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崩溃了。"每次参加完同学聚会,程峰都郁闷不已。大家讨论的话题千年不变, 房价房价房价!而至今没有房子的程峰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价值:30岁了,还没房子是不是很悲哀? 外企白领,年薪10万,都不如一处栖身之地实在。最近,他食欲下降,体重减轻,深夜时常梦见被原始人追杀、跳下山崖,慢慢地对工作兴趣索然……去医院一看,医生说:"你患上了轻度抑郁症。" 目前,像程峰这样为房子忧心忡忡、患得患失的年轻人并非少数。2006年底,中青报进行了一组调查:你对人生缺乏热情吗?结果显示,55.0%的人对人生缺乏热情,71.0%的人认为现实生活中充满了焦虑。焦虑是一种"问题精神状态",它源于内心对生活不确定的恐惧。而构成社会群体焦虑的主要原因中,"房价之高"排名第一。 你是买房抑郁症候群的一员么?你正因买不起房,哀叹人生灰暗、社会不公么?或已步入房奴一族,正被一道道的"加息"金牌吓得心惊肉跳?看看这些人是怎样走出买房抑郁症候群的。 不做一只被房价缚死的蚕 受访人:麦篼篼 工作年限:6年 减压计划:去二线城市发展 麦篼篼工作6年了。从外表看,他变化不大,一张娃娃脸,三四十元的T恤衫晃晃荡荡。不过,生活口味却改变了,从一开始"非北京不留"到满世界打听"哪个中小城市最宜居"。 想当初,削尖脑袋不惜血本留在首都,多少有点人云亦云。"这里的阳光很明媚,天空很蓝,马路很宽阔,我的孩子不必奋斗18年才能和别人坐在一起喝咖啡",别人随口诌的话令麦篼篼仿佛找到了美丽新世界。之后的经历不必多说,为了落户去某民企忍辱负重,为了理想和"目光短浅"的女友分手,为了省房租找了间地下室,大风来了赶紧买报纸糊窗户…… 那时年轻啊,隔着一层帛纸看世界,什么都好,什么都光亮。北漂,诱人的生存状态。朱军(《艺术人生》主持人)不也曾对着一台18英寸的黑白电视,拿竹竿代替遥控器,熬过初来乍到的漫漫长夜?夏华(依文服饰总裁)不也曾拎着一只小皮箱,从一个朋友家迁徙到另一个朋友家,无处可去时就睡汽车站火车站?他们都成功了,为何我不能? 可6年过去了,他麦篼篼没能成为央视大腕或企业老总,依然在一家小网站打混混。月收入照说也不低了,说出来不仅是家乡人,好些北京土著都要吃上一惊,税后六七千呢!积蓄照说也不少,几年前就够付个小两居的首付,可"等等,再等等,挣个三居再说"的心态让他错失良机。辛苦攒下的钱,只够买三环外的厕所。这时,他已经29岁了,看问题的方式,比小屁孩时代要成熟理智得多。麦篼篼一项一项地权衡起北京与老家生活的异同: 地域:一个是首都,一个是湖北某县级市; 收入:一个六七千;一个是三千元; 房价:一个连四环外都超过1万元;一个中心城区也就两千元,还可住父母家; 教育质量:一个上幼儿园都要排队,赞助费动辄三四万元;一个无须赞助费,每月五百元即可上机关幼儿园; 环境:一个车满为患,骑车要带口罩;一个山清水秀,走一天下来衣领不脏头不油…… 奇怪了,北京的生活质量反而低了?不,应该说在这里要想活得好一点,就要付出更多的金钱成本、青春成本和健康成本,而且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朱军与夏华。 职业、地位、名望,都不如真实的一蔬一饭重要。有一天,看见房地产论坛上硝烟四起,大家为买房痛苦不迭。麦篼篼发了个帖子:"有100万干嘛还在北京买房?要是我,就回老家享福了。"马上有人跳出来反对:"老家有星巴克吗?有欢乐谷吗?听得到百老汇音乐剧?能去长安大戏院么?"他笑了。这些与我又有什么切肤关联呢?在北京就会天天去么?体验过,品尝过,一次,就已足够。生命中大多数日子,还不是与心爱的人一起牵着手走过平静的街道,走进小小的屋檐,起锅、煮饭,看岁月一天天随墙壁斑驳。 人有时不是被房价缚死,是被心中的欲念缚死。他不愿意春蚕到死丝方尽——再打拼几年,带着收获,回家! 亲父子,明算账 受访人:工作年限:3年 减压计划:健康"啃老" 洪小粼向来佩服有骨气的人,但在买房这件事上,他觉得"有骨气"不等于"不啃老"。 他一位朋友,就为了不背上啃老的骂名,跟房价较上了劲。2003年刚毕业那会儿,总价30万的房子,跟父母借点足够首付,但他偏偏不肯。等到现在翻了几番,朋友才想起后悔。 洪小粼是温州人,从小看父母拨拉着算盘珠子长大,在他心中,跟父母借钱买房只是将借贷的对象由银行变成了自家父母。一个每年利息超过6%,一个欢天喜地地贷给你还"免息"。况且,与其让父母的钱搁在银行里任通货膨胀侵蚀,还不如拿来买房置业。 于是,洪小粼跟父母立下了如下合同: 借款人:洪小粼。借贷金额:28万。归还期限:10年。年利率:当年活期利率。 洪小粼的女朋友是东北人,她的父母也出了一部分钱,在合同里洪小粼清清楚楚注明了这部分出资额,购房合同则由他与女朋友联合署名。对他这种做法,女朋友不是很认同:"父母的钱,给就给呗,分这么清楚干什么?没劲。"洪小粼耐心地解释:"老人家也是辛苦钱,借是人情,不借是道理。我们18岁独立了就要承担起一个成年人的责任,向任何人伸手,都不应该。还有,亲爱的,很多婆媳矛盾、翁婿矛盾,都是因为父母出钱买了房,后来又以此干预子女生活所致。如果想真正过得独立、自由,经济上就要先独立起来,像个大人一样。" 当洪小粼接过父母递来的存折,他的眼中不由自主地涌出了泪花。相对于外面世界林林总总、"金金计较"的条款,只有自己的父母会无怨无悔地伸出援助之手。一年后,当洪小粼的父母依时接到儿子寄来的2万9千元时,心中的满足感与幸福感也无法形容。替儿子节省了银行利息,这就够值得高兴了。更重要的是,他们看到了一个敢担当、守承诺的男子汉在成长。 给"心灵成本"减负 受访人:阿飒 工作年限:7年 减压计划:攒了钱就还贷 作为买房一族,阿飒的减压计划相当简单:及时还贷。 也许正因为简单,实施的人少之又少,更何况这两年赶上基金、股票的梦幻之年,很多人都将余钱投到大牛市里,连卖茶叶蛋的大妈都加入了"基民"的队伍。 但阿飒有自知之明。人的心理承受力是不同的,身边那个狠买股票的同学是毕业证没拿到都不慌,照样去找工作的主儿。若换了自己,早就急得上蹿下跳了。所以,股市基金这些需要"全面崩盘不动声色"的事情,自己还是离远点好。免得买房抑郁还不够,再添几桩心病。 每月跟老公一起过万的积蓄攒起来干嘛?还贷啊。她的原则是,攒够银行提前还贷的下限就还。起先是1万,随后是2万、3万,手头留1万元应应急。干吗不做投资?就算真能赚钱,阿飒也不要,因为心灵的成本难以计算:"每天早上起来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我欠银行多少钱,我得如何努力把这钱挣回来。之后才是正常的人生,吃饭、喝茶、画画、研墨练字……不然,总有一根无形的鞭子在抽打你,斥责你不够努力。"日本临床心理学教授酒木保对抑郁症的研究证明,现实生活中存在许多像阿飒这样的人群。他们都是做事认真、追求完美的人,往往将自身责任看得很重,因此,房贷就会像一块巨大的石头,沉沉地压在心头,直到还清时,才能享受到人生的喜悦、真正的欢愉。 这些年下来,阿飒的房贷只剩下不到7万了,月均还款才500多。这点压力对她来讲,当然不算什么,央行再怎么加息,也折磨不到她。这就是在房奴时代里,获得心灵平静的秘方吧。 心理点评: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假如我们去听演讲,演讲结束后前排的人站起来热烈鼓掌,后面的也会陆续站起来,最后,连并不太喜欢的你也开始鼓掌了。心理学研究发现,很少有人能在集体的环境中做到与众不同,这是一种再平常不过的从众心理。没有人逼你,你的内心却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让你不得不和大多数人的行为保持一致。 买房亦是如此。在如今这个房价高涨全民买房的年代,人们都趋同地走入房奴一族:只有有了房子才有面子,才代表在这个城市立足了,也只有有了房子才有了安全感……这么多在群体压力下形成的理由,让很多人丢了理智与判断,盲目地涌进了"房奴"大军。房子真的就等于安全感吗?没有房子就无法生存吗?我们的父辈,甚至祖辈,在二十几岁的时候也都挤在几平米的小木屋里,不也一样安全地生活着吗?所以,拿安全感来解释买房行为是没有道理的。 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我身处的现实是怎样的?也许你会说,这些问题与买房何干?买房需要的只是考察楼盘,了解贷款而已。但是,买房无疑是人生规划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心理学家认为,对自我的正确认识才是保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也是做好人生规划的重要保证。案例中的几位并不是比其他人聪明多少,而是他们拿出时间思考了这些问题。 麦篼篼考虑清楚了自己适合过什么生活,从而做出了回老家的决定;阿飒也是在认识清楚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基础上,才避免了盲目随大流,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理财方式——提前还贷。而洪小粼突破了贷款只能找银行的思维定势,转为向父母借贷。如果说,在这个"房奴"盛行的时代,他们比大多数人过得从容,那自然得益于他们对自我的认识。 作者简介: 张兰欣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已帮助过 4.6万人 入驻年限 11.2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