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高职学生的心理服务需求、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困境及建设路径,以期为构建高职学生心理服务体系理清思路。 关键词:高职学生 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路径探析 一、高职学生心理服务需求分析 当前,高职学生的心理服务需求总体呈现出心理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和不同学生群体心理服务需求的差异化。高职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外部社会环境复杂和自我矛盾交织,"主观我"和"客观我","理想我"与"现实我"不断碰撞,导致高职学生心理问题频发、心理问题泛化,心理服务总体需求强烈。 近年来,随着学生社会生活、求学和就业等压力的增大,高职学生面临着学业、人际关系、自我认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诸多压力。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出发,可将高职学生的心理需求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例如,有的学生不适应学校生活,或因个性原因难以融入学校环境等,反映了学生对"安全"环境的需要和获取尊重的需要。而有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情感的缺失,对归属与爱的需求更为强烈。 另外,从内部要素看,不同经历、性格、家庭背景和年龄层次的学生的心理需求千差万别;从外部要素看,不同年级、环境中的学生心理需求也存在一定差异。从年龄与年级层次看,由于学生面临"入学适应—专业学习—择业就业"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个人目标的变化也影响着心理服务的需求。 二、高职学生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困境 (一)师资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 高职学校的心理服务工作者除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外,多为各班级教师、辅导员。多数教师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和进行危机事件干预时缺乏理论和实践经验,同时还存在心理服务资源配置未得到保障,缺乏学生、学校、社会和家长的多方联动机制,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缺乏资金、人才等现实问题。 (二)组织结构不严密,运行机制待完善 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离不开设置心理课程、建设心理档案管理系统、搭建心理咨询与干预平台、完善学生个体心理干预機制、创设心理疏导热线和网络平台等心理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在进行高职学生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心理服务体系要素不健全,如忽视了大部分学生的个体咨询需求,未开通多样的信息接收渠道;二是心理服务体系间的要素相互割裂,如未将学生的心理档案利用至其他心理服务工作中,未实现心理课程的序列化开设。 (三)心理服务内容及服务模式老化 当前的高职学校心理服务工作易陷入"静态"误区,如团体辅导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依然以传统灌输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难以真正学到知识、产生共鸣。又如一些心理辅导未考虑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性,心理服务内容未贴合本校学生的心理特点,也未对心理服务工作的成果进行检验,导致服务内容和学生需求错位,无法触及心理服务工作的"根"。 三、高职学生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路径 (一)建立心理评估机制,适时开展心理测评 通过心理评估,可有效收集学生的心理基本特征及其他心理状况,为心理服务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例如,在选拔学生和学生入校时均可开展"心理测量"考核,采用常用的学生心理测验,如MHT(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测验或其他心理健康测评量表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评估应是有效而全面的,对学生的学习焦虑、交往焦虑、自责倾向、冲动倾向等不同心理倾向进行测量,同时将评估结果纳入学生学习档案与个人档案。 (二)健全心理教育体系,实现"三全育人" 心理教育即心理素质教育,包含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等多个要素。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心理教育同样须遵循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教育方针。要实现心理服务的全员化,需动员学校全体教师、教育工作者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以此为学生的心理引导提供可靠的保障。要实现心理服务的全程化,可将心理育人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学生入学至毕业均切实跟进。要实现心理服务的全方位化,则要努力增强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方联动,建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三)拓宽心理服务渠道,创新心理服务方法 拓宽心理服务体系的渠道可以分为线下与线上平台。在线下,高职学校可通过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学生心理辅导等路径进行心理服务,主要形式为开办线下讲座、开展班会或团体辅导活动,开设"一对一"心理咨询室,增设心理健康的团体游戏等。在线上,利用互联网工具开展心理服务活动,搭建师生沟通的桥梁,如通过开展心理微课宣讲、建设心理咨询网络平台、构建自助心理服务系统等,增强心理服务的时效性和创新性,为校园心理健康服务持续开展保驾护航。 (四)打造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队伍 为形成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相结合的多层次服务格局,心理服务队伍需将"自提升"与"请外援"相结合。一方面,专业心理咨询教师、院系辅导员和班主任、党员学生和学生干部等是校内心理健康教育的"护航者",针对以上人员要定期开展心理知识培训、研讨等培养和选拔活动;另一方面,邀请专家指导,开办讲座或开展帮扶活动,引进优秀专业人才作为兼职心理服务人员。 参考文献: [1]黄琳琳.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服务模式探析[J].知识经济,2019(22). [2]贺泉莉.未来取向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7(9). [3]熊伟娥.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