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精神分析重口味偏好来自童年经历投射


  人们一边骂着"真恶心"一边点击鼠标迅速转发,更有好事者编排出"世界10大重口味电影排行榜"之类的东东,告诫人们千万不要看,而背后的潜台词当然是"快来看吧,不看你就out啦!"
  重口味微博,源于被关注的需要
  渴望被人认同、和这个世界建立直接有效的连接,是每个人都有的基本心理需求。在网络文化极端丰富,百花齐放又几乎百无禁忌的年代,平实正常的内容已经很难被人关注到。因为我们不是王菲不是姚晨,不可能只发一个笑脸就有几千上万个回复。也就是说,在茫茫网络里找到这份认同和联结感并不容易。于是,搞怪出现了,所谓的恶趣味和重口味出现了,你发条重口味的微博,尽管可能引来一片"真恶心""你变态"的叫骂,但是有人回应了,这份联结感就打通了;有人转发了,这份认同感就出现了。
  其实,在微博里,重口味的新东西并不多,而是一些同类的图文在不同的人指尖流转,像滚雪球一样把总量越滚越大。人们乐此不疲地玩着这个滚雪球的游戏,只因为这个忽忽悠悠的大雪球,用心理学词汇表述,就叫做"认同"。
  严格来说,靠制造重口味博取关注和认同的人并非真正的重口味爱好者,因为他们从中获取的心理体验并不是重口味事物本身。看见重口味事物能引发心理和生理兴奋与愉悦的,才是真正的重口味爱好者。
  重口味偏好,来自童年经历投射?
  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讲,对或色-情或暴力或污秽事物的偏好,必定来自童年的特殊经历。童年时期无意中受到的某种非常规刺激,留存在潜意识中,成年后在某个时机接触到类似事物,激发潜意识浮向意识层面浮动,人也产生"认同"。
  与前面说到的渴望被他人认同不同,这里的认同是对自己的认同,是一种对自己童年经历的投射性认同。这时候,人的心理防御机制被自然而然的启动,它主要把童年受到的刺激合理化了,仿佛告诉自己:我没有受到伤害,这东西是对的,我喜欢这东西。
  我们没有为真正的重口味爱好者做精神分析,不能对重口味的具体心理根源妄下结论,但是,一部重口味电影《心理分析判官》里的故事却是对重口味者童年经历投射的最好注解。嫌犯A不断杀害年轻女子,杀害前都用透明胶带把女子周身捆绑并施虐。
  捉拿归案后,经心理专家对其做精神分析发现,他童年曾无意窥见父亲用透明胶带绑住母亲,并实施婚内强奸。在儿子心中,父亲的伟大形象岂可动摇,于是这样的刺激被他强压了下来,一直压到他自己都无法察觉的潜意识里。长大后,他通过胶带捆绑杀-人完成了对父亲的认同,完成了对自己童年经历的合理化。
  当然,我们身边的重口味爱好者绝大多数不是受到电影中这么强烈的刺激而产生重口味需求的。很可能只是一件微乎其微的小事,比如弄脏了衣服、打烂了东西、被死猫死老鼠吓了一跳或者曾遭遇家暴。
  这些事,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这可能刚好就是一个过不去的坎儿,孩子有意识地回避和遗忘,却恰恰因为对它特殊的关注,而把它留在潜意识里,只等有一天机缘巧合时跳将出来兴风作浪。还在,大多数重口味爱好者都停留在自娱自乐阶段,对他人的生活并无不良影响。
  适当重口味,体验式放松身心减压
  不管是真爱重口味也好,还是期待借重口味博取关注也好,只要不影响他人,就算是一种无伤大雅的爱好吧。在不反感的范围内,适当重口味,也是身心减压的一种方法。
  在心理调节中,有种方法叫"体验式放松",因为人的心理过程是由兴奋和抑制两部分组成,抑制后的兴奋会更兴奋,自然兴奋后的抑制会更抑制。人在看到重口味东西时,心理产生强烈触动;当关上那个页面再回来看平常东西时,人会长出一口气,突然觉得轻松放松。
  这就像过山车和看恐怖片一样,很多人都说最愉悦的一刹那不是失重俯冲,而是过山车回到终点安全停稳的那个瞬间——让人觉得过尽千帆终又山明水秀。
  其实,在很多咨询案例中,因为重压力导致的重口味事件,比比皆是,并且压力与重口味的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其实人们是在靠重口味解决重压力,能及时宣泄掉压力对人的心理健康大有裨益,只要你采取的是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他人的方式,口味重一点也无妨。
  作者简介:
  蒋梅玲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已帮助过
  1083人
  入驻年限
  10.4年
  预约咨询
  私聊
网站目录投稿:思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