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这一天最普遍的风俗就是吃腊八粥,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中国人喝腊八粥的习俗始于宋代。一般认为,这个习俗起源于佛教。据佛经记载,释A牟尼苦修时,骨瘦如柴,奄奄一息,一个牧女盛了一碗乳粥给他喝,释迎牟尼因此恢复了精力,便端坐在菩提树下入定,于农历腊月初八成佛。为了纪念释迩牟尼,佛寺在这天举行诵经大会,并效法牧女,用香谷和果实做粥供佛。 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中说,腊日这天是"君王腊",佛教称为"腊八",寺院都要设五味粥,称为"腊八粥"。这种粥除了供佛外,还可以送人。宋代诗人陆游在诗中说:"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说的也是腊八送粥之事。明朝编修的《永乐大典》记述,"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经糟粥以供佛饭僧"。 到了清代,雍正皇帝把自己在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每逢腊八日,在宫内万福阁等处,用锅煮腊八粥并请来喇嘛僧人诵经,然后将粥分给王公大臣。 最早的腊八粥是用红小豆来煮,后来经过演变,加上不同的地域特色,品种逐渐丰富起来。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旧事》记录了当时腊八粥的做法:"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里则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棒攘、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涤器,终夜经营,至天明时则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这种腊八粥做起来麻烦,需要煮一夜,吃起来一定香软可口。 《金瓶梅》和《红楼梦》也记载了当时腊八粥的做法,前者是: 粳米投着各样棒、松、栗子、果仁、梅桂、白糖粥儿。 后者是: 各色米豆加五种菜果(红枣、栗子、花生、蒙用、香芋)。 冰心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腊八粥》,收录在小学教材中,相信不少朋友都对这篇文章有深刻的印象: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就给我们煮腊八粥。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院煮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这机会,清理厨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