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研读(第一讲) 教学内容:"论语概述"作为"论语研读"课程的开场白,简要说明《论语》的精髓。 教学目的和要求:讲解《论语》这部经典的内涵。阐述什么是《论语》?为什么要学习《论语》?怎样学习《论语》? 教学重点:《论语》的基本概念;孔子的生平及师范行为;儒学对现代人的启示;《论语》的篇章结构;《论语》名言赏析。 一、《论语》的基本概念 1、《论语》是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对于传承中华文脉,提升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2、《论语》是儒家经典,儒学的核心思想理念是"仁义礼智信"。其深刻影响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文化基因,培育和形成了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等基本的思想理念。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 《论语》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启迪智慧,可以为修身、齐家提供精神支柱,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 3、《论语》这本书对我们立德、立人、立言都有重要意义。它如同指引我们前进的灯塔,巍然屹立千年,为无数仁人志士指明了人生的方向。宋朝开国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故事,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论语》的不朽价值。当代社会存在着许多弊端,如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沦丧等。如最近发生的重庆公交汽车坠江事故,让人触目惊心。可见我们社会在行为素质、道德品质等方面存在问题,那么该怎么办?只有回到根本上,回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本源上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才能正本清源。那么《论语》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就是全民必须认真阅读、深入体会的经典巨著。 二、孔子的生平和师范行为 要想深入研读《论语》,要先了解孔子其人。 1、孔子的生平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其父:叔梁纥,名叔梁、字纥;母:颜徵在;妻:丌官氏。 2、孔子的师范行为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我们读《论语》时,夫子的形象无时无刻不出没在字里行间书页之间。其宽容重礼、自信率真、务实进取。夫子曾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为我们展现的孔子到底如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大家认真而深入地研读,你心目中也一定有一个活生生的孔子,隔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云烟,仍然生动形象,神采飞扬。 三、为什么要学习《论语》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内容博大精深,里面有修身、齐家、治国的大道理,蕴含着大智慧。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我们富有教益。秉持仁义礼智信,有利身心健康;注重修身养性,提升人格素质。 1、秉持仁义礼智信,有利身心健康 "仁、义、礼、智、信",这五个方面古人把它称做五常,"三纲五常"中的五常。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道德经》第16章)就是说:人有良知,知道正常状态时是明智的,反过来,不知道自然规律,任意妄为,其结果就是凶灾。凶灾的一个体现就是疾病。秉持"五常",有利于我们身心健康。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所创立,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它与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黄帝内经的"心肝脾肺肾"以及"东西南北中"都有广泛的联系。 仁,就是仁者爱人的仁。对应的五行是木,对应的五脏是肝,对应的四季是春天,也代表东方。春天是万物生长、生机勃勃的时候,它对应我们的心理状态就是爱人,慈悲善良,有恻隐之心,助人为乐。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肝瘀气滞,眼睛就会出问题。一个人生气,五内沸腾,特别消耗生命能量,在中医里叫做 "怒伤肝"。生气时气血就瘀阻,气血一瘀阻,其表现就是脸色发青、手脚冰凉、全身哆嗦,紧接着是疲劳,气短了,全身无力。仁慈能养肝,仁慈的人肝血就通畅,气脉就好,当然就长寿。有了"仁"心,心地仁厚,自会吉无不利。 义,就是指义务、义气的义。对应的五行是金,对应的五脏是肺,对应的四季是秋,也代表西方。肺主气,主宣发与肃降,开窍于鼻。愁伤肺,人悲伤易伤肺,慈悲会养肺。真诚待人,慈悲为怀,有益健康。义对应金,金代表收敛(肃杀)、西方和秋天。秋天是落叶满天,秋风萧瑟的时候,天地一派肃杀之气,所以说金气特别旺盛的人,特别喜欢挑别人的毛病,叫做"眼里揉不下沙子"。肺气盛则容易得肺方面的疾病。百病从气生,人生气的时候,这叫造病运动,自己制造疾病。为人应慈悲、善良,不做伤害他人之事。尽义务、讲道义,义博云天,精神状态好,人就不生病。 礼,就是礼节、礼貌的礼。对应的五行是火,对应的五脏是心,对应的四季是夏天,也代表南方。火在《尚书》里边它讲,"火曰炎上",是积极向上的,是明朗的,进步的。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本来是一个向上的,一个非常开放、明朗的自然状态。不自然的状态是病态,病态那就是仇恨。仇恨就会伤心脏,仇恨容易制造疾病。所以做人要心胸宽大,用正直的心"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礼和乐两个字是连在一起的。对人要有礼貌,礼让有加,你收获的将会是: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你好他也好;对父母要有礼貌,是尊敬、是孝道、是本分,怀着恭敬、喜乐心情孝敬父母。对神明、对领导要有礼貌,要敬,待人接物要有礼节、礼貌,礼乐诗书,人的心情好,百病自然消。 智,就是智慧的智。对应的五行是水,对应的五脏是肾,对应的四季是冬,也代表北方。 "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肾主骨,骨骼强健是肾气足的一种表现。肾还主髓,肾气足的人,整个骨髓是充满的,脊柱这个髓跟大脑是连在一起的。一个人要想有智慧,首先要肾精足。肾气经常洩漏的话,骨髓就枯萎,骨髓枯萎大脑里边的精华就会倒灌进入骨髓,大脑就会不灵光,导致身体出现衰败的状况。肾是身体能量的总银行,它要把所有的能量收纳、储存。肾开窍于耳,其华在发。能够谦虚听取他人的意见,分辨是非,就是兼听则明,就是英明、睿智的领导者。 信,就是诚信的信。对应的五行是土,对应的五脏是脾,对应的四季是长夏,也代表"东西南北中"的中。 "人无信不立"。诚信就是说到做到,就是行动力。人要是没有信用,就无威信可言。做为身体的状态也是这样,脾主运化,开窍于口中,其华在唇。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的人,易患肠胃疾病,生气就胃脘胀满,胃脘胀满就会失眠,胃不合则寝不安,随之而来的是头昏脑涨,记忆力减退,身体机能下降、衰退。假如一个人诚信、笃实,行动力就强,心里不计较得失,脾胃就好,先天之本肾好,后天之本胃好,身体就健康。 "仁义礼智信", 是《论语》的思想核心,是《论语》的浓缩,《论语》讲的就是仁义礼智信。五常与五行、五脏之间是相生相克、相生相依的关系,春夏秋冬,五行相生,因天之序,天人合一,就是守常。我们都希望有一个健康的好身体,学习仁义礼智信,保持这五常的心态,生理状态就会正常,健康也有保障。 2、修身养性,塑造君子人格 《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但这里的君子是一个广义概念,重在强调一种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个不同于平凡的人。为实现这一目的,《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 其一,"君子不器"。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样,而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也就是说,君子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它,用忠诚来完成它,否则就谈不上君子。 其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 其三,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孔子认为,君子除了自我修养,还要重视用"戒、畏、思"几项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其四,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还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其五,君子不党。孔子认为,君子之见的交往应该做到"周而不比";同时还要"和而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和谐的共生关系;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3、八岁学论语,八十岁也学论语 《论语》可说是国学经典中的经典,八岁起读之触动情思,八十岁时再读仍觉隽永无穷。《论语》句句精练,字字珠玑,若能虚怀体悟,真诚实践,确实可以身心受益。 对每一位中国人来说,八岁读《论语》,八十岁还要读《论语》。一生之中只有仔细研读一遍《论语》,方才不愧于中华儿女。 我们现在学习《论语》,所佩服尊崇的并不仅仅是夫子的学问,更重要的是他所代表的道德典范和昂扬的生活态度,积极的进取精神。而这种精神,恰恰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所以,今天我们仍读《论语》,因为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寻根,是一次丰腴自我精神的高贵旅行。 四、如何学习《论语》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内容博大精深。解读《论语》,若不了解春秋的历史,不了解孔子的身世,不了解孔子与弟子们的性格以及他们之间微妙的关系,那就只能是说文解字了。最终就是姑妄言之,谬之千里。 1、把握内在要旨。《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强调塑造君子人格,为人处事要做到"温良恭俭让"。其要旨还可归结为:要文,不要武;要治,不要乱;要中和,不要走极端;要表里如一,不要花言巧语;要身体力行,不要光说不做;要求诸己,不要怨天尤人…… 《论语》等儒家系列经典的概括:《论语》以"仁"为核心;《孟子》以"义"为核心;《大学》以"本"为核心;《中庸》以"中"为核心;《周易》以"变"为核心;《尚书》以"敬"为核心;《荀子》以"仁"为核心。 2、把握内在脉络。比如孔子的"勇"不是匹夫之勇,是勇于卫护国家根本制度的大勇。当时各种悖礼之举颇现,孔子多加抨击,以此导入"八佾"篇,从而才能更好地理解孔子为何对乱礼行为"是可忍,孰不可忍"。 3、把握关键字。比如"学而时习之"的"习"普遍解作"温习",其实应解作"实践"。《说文》释"习"为"数飞也",鸟需不断练习才能掌握飞的本领,"习"字可拆为白羽,为雏鸟特征,"新手"俗称"菜鸟",只有反复实践才能熟能生巧,成为熟手。相对"学"和"知",孔子更强调"习"和"行",这是学之目的所在,也只有如此才能检验所学效果。 4、把握时代背景。《论语》源于中华农业文明,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我们既不能以今天人们的认识水平来苛求古人,也不能原封不动照搬古人的教条,而要从中学习先贤的智慧,窥视人类文明演变的轨迹,这才是我们应有的阅读心态。 5、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关键要在"用"字上下功夫,学以致用。儒家学说的"三纲八目",强调修身。"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做一个高尚的人,要做君子,不做小人。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 孔子强调做人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6、儒家对现代人的启示:其一、对自己要"约";其二、对别人要"恕";其三、对物资要"俭";其四、对神明要"敬"。 五、《论语》和篇章结构 《论语》二十篇511章15928字。《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篇名与其中的各章没有实际意义上的逻辑关系。 1、学而第一 (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伦理之门") 2、为政第二 (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 3、八佾第三 (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 4、里仁第四 (主要讲仁德的道理) 5、公冶长第五 (主要讲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6、雍也第六 (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 7、述而第七 (主要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8、泰伯第八 (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9、子罕第九 (主要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 10、乡党第十 (主要记录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 11、先进第十一 (主要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 12、颜渊第十二 (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 13、子路第十三 (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 14、宪问第十四 (主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对古人的评价) 15、卫灵公第十五(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的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 16、季氏第十六 (主要记孔子论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礼法治国) 17、阳货第十七 (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 18、微子第十八 (主要记录古代圣贤事迹、孔子众人周游列国中的言行及周游途中世人对于乱世的看法) 19、子张第十九 (主要记录孔子和弟子们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敬仰赞颂) 20、尧曰第二十 (主要记录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 六、《论语》名言赏析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态度、方法和目的的几段名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不生闷气),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子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