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改革开放以来我亲历的农村校变化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工作在农村学校,亲眼目睹了教育四十年来的风云变化,每一个时期,教育的发展总是牵着千家万户的命脉。
  七十年代的学校还是七年一贯制,村村办初中,随着生源逐年减少,按照集中办初中的要求,我们村校腾出了两间房子作为学前班的教室。与其说是教室,其实就是庙宇,墙壁全部是彩绘的牛鬼神蛇,还没电,就别提点灯了。这间庙宇的二层不知道放置着谁家的棺材,让我们心惊胆战。
  当时试行三段上学制,天黑乌乌的就跟着哥哥姐姐去上学。那时候没有闹钟,月亮偏西了,爷爷叫我和哥哥起来上学,背着家里的板凳,用旧衣服缝制的书包,左右各挎一个,蹦蹦跳跳跑向学校。那时候,赤着脚踩着泥泞披着塑料纸戴着废旧的草帽深一脚浅一脚去上学,总觉得能去上学是多么荣耀的事情呀!
  随着八十年代改革的东风,我们可以坐着长条凳子,趴在桌子上写字了,教室也通电了。虽然窗户用塑料纸钉的,呼呼的寒风打着旋涡吹进教室,但我们还是坚持不让一日闲过。除课本之外,小人书在伙伴中间传播起来,我们的书包由原来装两本书一支铅笔到慢慢鼓囊起来。我们也开始兴奋起来,因为小人书可以打发业余时光,了解到更多的知识。
  九十年代,我终于可以骑着自行车去镇上中学读初中了,尽管路程长达十里,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和胆识,寒冬酷暑三年来从没耽搁一节课,我把鲁迅先生说过的:时时早、事事早作为座右铭。说实话,我第一次坐在二层教学楼里上学,黑白课本也变成了彩色的,一个年级至少有五个班;第一次碰到了英语,第一次见到了香蕉,最为搞笑的是用汉字注解了"不拿拿",老师让我们默写"香蕉"二字,全班会写的寥寥无几,更别提吃过了。早起晚归,一年复一年,我以全年级第四名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专学校——凤翔师范。一个农村娃从农村走向县城,鲤鱼跳龙门,端上了"铁饭碗",见到了偌大的校门,校园全部水泥化,还有喷泉、四层教学楼、餐厅、图书馆……
  新世纪的号角吹响,农村学校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楼房如春后雨笋拔地而起,我也步入为人师的路上。从"普及六年制"到"普及九年制",到"双高双普",农村学校结束了土操场的历史,厕所革命、营养餐计划、减免学杂费、校园通,微机室电脑更新换代、电子白板形象直观……部室不断增加,师资水平不断提升,办好家门口学校的愿望已经实现。我们小时候上学盼望有一双属于自己泥鞋的奢侈梦想,如今孩子们已经不需要了;教室里不仅有饮水机,还有空调,冬天冻不着,夏天热不着,课桌板凳全部是崭新的,晚上的教室也是灯火通明……
  当我站在四季常青的校园,时常想起我的老师们为了乡村教育事业默默无闻一辈子,辛苦了一生,我不仅感念他们驻扎乡村这片土壤培养了一代代骄子,同时我有幸赶上了这个时代四十年的变迁带来的新机遇和挑战,我将一如既往地沿着前辈们走过的路继续走下去,为振兴乡村教育继续付出自己的智慧和心血。
网站目录投稿:含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