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四件事看清一个人的格局


  大事难事看担当
  在儒释道三家中,儒家、佛家是最主张担当的。
  《论语》中说:"当仁不让于师""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到了孟子,直接喊出了"虽千万人吾往矣""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豪言壮语,尽显大丈夫之浩然正气。
  佛陀在《四十二章经》中则言: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
  佛陀用格斗比喻修道,一个人决心修道,就像穿上铠甲,与敌人浴血战斗一样,或者半路被吓回来,或者格斗被杀,或者得胜而还。
  佛陀认为,修道人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这是一种个人修道、破灭众魔的气概担当。
  到了大乘佛法,强调普度众生,地藏王菩萨大悲大慈,发出"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誓愿,要度尽众人。
  历史上的英雄或者大人物,无不是敢于担当的。如太史公司马迁,王阳明,袁崇焕等等。
  鲁迅曾经提出了"中国的脊梁":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正是责任和使命的担当,才成就了中国的脊梁。
  逆境顺境看襟度
  对待顺境逆境,则是道家长处。
  《道德经》早就教人看淡名利:面对名利,要燕处超然。把自己看轻,名利也就自然轻了。顺境也好,逆境也罢,也就不会看不开、想不透了。
  道家体现在修身上,最重要的三个字,就是柔、静、慢。这都是"道"的特性,所以为有智慧的人所师法。
  历史上,勾践卧薪尝胆,最终三千越甲可吞吴,司马懿韬晦隐忍,最终成了三国争霸的赢家。这都是道家胸襟。
  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一定要有大胸怀、大襟度。
  老子认为,人不可妄动,妄作。"妄作,凶!"特别是人在逆境,被各方的困难压得喘不过气来,这个时候,一定要坚持:柔、静、慢。
  对外要示弱,给自己留下喘息和修复的机会;对内则要静其心,冷静地观察各方,周密谋划;慢,就是万万不可心急,要谋定而动,久久为功,一招制敌。
  纵观历史上道家人物的成功,大抵如此。
  临喜临怒看涵养
  学会收敛自己激烈的情绪,是成熟的人必备的能力,也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涵养。
  不要大喜大悲,不要在悲伤者面前炫耀自己的愉悦。这都是一个人有教养的体现。
  得意忘形的人,必然多败。人逢喜事精神爽,人一旦有了喜事,常常会因心意得到满足而高兴得失去常态,甚至慢慢放松警惕。
  西方有句谚语,最容易杀死一个人的时候,就是在他哈哈大笑的时候。
  所以《道德经》中说,哀兵必胜。心情过于舒畅、情绪过于高涨,往往容易成为骄兵,必败。
  文王一怒而安天下。文王之怒,是为天下而怒,吊民伐罪。
  而一般人的发怒,不过是为一些突然的变故,大发雷霆。无论一个人多么聪明,富有智慧,人愤怒的那一个瞬间,智商基本为零。
  发脾气是本能,控制情绪是本领。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在接受外界刺激后,大脑中的边缘系统会第一时间产生兴奋、恐惧、愤怒等情绪反应。
  大约6秒钟以后,我们大脑的认知和判断功能才开始运转。所以,一定要控制这6秒钟产生的情绪,不管遇到什么,深呼吸,坚持6秒后冷静思考。
  群行群止看识见
  《孟子·尽心上》中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唯有登高,才能望远。一个人的见识,就是他脚下的山。见识高,看的就远。
  曾国藩曾说:"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曾国藩明确告诉我们,办大事要以"识"为主,才气、才能不过是辅助罢了。
  群行群止,与人共事,最忌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见识和主见。
  在与太平军的征战中,曾国藩曾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多次抗旨,因为他必须坚持自己的军事方略。如果他谨遵上级的命令,可能就不会有最终的胜利。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决定人的视野的,决定人能看到什么风景的,不是人的眼睛,而是人的见识和格局。
网站目录投稿:忆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