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此研究是一例中职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辅导案例报告。来访者由于在和同学交往中,微信朋友圈被同学屏蔽,感到不被尊重、不被信任,从而觉得无助,出现焦虑情绪,影响了其学习和生活,症状持续时间短,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心理辅导老师运用精神分析疗法、焦点解决短期咨询以及理性情绪疗法对其进行了辅导,使来访者认识到自己的烦恼和焦虑情绪主要源于自身认知上的偏差,帮助来访者建立新的合理信念,增强其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消除不良情绪。 关键词:精神分析疗法 焦点解决短期咨询 理性情绪疗法 课 题:本文是2018年舟山市首批"十三五"重点研究课题"基于中职学情的学生教育管理体系构建研究"及子课题"中职学校心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2018年9月立项)的研究成果之一。 一、案例描述 1.来访者的基本情况 邵某,男,16岁,中职学校高一年级的学生,身高175cm,体型较胖,从小体弱多病,曾患有盆骨前倾,已康复,家族无精神病史。 来访者是独子,家境良好,父母都是普通职员。母亲脾气急躁、冲动,他形容母亲"是非不分",因为总是不分缘由地责怪他,小时候经常打他;父亲慢性子,脾气温和,负责任,喜欢打游戏;奶奶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但和母亲关系不好,经常吵架。他不喜欢自己的姥姥,认为姥姥总是因自己胖而挑剔他、嫌弃他。来访者身体较胖,自述是因为从小吃的药物中含有大量激素导致的。 他上小学二年级时因看了某部电视剧中的情节,对号入座,怀疑自己不是爸妈亲生的而一度害怕恐惧,没有安全感。从小学到初中,班级里都没有很好的朋友,曾经因病休学过。 来到现在的职高,自述身体不好,不能参加军训,但能每天坚持来学校见习,随着和同学们的相处,发现自己和班里男生不是同一类人,不想与他们"同流合污",想做自己,但又没法摆脱来自其他人的影响,为难以融入集体生活而感到很苦恼,为交不到朋友而感到孤独。尤其是最近发现同班同学将其微信朋友圈信息屏蔽了,觉得自己不被信任和尊重,心情更加郁闷和失落。 2.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映 (1)咨询师观察。来访者衣着整洁,情绪比较低落,感知能力正常,能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而主动前来寻求帮助,语言表达流畅,但会不断地重复自己认为重要的想法;有时候一件事情没有讨论完,便会急着说另一件事,倾诉欲望强。 (2)同学反映。来访者的同学反映该生的思维想法和他们不同,他的话题总不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说话办事都很"磨叽",容易引起反感。他很胖,给人一种"呆呆"的感觉。 (3)班主任反映。班主任认为该生性格存在一定的缺陷,适应能力较差,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加之体型较胖,可能容易被他人欺负。但该生做事比较认真负责,应他自己的要求,让他专门负责班里黑板的清理工作。 3.案例评估与诊断 结合来访者多方面的资料,初步诊断求助者为因人际关系困扰而导致的焦虑问题,属于一般心理问题。依据如下:该生的问题是社会生活事件引起的,即人际交往不善,被同學微信朋友圈屏蔽;情绪焦虑、低沉不到3个月;问题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没有泛化;有强烈的求助改变动机,无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排除焦虑症和强迫症。 二、个案干预 1.咨询目标的制定 与来访者协商,共同制定此次咨询的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调整认知方式,转变观念,逐步缓解求助者的焦虑情绪,帮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存在不合理新信念及不合理性,学会用合理信念代替非理性信念,从而消除其非理性的情绪反应。 最终目标和长期目标:帮助其积极地认识自我,完善求助者的个性,提高其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 2.咨询方案的制订 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为实现咨询目标,拟采用精神分析疗法、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和认知行为疗法。 第一阶段:根据与来访者的第一次咨询,其自述脑子里总是会有很多奇怪的想法,难以启齿。这些想法总是挥之不去,使自己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因此,拟采用精神分析疗法,帮助来访者分析萦绕在其头脑中的想法。 第二阶段:采用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关注来访者现在的问题,挖掘来访者解决自身问题的必要资源,指导其构建解决方法。 第三阶段:认知调整。采用理性情绪疗法认为帮助求助者发现并纠正不合理信念,建立新的合理信念。 三、个案辅导过程 1.咨询关系建立和诊断阶段(第1次咨询) 任务:了解来访者的基本情况、精神状况、行为特点和求助动机;通过理解、关注等技术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让来访者尽情诉说自己的想法,宣泄内心的负面情绪,探寻其心理问题产生的发生机制。 过程:来访者第一次来找我寻求心理辅导,神情有些紧张,也较警惕,不断强调要有一个安全的环境,不受他人打扰,否则会觉得很不舒服。保证对他的想法表示认同,也向他肯定地表示心理辅导室是安全的、不被打扰的,我们之间的对话都是保密的,使其紧张、警惕的情绪放松下来。 来访者的倾诉欲很强,表示不能适应学校的生活,从进校门到班级的路程很远,还要走过一段天桥,很累(按照他的速度可能要10分钟左右);讲述了他从小到大的学习状况,抱怨自己没有听妈妈的话好好学习,没有考上普通高中,很后悔来职业学校,并表示自己买了普通高中的书籍,要自学考大学。在现在的班里,他没有很要好的朋友,感觉大家都不喜欢自己,甚至有同学屏蔽他,他想知道为什么;他说最令他苦恼的是自己的头脑中总有很多奇怪的想法(比如骂人),挥之不去,影响他的注意力,想要摆脱却不知如何去做,也不知道这些想法从何而来。 咨询作业:将头脑中的想法列举出来,思考这些想法从何而来。 2.心理帮助阶段(第2~4次咨询) 第2次咨询。任务:运用精神分析疗法,帮助来访者分析其头脑中的奇怪想法,探寻其发生的原因,解决过去的羁绊,为后续辅导奠定扎实的基础。 过程:根据来访者的描述,他的难以启齿的想法大概包括以下几类。看见菩萨会骂、吐口水;看见遗像会骂,觉得晦气;骂人,主要是初中班主任和外婆(因为这两个人都对他不好);幻想自己是有钱人或者明星的孩子等。 从和来访者的沟通交流中发现,来访者是从二年级开始出现骂菩萨、骂遗像等现象,追溯缘由:二年级时因看了某部电视剧中的情节,怀疑自己可能不是爸妈亲生的,爸妈也没有及时对他的这个想法进行纠偏,他感到害怕恐惧,不知如何是好,便产生了这些想法,等到长大了,也确认自己是爸妈亲生的了,可是这些想法却始终挥之不去,摆脱不了。 精神分析疗法认为早年的创伤经历大多会被我们遗忘,但其在潜意识中会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我们的成长。幼年时,思维不成熟,不懂得理性分析,创伤经历压抑在潜意识中,无处宣泄,便有可能以另外一种方式表达出我们对"创伤的谴责"。处于二年级的来访者并没有能力去分析和询问自己的父母自己是否是亲生的。他的害怕和恐惧被压抑在潜意识中得不到释放,便通过骂菩萨(世人求助的对象,家里也供菩萨)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进而后来又发展到骂遗像、骂对自己不好的人。当笔者向他如此解释时,他感到很不可思议,而后又沉思了一会儿,抬起头表示认同。这次咨询后,潜意识层面的想法意识化,他的那些奇怪想法便消失了。 而后引导来访者从积极正向的角度去看待他的幻想:他想成为一个受人尊重和关注的人,一个交际能力强的人,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仅停留在幻想层面,却没有付诸于行动层面。 咨询作业:回想初中时有没有交好的朋友,怎么成为朋友的? 第3次咨询。任务:结合布置的家庭作业,采用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关注来访者现在的问题,挖掘来访者解决自身问题的必要资源,正向引导来访者用自身的有效资源来解决现在遇到的问题;初步认识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 过程:与来访者共同就布置的家庭作业进行探讨和分析。咨询的关键过程如下: 师:(开玩笑的语气,建立在良好的咨询关系基础上)原来你初中有玩得很好的朋友啊!听你之前的诉说,我还以为你是"孤家寡人"呢! 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好像说得太夸张了,但他们都不是我的同班同学(失落的表情)。 师:你是认为好朋友只能是一个班的? 生:……好像也不一定…… 师:你认为在现在这个班里一定会找到跟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吗? 生:……也不一定吧…… 师:所以找朋友眼光要放宽,其他班的也可以呀。 生:(又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师:初中时候你是有好朋友的,你当时是怎么和他们成为朋友的呢?(家庭作业) 生:初中时候,我们上学和放学是一路的,说说笑笑就成为朋友了,他们理解我、包容我,给我讲解学习上的问题,跟他们在一起比较舒服放松。 师:也就是说,你需要找能够理解和包容你的人做朋友是吗? 生:嗯嗯。 师:在现在这个班里,有发现能够理解和包容你的人吗? 生:有两个,他们挺好的,但还不是很要好的那种朋友…… 师:你们才进入学校没多久,认识的时间还不长,不能着急。另外,朋友间的相处是相互的,你也要让他们看到你的包容和理解。 虽然来访者认识到自己是有能力交朋友的,也知道自己交朋友的标准和值得交往的对象,但他的认知仍然存在偏差,他希望能够得到所有人的喜欢,想不明白:既然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是相互的,为什么同学们会屏蔽他,感到自己不被信任、不受尊重。 第4次咨询。任务:与来访者一起探讨来访者微信朋友圈被同学屏蔽的原因,进一步分析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存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见表1)。 过程:针对来访者的过分概括化、绝对化要求和糟糕至极的不合理的信念进行反驳,并引导其用合理信念代替。 咨询作业:根据表格(表2)总结自己在学生生活中还存在哪些不合理的信念,并进行自我反驳(见表2)。 3.巩固与结束阶段(第5次咨询) 第5次咨询。任务:共同探讨其家庭作业的内容,巩固已取得的咨询效果;填写信任同心圆,帮助其建立人际界限。 过程: 指导来访者填写信任同心圆,中间的小圆代表自己,根据信任程度依次填写处于内圈的重要他人和处于外圈的非重要他人,比如,和自己的父母、最好的朋友信任度最高,和关系一般的同学信任度就没么高,而和陌生人之间几乎是不存在信任的,这是对自己的保护。建议他将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放在内圈的重要他人上(如能够包容、理解自己的同学),而不是外圈的非重要他人上(如那三位屏蔽自己的同学)。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学会取舍,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对自己重要的人身上。 四、咨询效果评估 1.来访者自我评估 来访者表示自己头脑中的奇怪想法都消失了,之前想不通的事情都清晰了,内心轻松了很多。在人际交往上,他表示会寻求更多的可能性,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值得付出"的人身上。 2.社会生活适应状况的改变 进出办公室、心理咨询室的次数减少了,与同学一起进入图书馆的时间增加了。 3.心理咨询师的评估 考虑到其敏感的人格特点和长期生活的影响,不排除其人格特点对今后生活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性,尤其要注意在其人际交往和学习中出现重大挫折时要及时进行疏导和调理,需要跟班主任教师密切联系,继续跟踪反馈和关注。 五、辅导反思 第一,经过中考的分流以后,成绩不好的学生大多进入了职业学校。他们对学习的态度不如普通高中的学生,对学习的关注度也远不如对人际交往的关注度,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困惑都源于同伴关系处理不当。而分流后进入职业高中的学生中也不乏有一些"特殊学生"。他们的"特殊性"可能体现在智力和行为问题上,也可能体现在心理问题和性格缺失上,而本案例中的来访者也是教师和同学们眼中的"特殊学生"——性格"磨叽""黏人",所以他需要找能够包容和理解他的人做朋友。而心理辅导教师在接待这类学生时更要有耐心和爱心,但与此同时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否则他可能一天要多次进出心理咨询室。 第二,不合理信念不一定通过几次心理咨询就能彻底消除,有时会"故伎重演",尤其是在遇到重大挫折和困难的时候,消极的自动思维便会习惯性地出现。而本案例中的来访者,他的不合理认知和思维模式可能更加自动化和习惯化,所以要特别强调并提醒来访者,多想想自己以前成功的經历,在进行自我觉察,驳斥不合理信念之后,一定要用合理信念来代替。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2]文代君.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与对策[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0(4). [3]李艳菊.中职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辅导措施探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5(10). [4]陈红敏,赵雷.理性情绪疗法原理及其在学校中的运用探讨[J].社会心理科学, 2004(2). [5]卜连英.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在中职生心理辅导中的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 20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