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渐深入。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受到基准利差收窄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经营模式也受到一定冲击。本文以我国12家上市银行2007年至2018年年报数据为基础,运用面板数据方法研究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大型和中小型上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并针对实证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盈利能力 近年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导致银行的盈利能力受到较大冲击。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6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自由化,这标志着我国开始正式展开利率市场化改革。2013年,我国取消了贷款利率限制。2015年10月,随着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的取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初步完成,各市场主体之间可以独立谈判,并按照市场化原则来确定各种金融工具和产品的价格。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利率市场化让银行自身在定价方面有了更大的主动权和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存贷款利差的收窄使得商业银行之间的价格差异缩小,价格竞争进一步导致了利润率的下降和经营风险的增大。因此,面对更为激烈的市场环境,商业银行必须保持自身的盈利能力才能继续生存。 一、文献综述 German et.al(2011)认为在短期内,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较大,但从长期角度来看,金融自由化的快速发展再加上国际经济活动的推动,商业银行存贷利差反而会增加,商业银行利润增速加快。李菁楠、任森春(2014)认为尽管利率自由化显著降低了商业银行存贷款的利差,但这对它们的盈利能力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张伟、蒋敏(2016)选择了2007年至2014年间八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年度数据进行面板回归分析,研究表明银行存贷款利差的收窄降低了其盈利能力,与此同时,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人民币存贷比以及外部宏观经济指标对盈利能力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相关模型选择及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本文数据取自2007·2018年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数据以及宏观数据,通过剔除缺漏值,最终选取了12家商业银行数据进行研究。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和同花顺数据库,计量分析软件为Stata12.0。 1.被解释变量是盈利能力指标,变量名称为总资产收益率roa(净利润/总资产)。 2.解释变量是利率市场化指标,变量名称为净利差jlc(利息净收入/总资产)。 3.控制变量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安全性指标:不良贷款率nplra(不良贷款额/贷款总额)和资本充足率czl(资本/风险加权总资产); (2)流动性指标:人民币存贷款比率rmbltdra(贷款总额/存款总额); (3)其他指标:非利息收入占比lszb(非利息收入/营业收入)、成本收入比cbsrb(营业成本/营业收入)和资产规模size(总资产取自然对数); (4)宏观经济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ratio(GDP同比增长率) (二)模型设定 本文采取多元回归方法,模型建立如下: roa=β0+β1×jlc+β2×nplra+β3×czl+β4×rmbltdra+β5×lszb+β6×cbsrb+β7×size+β8×ratio+εit+μi 其中,βi(i= 0,1,2,3,4,5,6,7,8)是估计系数,εit是随机扰动项,μi代表个体异质性的截距项。对于面板数据,如果μi与某个解释变量相关,则称之为固定效应模型(FE),如果μi与所有解释变量均不相关,则称之为随机效应模型(RE)。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模型回归结果 为研究上述关系,本文分别采用混合OLS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然后通过F检验判断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混合效应模型,再进一步通过豪斯曼(Hausman)检验判断究竟是选取随机效应还是固定效应模型,模型选择如表1所示。 上述结果从左到右依次是混合回归、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根据固定效应输出的F检验,F统计量值为3.10,对应P值为0.001<0.05,拒绝混合回归模型,在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之间进行选择;进一步根据Hausman检验,对应的卡方统计量值为40.07,对应P值为0<0.05,拒绝随机效应模型,应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即模型(2)。 (二)实证结果分析 回归结果表明,商业银行的净利差、不良贷款率、非利息收入占比、资产规模变量均对盈利能力具有显著影响,资本充足率、人民币存贷款比率、成本收入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不显著。净利差与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呈显著性的正向关系,回归系数为0.00249,表示净利差每增加1单位,总资产收益率平均增加0.00249个单位。净利差直接反映生息资产的生息情况,而利息收入作为国内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良贷款率的系数为-0.000586,并且在1%的置信水平下顯著,说明不良贷款率每提高1%,银行盈利率会降低 0.000586%;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回归系数为0.00499,并且在10%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这表明非利息收入占比与银行的盈利能力显著正相关,非利息收入占比每增加1%,其利润就增加0.00499%;银行资产规模的系数为0.00228,并且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商业银行资产每增长1%,其利润可增长0.00228%,说明总额越大,银行盈利水平越高。由于银行业也存在规模经济效益,因此随着资产规模的扩大,银行通过采用新技术来降低营运成本,进而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 资本充足率、成本收入比与总资产收益率负相关但不显著,资本充足率、成本收入比每提高1%,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别下降0.0000458、0.00326个百分点,成本收入比可以反映银行经营过程中的价值耗费,说明减少营业成本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利润,这也表明成本管理是重中之重。人民币存贷款比率系数为正,但影响极其微弱且结果不显著。从理论上讲,就银行的盈利能力而言,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之比越大越好,因为存款必须支付利息,而贷款是银行的生息资产。若一家银行的贷款金额少而存款金额多,则意味着其资金成本高而收入低,银行的盈利能力就较差。因此,商业银行总会想办法通过提高存贷比例来增加盈利。 宏观经济指标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不显著。虽然实证结果显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对商业银行有正向影响,说明在经济形势良好的情况下,银行可以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但系数不显著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主要还是依靠自身经营创新和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因此最终方程表达式如下: roa=-0.0607+0.00249×jlc-0.000586×nplra-0.0000458×czl+2.64e-05×rmbltdra+0.00499×lszb-0.00326×cbsrb+0.00228×size+3.12e-05×ratio 四、建议对策 结合实证分析的相关结论,对我国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进一步提高自身盈利能力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非利息业务收入占比。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商业银行的利差收入减少,非利息收入将成为盈利的主要来源。因此,在改革进程中应该注重理财业务等中间业务的发展,加快建立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模式,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从而拓宽盈利渠道。 第二,加强风险管控工作,建立有效的风险应对机制。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利率波动频繁,除了要面对传统利率体制下的信用风险,商业银行还将面临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等多种风险交织并存的复杂情况。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利率风险管理制度,合理避险。同时还必须控制不良贷款率,一方面要控住潜在不良贷款,另一方面要逐步压降逾期贷款。 第三,重视成本管理,严控成本收入比。为了增加利润,商业银行必须进一步提高成本节约认知,严格控制成本,并努力通过降低成本进而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German Lopez-Espinosa, Moreno A , Fernando Perez de Gracia.BanksNet Interest Margin in the 2000s: A Macro-Accounting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 Finance,2011, 30(06):0-1233. [2]李菁楠,任森春.利率市場化背景下存贷利差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以上市银行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07):90-93. [3]张伟,蒋敏.利率市场化对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与风险影响研究——基于对8家上市银行面板数据的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08):129-132. 作者简介:蒋雪柔(1997-),女,江苏省泰州市人,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金融专硕学生。研究方向:证券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