。他俩人混得比那个堂.吉诃德强多了。闲话少叙,言归正传,下面听我给你们讲故事"嘿,下海了!"
           第一章、未雨绸缪商大计 壮志凌云赴商海
  八十年代,社会上掀起下海热潮,由于学校是世外桃园,教师以清高自许,才未被金钱的铜臭味所染。"树欲静而风不止",让他们想不到的是,社会上致富之风日烈,现实生活中"脑体倒挂"现象严重。"万般皆下品"不再是"唯有读书高","搞原子弹的抵不上卖茶叶蛋的。"教师开始还是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到了九二年,邓小平南巡之后,我国又掀起一轮下海热潮,他们便再也坐不住了。他们也开始跑图书馆、阅览室,认认真真地研究起致富经来。
  世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教师们越研究,越生气。原来八十年代初期,国家刚刚搞改革开放,人们才从计划经济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思想确实还没有开放。多少年来,国家一直喊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割得人们睡梦里也怕,那时喊下海,哪个敢下。当时,铁饭碗是很值钱的,下海者多是文化低、背景差的待业青年、返城知青、无业人员。他们在大街小巷摆摊设点,裱画、修车、裁衣、卖茶叶蛋和大碗茶,后来到集货市场卖小商品。当他们手里有了钱,便开始租铺子,开门面,搞长途贩运,进行零售批发,生意越做越大。这时,"倒爷"出来了,他们在商场上纵横驰骋,呼风换雨,一个个从个体户变成了万元户。他们发财也不是凭真本事。他们做生意有政策扶持,舆论鼓励,银行贷款;生意无人竞争,市场货物奇缺,有东西就能卖,卖就能来钱……钱来的真是容易。他们一发财,"官二代"就眼红了,于是,这些"官倒"下海,把国家搅得乌烟障气。再往后,市场经济的大潮席卷全国,各行各业纷纷开创第三产业,搞得公司满天飞,老板满街跑。在职经商、停职留薪、弃职下海、明官暗商……下海潮风起云涌,国家真的成了全民皆商,连部队、学校也办起了工厂、企业,小学生也学着下海练摊。但是,"全民经商"不是"全民发财",毕竟国家人多钱少,市场经济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几年下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存活者下来的公司不多,老板们的钱财稀里糊涂地得来,又稀里糊涂地失去。到了八十年代未,那股下海潮才逐渐平静下来。
  八十年代下海经商,确实产生了许多暴发户,人们称他们"大款"。这些"大款"穿名牌、带名表、开豪车、出入歌厅舞场、别墅宾馆,个个腰缠万贯,财大气粗,一掷千金。教师们看着那他们飞扬拔扈、不可一世的样子,再看看自己,虽云"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一想到读了十年寒窗,装了满肚子本事,每月只能领一二百快钱工资,一家几口挤两间平房,衣服穿路边货,买个菜还砍半天价,确实气不打一处来。他们和全国有识之士一样,实在气不过,也想下海闯闯,不是为了金钱,是为知识分子挣口气。
  社会要发展,改革要深入。九二年邓小平南巡之后,我国又开始了第二轮"下海潮"。这一次不同了,下海的都是社会精英、知识分子,他们是"不服气"派,又称"九二派"。他们有的是政府高官,象泰康人寿的董事长陈东升;有的是留美人士,象创办物美物流模式的张文中;有的是大学教师,象万通地产董事长冯仑;有的是经济学专家,象创办中国国际期货的田源。他们智商高、情商高、有胆识、有目光,既了解体制内的经济运行,又懂得体制外的酸甜苦辣,他们进入商海弄潮,就使得商海风浪再起,商战硝烟弥漫。
  洹水中学的张道全、闻浩,也是"不服气"派中的人物。
  张道全,洹水中学地理教师,学校"史地教研组"组长。在学校,学生称他张老师,老师喊他张老道。老道,是他的绰号。究其绰号来源:其一,他的名子和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相似,张性又称之为"天师"姓,很容易让人想到仙道之流。其二,他的脸微长,白净,双目炯炯有神;样子清俊飘逸,超凡脱俗,很有出家人的风采。其三,他没有别的嗜好,只是爱好气功、太极拳,闲时常闭目养神,练习呼吸吐呐,样子和道士相仿。其四,他是"北师大"地理系毕业,学历很高,却性情平和,为人低调,与世无争,犹如化外得道之士。平时,老师喊他老道,他也乐于接受,就象慈禧太后喜欢别人喊她老佛爷一般。本文不称他为老师,而称他为老道,他也是求之不得的。
  俗话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在学校,和老道关系最好的老师,就是闻浩。老道是高二年级四班的班主任,闻浩是他班的课任老师,俩人还在一个教研组,可以说整日形影不离。闻浩河南大学历史系毕业,重事教学工作还不到一年。他年轻英俊,才智超群,却又心高气傲,眼高于顶。教研活动时,每当教师发言过后,组里教师自由讨论之时,便是他俩高谈阔论之时。首先,老道谈我国地大物博,地域广阔。他说,"汉、隋、唐、宋之盛,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史》)"。元时我们疆域北至阴山以北,南至南海诸岛,东北到库页岛,西北到中亚,面积是今天的二倍还多。接着,闻浩就谈我国三大盛世:汉武盛世、开元盛世、永乐盛世;三大治世: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仁宣之治。闻浩谈过后,老道又谈我国地理上的奇闻异事:峨眉山的"宝光"、华山的"地球阴影"、四川綦江的"龙洞"、我国"雾都"重庆、我国"三大火炉"重庆、武汉、南京等。随后,闻浩就谈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唐代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卖有害食品会判刑、处死;宋代假冒伪劣产品盛行,祭祀完的猪肉坏了都会当鲜肉卖;宋代我国钢铁年产15万吨,英国才产7.5万吨;南宋我们的织布机就有1800个构件,许多技术比现代织布机还先进。再往后,俩人就侃得没边没沿了。老道谈宇宙黑洞、火星上的运河、月球起源、百慕大之谜、外星人、UFO;闻浩谈恐龙灭绝、地球洪水、庞贝城灭亡、英格兰巨石阵、金字塔、野人……老道和闻浩,一个天文地理,无所不晓,一个通古博今,满腹经纶。俩人都是出口成章,口若悬河。往往他俩发言之时,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使组里的老师听得拍案叫绝、如醉如痴。他俩聊的那些异国风情,历史典故,时事风尚,奇闻趣事,据说是为了充实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眼界、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听课兴趣,都属于教学研究内容。
  现在,老道和闻浩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他俩找了许多经商的书籍,认真研究起来。教研活动时,他俩也不再谈那些天文地理、历史典故。他俩从春秋战国时的商圣陶朱公范蠡谈起,谈到明代江南巨富沈万山、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中国商父盛宣怀、当代华人首富李嘉诚、商界巨子陈嘉庚;又从八十年代的下海潮、社会上的官倒、工厂里的股份制改革、工人优化组合、谈到当前的"九二派"……即谈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经商之道、商海变迁,又谈商界名流、精英的不朽身世、赫赫功绩和趣闻轶事。谈着谈着,他俩也想下海了。他俩即不想停职留薪、弃职下海,又不想去经济大潮中纵横捭阖、逐鹿天下,因为他俩舍不得扔下自己的铁饭碗。他俩想利用暑假到商海中去闯荡一番,可是学校抓升学率又抓得紧,暑假还得给学生补课。好在补课才一个月,八月初就可结束,他俩还有机会去下海。他俩觉得,他俩如果下海去,怎样也比那些"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之流强。
  即然经商,就得有经商的样子。首先是立项,确定经营什么。开公司办工厂他俩没有资金,经营钢材、煤炭、石油、地产他们没有背景,搞证券、期货得有固定资产、注册资金和办理营业执照……他俩研究来研究去,经商项目一直确定不下来。后来,老道到学生家里去家访,通过和学生家长聊天,终于找到了经商的项目。
  学生家长叫吴玉梅,是老道班里的学生郑海波的母亲。吴玉梅的丈夫过去在市内衣厂工作,是高级工程师,现在因工厂效益不好,面临倒闭,被聘请到一家乡镇企业当顾问。这家乡镇企业也是生产内衣的。吴玉梅的女儿叫郑艳萍,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又不愿到工厂上班,便和几个同学成立了一家公司,名叫"鑫盛服装有限公司"。现在,她女儿的公司生意越做越大,在云南,贵州、新疆、内蒙都有公司的批发点,而且,在广州最大的服装市场沙河服装市场、十三行、白马服装城,也有她公司的办事处。现在,她的公司各种服装生意都做,已成为洹水市服装市场上的老大。从吴玉梅那里,老道和闻浩还了解到,在洹水这个地方做内衣生意,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洹水地处华北平原,是全国最大的棉花种植区,中国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就设在这里。解放前,这里建有豫北纱厂,解放后,为了支援内地建设,国家将上海一些内衣厂迁到此处。多少年来,这里成为我国内衣生产重地,产品远销国内外。从七十年代起,为了解决我国的吃饭、穿衣问题,我国开始大量引进国外的化纤设备和现代化生产线,到了九十年代,合成纤维(腈纶、锦纶、涤纶等)、人造棉等制品大量上市,开始取代替棉、麻、丝、毛织品,我国的纱厂、织染厂、内衣厂等纺织、服装行业开始走向衰落。洹水地方的纱厂和内衣厂因产品积压,资金周转不灵而面临倒闭。此时,洹水地方的乡镇企业把这些工厂的设备和技术人员挖走,利用乡村廉价的劳动力来生产内衣,以量取胜,成为我国服装市场上的生力军。据学生家长讲,这些乡镇企业主要生产秋衣,价格低廉得惊人。一身秋衣成本不到二元钱,拿到市场上可卖五、六元,如果运到外地,价格会更高。现在,洹水市那些生产厂家都在大量生产秋衣,然后搞产品批发,把产品运往全国各地,进行销售。至于在本地零售,因数量少,利润低,他们都看不上眼。这些乡镇企业知名度不高,商业行里又是隔行如隔山,只有那些搞了多年服装生意的人,才了解此事。老道和闻浩听说此事后,认真研究了一番。他们认为,卖秋衣也是做服装生意,八十年代那些大款,都是做服装生意起家的。做服装生意,高档服装他们卖不起,普通服装他们缺本钱,还是卖秋衣合算。秋衣需要的本钱小,利润大,卖不掉还可以给家人、亲戚和朋友穿。他们计算了一下,按他俩的本事和才能,他们俩人一天卖50件秋衣不成问题。一件秋衣批发价为3元,拿到市场上卖6元,能挣3元,那么,一天也能挣150元。他们俩人的工资一个月才二百多元,一天挣得钱快顶一个人一个月的工资,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他们不是长期经商,用不着办公司,开门市,到商场、超市租柜台,他们只要到农货市场上去摆地摊就行。英雄不问出身,他俩决定摆地摊,卖秋衣了。
  确定了经商项目,接着是筹集资金,联系货源。老道和闻浩的运气很好,学生家长吴玉梅知道了他俩下海的事后,清楚他俩是闲着没事干,寻开心,很支持他俩。别人进货是跑厂家求人,他俩是学生家长送货上门,而且秋衣还真的不错,色彩鲜艳、品种繁多、型号齐全、男女老少的都有。学生家长吴玉梅说不要钱。老道和闻浩一听,认为这是原则问题,不能违犯,一定要按市场批发价进货。最后,吴玉梅说,你们就按批发价吧,一身衣服不论大小,都按3块钱算了。钱你们卖了秋衣后再付也可以。老道、闻浩说,他们现在虽然没有钱,但他们的生意肯定会成功,赚了钱就会把钱还给她。他俩也知道自己作的是没本生意,为了让学生家长清楚他俩能赚钱,他俩把在教研活动上谈论的那些东西讲给学生家长听,学生家长听得云里雾里,认为他俩是商海精英、经商奇才,恨不得跟他俩一快儿去练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进货必须有进货的工具。他俩决定买二个大行李包来进货,盛不下就用家里旧有的手提包,到时肩扛手提,总能把货拿到市场。至于摆摊的货架,没必要专门制作,买二块3米见方的塑料布,到时把秋衣摆到地上,能卖就行。认真说来,他们这次下海,成功因素很大。他们练摊是在学生补课之后,已是八月立秋时节,正是秋衣上市之时,占尽天时;他们进货学生家长供给,货源充足,十分便利,又占地利;有学生家长做坚强后盾,也占人和。即然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哪有不成功之理。再说,老道是足智多谋之辈,闻浩是胸有大志之人,他俩"运筹帷幄之中",必能"决胜千里之外"。
  现在,他们俩人万事齐备,只等出征了。
网站目录投稿:飞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