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是一本由岸见一郎著作,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读后感(一):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吃晚饭的时候,旁边桌两个失恋男女在抱怨各自伴侣。 男孩儿说,我以为她会和我在一起,因为我表白的时候她只是说暂时没有准备好,后来我对他的好她也都接受了…… 女孩儿说,我男朋友总说来北京完全都是为了我,这不是道德绑架嘛?而且还抱怨我打游戏不回微信,我品学兼优,放个假打个游戏怎么了? …… 在学习阿德勒之前,我应该也总会陷入这样的人际关系痛苦中:为什么他不喜欢我?为什么不回我消息?为什么总粘着我…… 阿德勒教会我,认清楚我怎么对他是我的课题,而他怎么反馈是他的课题,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课题,这样人际关系带来的焦虑应该会少很多吧。 幸福其实是自己的事情,"光是让别人认为自己很幸福一点意义也没有"。而是否幸福,也许就是一念之间,只要鼓起勇气,下定决心,每个人都可以给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每个人也都可以获得幸福。"敢与人生的问题一决胜负的人,内心不会感到焦躁"。 这是一本让人通向幸福的书,如果认可这种理念,请尝试实践、练习和传播。 《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读后感(二):8.6分 4星半。作为前两本书的一个补充。不再以对话形式引出阿德勒的观点,而是用最直接的方式讲出阿德勒的在教育、育儿、治疗方面的学术研究。我个人比较喜欢这种写作方式。本书中我最关注的还是教育方面的观点。 小孩子长大之后,必须面对人生各种问题,无法回避。 所谓的赋予勇气,是帮助小孩产生自信,相信自己的人生问题自己可以解决。小孩要靠自己的判断解决自己的人生问题,大人只能从旁协助,不能替他承担责任,也不可以影响小孩的意志,让他转向别的目标。帮助小孩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父母教小孩应怎么解决问题。 人生的问题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只要认为他人是敌人,与人的关系就不可能变好。想要拥有解决人生问题的自信,前提就是把他人当作同伴而非敌人。 若小孩没办法找到自己的价值,他就不愿意去解决问题。就这层意义来看,赋予勇气的做法不是给予小孩解决问题的能力(阿德勒曾说"任何人都可以做到任何事"),而是要帮助小孩子找到自己的价值。 想要觉得自己有价值,就必须让自己感觉对他人作出了贡献。想要让自己觉得帮助到了他人,就必须把他人当作是"同伴"。 《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读后感(三):Key take away 摘录: 但假使我们的目标是在未来,我们就有可能改变对自己与世界所赋予的意义,当然也就能改变人生。阿德勒说:"个体心理学的‘预言性’有两层意义。它不仅可以预言未来会发生的事,还可以像预言家约拿一样,把原本会发生的事,通过他的预言,变成不会发生。"(《阿德勒心理学讲义》) 柏拉图说:"关于正确和美感,许多人会选择别人认为是正确或美的事物,即使实际上并非如此。总之,他们会去做别人认为是对的事情,拥有别人认为好的东西。但若提到善,没有人会认为我只要拥有别人认为是善的事物就好,实际上它得要对自己而言是善的事物才行。在这种情况下,别人认为是善的事物,对自己一点价值也没有。"(柏拉图《国家篇》) 幸福也是一样。光是让别人认为自己很幸福一点意义也没有。有些人确实在汲汲营营地追求着让别人觉得自己很幸福的事,老是在意别人的想法,用柏拉图的话来说就是:太在意"别人认为好"的事物。这样的人,幸福离他很遥远。就算别人认为你有多么地幸福,若本人,也就是自己实际上并不感觉幸福,那就一点意义也没有。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和问某种食物是否对身体有益一样,不是我们恣意地赋予它不同意义就能改变它对身体产生的结果。 《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读后感(四):个体心理学 最开始接触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是在岸见一郎的《被讨厌的勇气》,彻底颠覆了我的世界观,甚至有点不能接受,我遭遇了这么多困难是因为我自己吗,我是有病吗,当初读的时候真的是一边质疑自己,一边质疑作者,当然,最后的胜利也显而易见,身陷个体心理学无法自拔,不管是我读心理学还是读佛学、禅宗,所有的都在叫我做自己,自己选择、自己承担,活在当下,幸福和自己不是因为达到了某些成就或者经历了什么、失去了什么亦或是别人怎么评价而得到的,而是它本来就存在,它就在那里,在于你看不看得到。在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大多数人都在向外追逐,以大多数人的价值观为其价值观,以资本、媒体打造的世界为其世界,将自己置于身后,慢慢缩小,你赋予了什么意义,你的世界便是什么样的,不在于别人,在于自己,是你自己打造的思想、形态,只能自己去改变,一切都在你的手中。 人们总是觉得自己无力改变这个世界,总是希望这个世界变好一点,总是希望别人去改变,好像是世界改变了自己就能更好一样,不会的,时代的洪流我们无力扭转,不管是什么时代,都是由一个个的个体组成的,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任何时代都是这样,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想法、看法,然后以自己的观念影响身边的人,点亮一盏灯火就足够了。 愿你幸福而又不幸的生活 愿你享受幸福快乐 愿你接受苦难痛苦 愿你温和强大 愿你成为一盏灯 照亮一方天地 《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读后感(五):我们不一样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境遇 《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这本书,是阿德勒心理学专家岸见一郎全新力作,是包含阿德勒的人际关系的伦理、生活方式伦、"个体心理学"形成和发展等等,也是一部阿德勒心理学体系的总揽。本书从人际关系、工作、情感,再到我们的亲子教育,提出了比较新颖的观察视角,人生有千万种难,也就有万千种解决方式。本书全面诠释了"个体心理学"精髓,用心理学方式方法来解决我们无法逃避的人生难题,减少痛苦,超越自己,更好地让我们面对人生。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的一个小镇,他家庭富裕,在维也纳长大,父亲是一名做谷物生意的富犹太商人。阿德勒的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主要概念是创造性自我、生活风格、假想的目的论、追求优越、自卑感、补偿和社会兴趣。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学说继承和发扬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念,但其基本观点与之大相径庭。 本书中一个重点延续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学说的核心点就是——自我可以按照自己独特的生活风格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每个人都是有意识的个体,在文化程度、社会经历不同的环境下,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同时每个人也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下自我选择、自我表现的途径有很多,这种自由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可以通过这种自由达到自己想要实现目标的道路和方式,但是也有可能因为这种选择的多样性而忘记自己最初的目的。 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难题、困难,可能是我们被教育的这种解读方式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视角,这本书可以给读者提供一种相对新颖的应对和反思自己生活中很多具体困难的方式,这种不一样的视角可以为读者提供新的反思和完善自己的方式。 这本书中的一个观点,也正如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学说中的观点一样,自卑与补偿是一个孪生儿,也是我们个体追求优越的基本动力,我们出生的时候并不是完整无缺的,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个体,比如博尔特跑的特别快,菲尔普斯游泳的特别棒,而众多人只是可以达到一般水准,这种社会的比较有可能让众多未达到最优的人自卑,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使人自暴自弃或者发生精神疾病,另外一个方面,这也可能成为发愤图强、振奋精神迎头赶上的动力,看一个人怎么看,残奥会的那么多残疾人就是正面的例子。 遇到困难和烦恼的时候,我们应该或者换一种解读的方式,或者能够克服自己看似不可能战胜的困难,推荐这本书给感觉自己应对困难手足无措的读友。 《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读后感(六):都是常识,但有什么不好呢? 越看越觉得有意思。 阿德勒说:"重要的不是你被给予了什么,而是你如何使用这些被给予的 事物。"(《人为何会罹患精神官能症》)这句话几乎可以套用在 我们生命中遇到的所有问题。 "想要和他人相处愉快,必须以对等的人格互相对待。" (《人为何会罹患精神官能症》) 大抵所有人际关系的纠纷,都来自自己插手管别人的问题, 或是别人插手管自己的问题。 阿德勒说:"我只有在觉得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会鼓起勇气。" "会让我觉得自己有价值的只有一种情 况,那就是我的行动是对共同体有益的时候。" 即使别人没有注意到我们做的事,我们也 不应该感到不满。习惯在被称赞的环境中长大的人,这时候就会要 求别人必须以某种方式回报自己,因而引发各种问题。帮助别人, 不应存有期待回报的心。 阿德勒说:"想要解决所有关于人的生存问题,唯有合作能 力,以及为此目的所做的准备。"(《追求生存的意义》) 如同尼采 说的:"原来这就是人生啊,好!既然如此,那我这次要不一样。" 若老是在意别人怎么想,一直配合别人的想法,不仅自己的人 生会失去方向,还会让别人产生不信任感。因为他可以同时接受完 全不相容的想法,当他同时向两方观念不同的人宣誓忠诚,很可能 有朝一日会被识破。 生命的丧失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活出生命。 唯有不闪躲、直视死 亡,我们才可能热爱生命。 阿德勒说:"(人生)最后的试验就是害怕年岁增长与死亡。 如果通过养育小孩,或是意识到自己对文化作出贡献,就能确信 自己不会消失,就不会害怕年岁增长或死亡。"(《追求生存的意 义》) 只要一心一意地好好活着,就不会去担 心未来的事。或者说越来越没有必要担心。反过来说,一直担心死 后会如何如何,通常是因为现在活得不好。 "重要的不是活着,而是好好地活着。"(柏拉图《克里顿 篇》) 专心把眼前的事做好就好,把时间当作永恒。若认 为时间有限,就会开始担心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是不是能做得完了。 阿德勒说:"已经拥有足够的自信,敢与人生的问题一决胜负的 人,内心不会感到焦躁。"(《追求生存的意义》) 最好的生活方式,应该是看向未来但同时又专心在当下 这种双重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无论现实状况如何,都不会失去 理想,同时又很重视当下的生活。 柏拉图晚年在对话录《法律篇》中,曾写道:"所谓正确的生 活方式,就是一边快乐地游戏,一边生活。" 《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读后感(七):阿德勒--特别的一个 你是否失去过力量,在严厉而充满未知的生存法则之中,但总有一些东西会为你指引正确的方向,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其中之一。 它的思想很严苛却又令人无比动容 --谢厂长 了解阿德勒思想事实上是很容易的,但是因为里面比较过激的言论让很多人无法理解。下面,希望你愿与我一起,乘上"time号"去寻找他思想: 那个时代心理学才刚刚起步,弗洛伊德邀请阿德勒加入读书会。在弗洛伊德的引导下,渐渐形成了他自己独立体系。 或许他就注定与众不同: 1.器官缺陷 2.目的论 3.自卑感 4.亲子关系 一直一战过后,阿德勒思想的追踪者越来越多,他开始不明白,但后来才发现:人们把自己的心理学作为一种工具使用。也许这不是他想得到的结果,接着他创建了另一些开放式的体系: 1.共同体感觉 2.超越现实的理想主义 不仅如此,他还找到了人做事的本质 1.善 2.优越感 3.自卑情节 Now才是真实的。它可以控制未来,改变过去 1.赋予过去的意义 2.从信任演变为信赖 人的一切烦恼皆来自于人际关系 --阿德勒 1.给予和接受 2.不追求他人认可 3.从权力之争中全身而退 面对即将面临的的肉体消失,阿德勒用特殊的方式直面人生的点点滴滴 1.超越人生 2.舞动人生的每时每刻 阿德勒在亚伯丁突然辞世。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我想阿德勒想说的话,应该是苏格拉底在与柏拉图的对话中说的这么一段话:假如大家照我的话去做,就不用管苏格拉底是谁,比起这个,不如把心思放在真理上。如果你们认为我讲的是真的,就请同意我,如果不是,那就用尽各种议论反对我吧。 和穆里尼奥一样自信,他是心理学领域最特殊的一个。 (具体内容我会接续更新) 《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读后感(八):问题所在是:对自己的执着 "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和问某种食物是否对身体有益一样,不是我们恣意地赋予它不同意义就能改变它对身体产生的结果。" "人是万物的尺度",你幸福吗?这个问题只有每个人的身体才能诚实作答。有的人运动时大汗淋漓觉得幸福,有的人躺在沙发上看电影时觉得幸福;有的人自律控制饮食成功时感到幸福,有的人享受各地美食时觉得幸福;有的人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追逐梦想时觉得幸福,有的人在事业单位安安稳稳觉得幸福。 这些人都是幸运的。 还有另外一种人,他们不知道怎样让自己幸福。焦虑、困惑、不安频繁袭击,不断做着在别人看来觉得幸福的事,自己却感受麻木。 阿德勒发现了根本问题在哪里。 "对自己的执着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只有把对自己的关心转变成对他们的,借此培养共同体感觉,才能成功治愈精神官能症患者。" "这些只考虑拿出成果,即使成功了也要获得别人的赞赏才感到满足的人,一点也没有为他们着想,是为了自己着想。" 原来如此,一直以来,自己都是一个"为自己着想"的人,状态不好时,希望伴侣能多多理解、迁就自己,获得小成就时,希望身边人都能赞美鼓励自己。万万没想到,状态不好的原因恰恰就是因为大部分时候关心自己,远多于关心别人。 书中有一个小孩让座的例子印象深刻: "小孩的态度一旦变得消极,就不会积极主动地做事情,这时紧接而来的问题就是,他失去对别人作出贡献的动力,满脑子只考虑自己的事。他想的不是如何对别人作出贡献,而是在意别人用什么眼光看他。比如说在电车中,他看到老年人想起身让座,但担心被回应自己年纪还小,不需要让座,不喜欢被人这么说的他就在犹豫不决时错过了让座的时机。" 这个小男孩是真的想让座吗?生活中的自己太多时候扮演的好似也是这个小男孩的角色,表面上是对他人关心的举动,深入挖掘之后,也只是关心自己罢了。 追求幸福的道路太多,阿德勒指出了一条很多人行走但肯定行不通的路: "阿德勒并不否定优越性的追求,而是质疑人面临难题时,通过追求个人性的优越性作为解决途径的做法。一般人不会有优越情结,也不会有优越感。会特别强调自己很优秀,还向他人夸耀这件事的人,不但不会去质疑自己是否真的优秀,甚至实际上不优秀也要装作很优秀的样子。问题出在一直要表现出比别人优秀的态度,因为这表示这个人非常在意他人的评价,喜欢回应他人的期待。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比实际上更高大,他会刻意踏起脚尖,希望能获得更多的‘成功与优越性’。" 看起来问题只是喜欢表现得"很优秀",是"人之常情",其实说到底,还是因为太在意、太关注自己罢了。 阿德勒认为"没有自信的人会感到焦虑,问他们为什么要焦躁,他们的理由是因为时间有限。" 时间确实有限,"但对于活得有价值而言,已经十分长了。" 那怎样算是有价值呢,也许可以试着把目光从自己身上挪开一点点,试试阿德勒的做法"会让我觉得自己有价值的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我的行动是对共同体有益的时候。" 《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读后感(九):试着说谢谢来替代你很棒. 首先我想介绍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是一本心理学的书,是一位研究哲学和阿德勒心理学的日本学者向大家介绍阿德勒心理学的书籍。心理学的书总是会有一些很哲学的东西或者说是看一遍看不懂的内容在,这本书也是一样。但是这本书中间给了很多例子,有实际人物发生的,也有作者举例的,所以大部分看起来并不会很吃力。反而在作者的分章节描写下会觉得很有条理。至于不懂的地方也是吸引我的地方,我应该会再好好拜读这本书 说到这本书提到的心理学,有一些是我也很认同的,但是也有很多人并不这么认为的。但阿德勒提出这些心理学的理论的时候是上一个世纪,这点更加值得我敬佩,有些道理在当今世界很多为人父母的可能都没意识到,但是他却有着极强的超前意识。下面我就想来说说几个我比较有感触的点。 第一点是 我们是生存在世界中,但是我们不是世界的中心。生活最大的困难就是要与人接触,我们有社会交际,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擅长,这就是矛盾的开始,也是我们觉得生活的辛苦的原因。人不是独立的 我们需要交流沟通 才会进步 但是我们不克服这个困难 我们永远也走不出去,所以不要害怕社交 可以从身边朋友开始 慢慢走出去扩大自己的圈子。 第二点是 他提到父母不要跟孩子说你很棒 而是说谢谢。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的时候 或者是在成长的时候要公平地看待她,不是一味的夸奖就是好事,当然也不是说不要夸奖,但是很多时候说谢谢,孩子会觉得更加有成就感,就好比我也参与到了一起,把我也看成大人一样对待了。这点真的是我非常触动的地方。 第三点是 追求幸福。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在追求幸福。活在当下,不要害怕死亡。最好的生活方式是看向未来又专注在当下的双重生活方式。这就好比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我们要有梦想但不能是不切实际的梦想。我们要做好准备,遇到好机会时,不要让他从自己手中溜走。但是什么事情对你来说是机会,他什么时候出现,并非由我们决定。 第四点是 学会奉献自己。不要一味要求别人回报。如果别人不对你付出 那你就先付吧。这个理论让我想起我老师对我说的一句话就是:山不过来的话 你就过去吧。其实意思是一样的。有时候别人的存在对你来说就是一种贡献。比如和相依为命的母亲一起长大的孩子 并不需要孩子多么有钱对么事业有成 因为孩子的存在 能够开心的生活长大对母亲来说这就够了。母亲重病在床的时候 孩子每天照顾 难道孩子就觉得只有自己奉献了却没有回报吗 不是 母亲的存在和身体健康就是回报。 第五点是:改变自己 对自己的人生赋予意义。我们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型态,每个人只要肯下决心,就可以改变过去,重新找到人生的道路。我们过去的人生对于我们未来打算如何生活丝毫没有任何影响。这一点对于低谷的人来说,是不是充满了信心。 如果再仔细读几遍的话,应该会有更多有意思的理论可以在我们当今生活中找到实际例子。这是一本很值得回味的心理学书,也可以说是一本对于在低谷中的你的心灵鸡汤。 《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读后感(十):阿德勒的仁心仁术 我一直认为阿德勒具有一流的心理学思想和临床实践,但是只具有二流的理论架构能力和文笔,所以体系性理解其思想有点困难,再加上国内译者的不专业、不负责任的翻译,给读者造成更大的障碍,甚至误解。辛亏,岸见一郎出现了,他简直就是阿德勒的代言人啊,在此我们不得不佩服日本人这种专业治学的精神,他将阿德勒的思想脉络阐释得如此透彻! 为什么说阿德勒斯具有二流的理论架构能力呢? 阅读阿德勒的书,我们会发现,你很难一下子有个框架性视图。你似乎只能从一些关键的、核心的术语入手去了解他的思想。但是更糟糕问题出现了-翻译的障碍啊,关于这一点,后面会举例说明。 此外你还会发现,阿德勒的书,比如《自卑与超越》,篇章结构虽然说不上含混,但也略显不够明晰,文笔浅显易懂,但略显啰嗦。原来,如岸见一郎所介绍,阿德勒就不是很喜欢写书,而是喜欢在咖啡馆与人高谈阔论,颇有昔日苏格拉底之身影。 但阿德勒拥有另外两项一流就足够了。 首先,阿德勒有一流的心理学思想。他是一个有仁心、有大爱的心理学家,他的个体心理学思想充满了人性的关怀和理想主义色彩,他提出的"共同体感觉"指明了幸福、健康人格的培养方向,他提出的人格统一性、生活方式、自卑感/优越感等实用心理分析方法,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咨询和儿童教育的一些基本方法。 在阿德勒德文原著里面,阿德勒创造了"共同体感觉"(Gemeinschaftsgefühl)这样一个非常核心的术语,它带有宗教色彩的思想,有一种圆融统一的感觉,跨越时空的普世性价值,合乎于道,与任何"对立的"、"割裂的"、"斗争的"、"零和的"观念想对立。这大概是人类社会永远无法达成的理想,但人类不应该不为此去奋斗。在原著在翻译为英文版时候,"Gemeinschaftsgefühl"出现了"Social Interest/Feeling/Sense"、"Communal Sense"各种译法,其实都没有完全准确反映出其语境。国内译者大多数译自各种英译本,也没有研究专业研究精神,五花八门的翻译给读者增加了更多壁垒:试想,如果你不了解"社会兴趣/社会情感"就是阿德勒说的"共同体感觉",你怎么理解他的思想呢?岸见一郎则将诸如此类的问题解释得非常清楚。 其次,阿德勒具有一流的临床实践和社会实践。阿德勒本来是眼科和内科医生出生,在一战中还做过战地医生,个体心理学完全诞生于阿德勒的临床实践,他编写了大量的临床讲义,这些我们从他书中分析的一个个案例可以看到,阿德勒以他的"仁术"拯救了多少人!不仅如此,阿德勒积极参与一战后维也纳的教育改革,在学校设立儿童咨询机构,为教师、学生家长、学生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这是多么超前的社会实践啊?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家长、教师的教育才是关键! 阿德勒的一些思想,人们今天听到,已经不觉得新奇,因为近百年来,已经慢慢为这个世界所消化吸收;阿德勒的另外一些思想,比如 "共同体感觉"的价值观,在学校设置专业的"心理委员会"纠正儿童早期心理偏差的想法,再过一百年,恐怕也不会为这个世界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