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密码》是一本由田志刚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卓越密码》读后感(一):知识从业者可以反复阅读的好书 赢得社会的认可是有才能人士的责任和义务,不能把这个世界让给你所鄙视的人,恃才却不能傲物,理解人性并于世界和解,塑造属于你的专家品牌。 很早就开始关注田老师的公号了,在这个全名娱乐的时代一直深耕"知识管理"领域的人不多,看过罗胖的就知道他的后期出品更多是贩卖焦虑,看过简书小六的也知道强制输出缺乏深度,更遑论众多自媒体上各种喧闹的声音。田老师的公号每篇文章一般是2k左右的阅读量,教人管理知识、打磨专业本领的主题公号是不好做营销的,但是对于真正想学习的和提高的人来说,却是难得的宝藏。 之前零零碎碎的看了公号的文章,就期待能有这样一本书能够把这个领域的事情说清楚、讲明白,毕竟能够整理成册,写成了书本的自媒体就是少数,这本书一完成也算是完成了田老师的"立言"壮举,而我在出书的第一时间也快递了一本,一口气读了许多,合上许多那些曾经零零散散的idea开始系统化了,快速变化的职场职业规划如何发展,高度碎片的知识该如何整合,过载的信息该如何过滤,得过且过的人生该如何避开"中年危机",我想这本书都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 《卓越密码》读后感(二):《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精品笔记 时间:2020.03.05 书名:《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 作者:田志刚 关键词:知识管理、专家 金句:1、要想得到某样东西,最可靠的办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2、花半秒钟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看不透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适用边界:不管你处在探索、新手、胜任、高手这四个层次中的哪一个层次,如果你想成为某领域的专家,都也可以阅读这本书,干货十足。 感悟:1、专家都有一个细分的领域,并坚持不懈的在里面深造,他们可以快速从事情的表象中看到本质,并能熟练运用框架、套路解决问题 2、学习任何一个新的主题和领域,都要把知识点提炼总结成一个个概念或关键词,并分门别类的将它们搭建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形成框架化、体系化(我所用的洋葱阅读法的九宫格笔记) 3、在每一次的成功和失败中尝试总结提炼,可从人、事、环境机制等方面分析原因,将经验套路化、框架化,方便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可以快速解决(例如总结此次疫情我所干的宣传工作、自己的成就和不足以及处置疫情宣传工作应有的流程和机制是怎样的) 4、主动尝试干一些困难的工作提升自己,不能被动的等待领导安排任务。这样一方面可以检验所学知识的真伪,也有利于树立自己的正面形象,提高别人对自己的依赖和好感,使自己朝专家的方向前进。 延伸:思维力、个人品牌 推荐指数:四星 《卓越密码》读后感(三):整体概括 这本书主要讲了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专家是怎么练成的 专家的五个阶段: 探索期 新手期 胜任期 高手期 专家期 成为专家的五个关键 第一:有个人的方向和目标 第二:擅长学习,并且学会了才可以 第三:你得有机会去实践,解决大量问题 第四:提升思维能力 第五:把坚持变成习惯 第二:成为专家我们要学些什么 第一:学习和个人的价值观,优势,特长相关联的东西,学习那些和自己发展的目标和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的东西 第二:选择学习内容的质量 第三:有一些东西你不知道但是需要学习 第三:怎么学习 学习步骤: 对输入的内容进行摘要和提取大纲 理清输入内容所处的层级 概念化 基于理解的记忆 可以把学习的知识可视化,图形化 第四:成为专家的关键-实践 怎么获得实践的机会 实践之后要总结 第五:成为专家的关键-思维 最后一个是关于思维的,思维这个东西比较抽象,完全靠自己的理解能力。 如果你是一个特别爱学习的人,并且对自我管理知识管理有一定的认知,你会发现这本书其实含金量很大,作者就是知识管理的创始人,做任何事都要有自己的系统和框架。 例如读书,每个人读书的方法就不一样,吸收的能力也不一样,输出也不一样,有的人读书很快,输出很高,有的人可能读了之后发现记不住,或者读过之后也没有去实践,相当于白读。 你看就仅仅的读书,每个人的差别就很大,可能就是读书体系的区别,会思考会总结的人读这本书的时候可能就在想,我该怎么去搭建一套读书的系统和框架,我读一本书的时候应该先看什么后看什么,怎么读,怎么做笔记最好,用什么软件,我行动不起来,那么我读完之后怎么做才能行动起来。 其实这就是每个人的思维都不一样,所以有的人会觉得这本书没用,有的人会觉得这本书很好。 《卓越密码》读后感(四):卓越密码 最近读了《卓越密码》这本书,解决了一直困扰我的疑惑。那就是我学生时代属于佼佼者,为什么在工作后就泯然于众人。为什么我看似每天努力学习,却没有什么进步。我想我的这两个问题绝不是我个人的问题,肯定也有人有同样的疑问。 首先,是因为我们上学时代习惯被安排好学什么,而没有培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参加工作之后,不知道学什么。现在互联网发达,想学什么都能在网上找到很多资源。于是就凭兴趣,三分钟热度,什么都想学,什么都学不好,时间花了不少,但都是皮毛,无法深入。 第二,工作后主要是实践,学习的目的也是为了实践,为了解决问题。虽然看书看了不少,但工作中只是做自己这一点东西,没有主动学习其他东西。总是在舒适圈内做自己熟悉的事情,只是同样的经验复制了n年。而另外一个人,即使不看书,业余时间刷抖音,但在工作中经常处理较为复杂的事情,有机会接触新东西,得到很多历练,必然能成长更快。 那么对于想上进的人,该如何去做呢? 首先是去聚焦一个方向,如果不知道选择什么方向,那就先将手头的事情做好。 其次是相信时间的回报。人们往往高估短期的效果,而忽视长期的收益。要在一个领域有所建树,就要集中精力,深入研究。量变产生质变。 坚持不下去怎么办?将大目标拆成小目标,人都是需要反馈的,如果长时间没有反馈,必然没有坚持下去的动力。 如果没有实践的机会怎么办? 首先是从内部寻找机会。 其次是跳槽。 如果没有大量实践机会,自己又不可能跳槽或者创业,那就需要积极主动,把别人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当你能够解决更复杂的问题,能够在此过程中提升自己,并且将自己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反思,形成解决问题的框架,你的专业度慢慢就建立起来了。 我身边的同事就有这样的例子,首先是把手头的工作做好,同时热心帮助别人,慢慢自己的专业度就提升了。 书中还提到学习什么,如何学习、如何成为专家、人的思维模式、如何增强自己的表达能力、个人品牌的建立等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形成自己的行动方案,不负时光。 《卓越密码》读后感(五):开宗立派第二书 很好的书,一些观点和我多年来的实践发现有殊途同归之感。感谢田老师在更高的层面上给了我详细的指导。但有一点很奇怪,从本书的语言表述来看,写得太过于仓促,导致一些语句读起来很是拗口。希望修订版能解决这个问题。 为了感谢作者的艰辛付出,我这里做一点校对和修正工作,以示敬意(新版编辑器没用过,希望今后还能继续修改和增加内容)。此外,其实语句的修改并非最重要的问题,个人感觉虽然从大目录方面看起来逻辑很清晰,但在论述小章节时由于涉及的内容太多,太杂,太散,可能会导致读者理解困难。 …… 工作忙碌,精力有限,前面的有空再补 116: 当然每个人的工作中一定都有重复或者创新的部分,判断的一句是你的核心部分是那(应为"哪")些,再采取相应的时间策略,找到合适的实践方式。 119 思考:练习中尝试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 ——思考:练习中尝试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法 125在个人的发展上,总结、提炼、学习、思考都很重要,但最核心的秘诀其实是真正去解决有价值的 问题,而且能够解决的问题越复杂越困难越好 ——总结、提炼、学习和思考等技能都是我们自我修炼、自我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角色,但最核心、最重要的应该是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直指问题核心、迅速解决最困难、最复杂问题的能力。 126主动寻找有价值工作的机会 这节的描述有点散乱。或者可以修改为: 一、什么是有价值的工作机会 (一)不同时代不同行业不同级别不同岗位最有价值的工作是不同的 (二)如何界定你的工作是否有价值 (三)你工作中哪些是高价值劳动、哪些是低价值劳动【以上均为概念层面】 (四)如何在高价值劳动中精益求精 (五)寻找有价值工作的方法 1、内部争取; 2、外部扩展。【以上为执行层面】 (六)在平凡的岗位上追寻自我价值【精神层面】 二、更高层次的个人成长在于工作 (一)找到你的缺点 (二)复盘你的工作 (三)提升你的技能 1、人的方面 2、事的方面 3、体制机制。 大家说,这样写是不是更有条理,更容易记忆一点呢? 《卓越密码》读后感(六):让你成为专家,有迹可循 在人工智能发展迅速的大背景下 ,现在就有很多的一部分职业已经被替代,比如京东中一些装配,搬运重复率高的一些工作都会由机器人所替代。未来甚至会有更多的职业被替代,一些程序的工作更容易被替代,比如银行柜员、会计等。 原本具有竞争力的职业也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失去原有的优势,所以就要求个体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学习,成为专家型人才才能不被淘汰。而在如今互联网+的氛围下,个体成为专家的相对比较优势的资源和环境,而现在的专家和以往的专家也不太一样,不再非必须是科研型人才才能成为专家,各个岗位类型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一定的努力后,都可以成为专家。 书中对于成为专家的过程给出了明确的路径,在不断的学习下,对于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实践,并且在思维上作出一定的提升,在思维模式上选择有利于成长的思维模式。 1. 学习方面 学习本身就不是一个能够速成的事情,必须要长久坚持下去,必须要有自己的清晰目标和动力,而这也是成为专家的俩个重要因素。书中对于成为专家的知识框架和行动指南给出了答案。 对于我们的学习的目标方面,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路径,在不断输出为导向下和以解决问题为前提动力下进行学习,为自己的学习找到最根本的动力。 书中提到专家们在知识方面有比较完整的体系值得我们借鉴。加强基础知识和核心内容,并在解决相关负责困难的问题上,进行思考总结。在阅读方面多阅读相关专业方面的书籍,选择质量高,内容好的书籍,而不是一些伪知识,多关注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同高手交流。在学习之前抱有疑问对知识能够做到为什么的了解,能够用在什么地方,如何应用。在自己的欠缺的地方,怀抱着比较开放的心态,去和别人交流这些自己欠缺的知识,进而去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 2. 实践方面 书中提到我们学习的很大一部分的知识来自于实践所得,而那些我们认为很重要的课程学习则相对来说没有那么重要。 在普通人实践机会受制的情况下,貌似只有自己找更多优质的实践机会,其主要的途径无外乎跳槽,在内部争取和在北上广遇见更多优质的机会,在实践后进行一些总结复盘,如果单纯的只是重复性实践和工作,不经过大脑思考,沉淀不下来任何东西,打多少工也是徒劳。 比如在做完一个项目后,在其过程中,可以总结一下,自己在这个工作过程中的优劣,以及相关制度给工作带来的限制。还有其他一些比较突发的事情,对工作结果造成的影响。对自己的工作流程进行评估,及时调整。 3. 思维方面 书中在思维方面,提到了我们平时认为的一些思维限制,本身的以及外界的造成的限制。在破除原生家庭以及比较欠缺理性的思维方式后,对我们自己的思维进行一个调整更加的理性接受现实,去尽量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 在工作中用好有利于工作的思维,比如用户思维,让我们在对待所有的人的时候都要有用户思维,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和处理工作,挖掘其本质上的需求,使得工作更加顺畅和完善。 在工作中使用框架思维,使得工作流程更加清晰,目标方向清晰,从需要完成工作的问题解决,到如何解决,以及如何最快捷的方式解决问题。 4.专家品牌 在成为专家后需要一定的品牌意识,得到别人的认可,使自己更加专业,进而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卓越密码》读后感(七):总结 一、摘抄 1.但成年人知道,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你的想象而变得美好,而是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点一滴的改变才会如意起来。 2.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带来的社会变革要远远超过历史上农业社会和工业时期的变革。 3.半小时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4.教授:熟读文献,掌握理论,能够归纳、总结、讲解。 大家:提出新理论,内部自洽,但碎片化。 大师:提出完整的理论体系,开宗立派。 5.从本质上讲,如果你在输入时很爽,那么你在使用时一定不爽,在你打基础的阶段,每一篇,每一章,每一本书都下了很大功夫,在你后面用时才能真正做到游刃有余,才能在学新东西时远快于他人。 6.社会上的大部分所谓知识付费,其实他所提供的根本不是知识,只不过是某个人在某时某刻的所思所想。 7.知识工作者其核心价值在于解决问题,对致力于成为专家的人而言,不经过广泛深刻的实践就无法对客观事物拥有深刻,全面的认识,仅仅只有间接经验和理论还称不上掌握了知识。 二、总结 五个时期:探索→新手→胜任→高手→专家。 三个支柱:学习,实践,思维。 外部认可:品牌。 1.专家 (1)特征:有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里积累了星辰大海般的知识,掌握深刻而全面,并能够创造新知识,专家的知识已经成了一个体系,他可以用几个抽象词概括自己所处领域的特征,也可以用几个词,概念联系出整个领域的框架。 他们具有主动的思维模式,在思维方法和技术上有较高水平,关注事物本质,具有概念化思维。 他们仅用积累的方法,知识,框架和模型就可以解决领域内大部分知识。 他们拥抱好奇心,会承认自己的不足。 他们有自己的立场。 (2)成为专家的框架 明确个人方向和目标,控制住贪婪,不要被兴趣牵引而忘记自己的目的。 擅长学习,从书本,实践,学校,人,任务,项目反思总结上学习。①知识过剩的时代,要读知识密度大的书,即经典,系统化的教科书,文献,并主动学习自己不知道的知识。②要了解自己的认知习惯,随时监控,及时调整。③要建立知识体系,细分知识领域,搞定核心基础知识,知道他是什么,不是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主动解决大量问题,尤其是复杂困难的问题,并做总结和提炼。①刻意练习,一万小时定律是一个概述,需要专注,改进,目标,重复,耐心,思考和机会,而非简单重复。可以刻意练习用语言表达思想,画思维导图,搜索引擎的技巧。②主动寻找有价值的工作机会,在工作中主动承担责任,或者在知乎百度上回答相关领域话题。③做好解决问题,及时提炼方法,发现问题的循环过程。他人,自己,事物的完成是超出预期还是低于预期,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可以借鉴或者改进。 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深度思考:①思维基本活动包括概括与抽象,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推理与判断。思维模式则包括,看问题和世界的角度,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思维技巧包括,思维层面的方法,框架和模型。②框架思维(工作越复杂,需要考虑的框架维度越多,要求的深度越高)套路思维(新手经常被套路,高手常常用套路,专家创造套路),用户思维(放低自己,考虑用户需求) 将坚持变为习惯,坚毅面对困难。 2.品牌 没有人有必要去了解你,而是你有必要让别人去了解。 如果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与各种各样的人建立良好关系,虽然仍有内心坚持的原则和底线,但在外在表现上已经不是那样咄咄逼人,非黑即白了,而是适应,利用各种各样的人脉和资源。 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人际关系负责,并与所在环境的各个成员友好相处,专家也要能够容忍这个世界的灰度。 我们必须承认,尽管人类有着所有的高贵品质,但人仍然在他的身体里承载着出身低微(来自于动物所抹不掉的烙印)。 与人交往时,不要激发人性恶的一面,而是创造让"善"发挥的环境。 有价值并让人知道,你的作品是什么?但专业人士不会像娱乐明星那样人尽皆知。 受众定位越准确,个人品牌建立相对越高效,受众有哪些需求,是否已得到满足? 只要去做有价值的事,迟早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卓越密码》读后感(八):在追求NB的路上,实干是最根本的方法 提问:如何成为专家?看完《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之后还想不想成为专家? 如果想,要怎么做? 1. 如果结论是成为专家的过程很痛苦,而且要花费很长却又不确定的时间,你愿意做吗? 都想要成为专家之后带来的好处,或者结识专家解决自己遇到的疑难问题,但是对具体的过程不清楚,或者没有更大的兴趣。 只是为了专家的"好处",那么最好不去做,因为很快就会感觉"得不偿失"。最终还是要享受,那么肯定不如立刻享受,这是人的天性。 2. 如果就是下定决心要成为专家,那么是不是就可以了? 也不可行。 短期给自己"打鸡血"、"灌鸡汤"可能管用,但长久不了。一定要有长期的驱动力,或者高大上一点的说法"要建立自己的价值观"。 3.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究竟怎么样才可行? 成为专家只是结果,就像挣钱,如果把结果定为目标肯定不可行。有能说服自己的目标,说出来自己能相信的,"比如就是要把这个点子干出来,即使自己做不来也能搞清楚哪里不可行"。 你读了吗?免费讲座即将进行 4. 有了目标以后,怎么下手? 实干加学习。实干是最根本的方法,没有捷径。最好是能做目标领域(哪怕是最小的细分领域)中的项目、工作、任务,如果没有,那就从身边的事情做好,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总结和提炼工作方法,这些有朝一日都可以在目标上用到。 学习不能由别人代劳,毕业工作以后要能够"自学",自己指导自己学习。但无论学什么,还是要实干,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 5. 有没有捷径? 方法有,捷径没有。 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前人都有好的总结、经典理论,这些都是方法。从行业知识的概念结构,到思维方式方法(分类、套路),都可以借鉴学习。如果从时间与数量来看,这两者都没有捷径,只能靠积累。 6. 怎样知道自己进步了? 看结果。工作不论年限,输出多少质量如何,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做过多少项目,难度如何,解决过多少难题。写过多少文章,发过多少论文,出过多少专著。 7. 有没有需要注意的误区(陷阱)? 有的,譬如以下的都是: 期望速成。只看不写,只想不做。害怕困难的任务,或者觉得能胜任工作就好。做完项目不写总结,看完文章不写评论,可以类比。觉得自己做的内容没有技术含量,对做的事情没兴趣,对有兴趣的东西没时间和实践。感兴趣的方向很多,什么都学,忙于上课、参加培训或者会议。 8. 为什么达成目标(专家)这么难? 和做项目一样。现实中的项目往往比想象的复杂,因为涉及到人、事、物,这里面的每一项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达成目标也是一个项目,而且需要对自己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改变。 9. 如果不做专家,是不是就放弃了? 肯定不是。 了解这个题目(成为专家)可以知道专家应该是怎样的,防骗。 知道其中的方法和套路,可以改进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让胜任之路更顺利。 认识专家之路很艰难,对实际工作中的那点困惑纠结就不必太在意。 10. 回答问题的人是不是想做专家? 专家只是结果,想把自己的点子干出来,这个是肯定的。(作者唐尤华) 《卓越密码》读后感(九):读书 就是有目的的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我们有没有买过很多畅销书但是读了之后发现没什么印象,我们关注了很多公众账号之后发现里面的文章没有完全消化,对生活没有积极的影响,徒增焦虑,打击自信和积极性。 其实成年人的阅读相对来说是"功利的",大部分都是以自我提升为目的的。如果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学习的东西不能在实际工作中被应用,很容易陷入盲目的状态,一段时间之后读书的热情就会消退,即使学习过了也很快被忘记。而且这样的读书很碎片化,很难与已有的知识形成联系,构筑自己的知识体系。 因此,明确读书的目的对于我们读书来说十分重要。 教育家马尔科姆诺斯尔斯曾经总结过成人阅读的四个特点:自愿、经验、自主、行动。 首先是自愿。成人不像孩子,孩子看什么实际上是学校和家长安排的,孩子们没有太多的选择权。但是成年人不同,如果不愿意学习某项内容,强行灌进大脑里是行不通的。(结果导向:学习要明确目标) 我们都很佩服罗振宇一样的人,觉得他们特别强,能在短时间内获取很多有效知识,并将内容讲述出来。这其实是因为,他们会和不同的人交谈,交谈的过程中接触了新知识、新问题,为了迫切填补认知上的空白,他们会寻找相应的书籍,吸纳其中的知识。 那么除了即时性的问题为导向外,还有一种就是通过重要性和缺失性来确定阅读内容。比如说工作,重要性是指这项内容对工作的重要性,而缺失性是在这项内容上缺失的程度。 所以读书以问题为切入口,通过对未知的领域的探索,和急需解决问题的迫切性,让内心对答案的渴求成为驱动自学的动力。而且,这种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模式还能鼓励我们深入思考,帮助我们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第二个特点就是经验。跟孩子不同,成人有很多固执己见的的认知,在读书的时候很难有空杯心态,往往会把内容与过去的认知做对照,然后决定是否接受。这时,当书中的内容超过我们认知太多的时候,我们往往很难一眼看出价值,甚至会产生逆火效应。(开放透明:用空杯心态避免逆火效应) 达利欧的《原则》里面提到:对于快速学习和有效改变而言,头脑极度开放、极度透明是价值无限的。那么今天,我想先让大家抛开脑中的"应该",带着空杯的心态来听我的分享。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逆火效应,指的是当你遇到跟自身信念相抵触的观点或事实的时候,除非它们强大到足以完全摧毁你原有的信念,否则你的固有错误信念反而会更加强化。所以你会发现,但凡你说出一些跟常人不同的观点,即便有充足的证据,依然会被很多人骂。 松浦弥太郎说,永远从零开始。我们迄今为止掌握的学识、验证过的东西使我们珍贵的财富。但当我们阅读时,如果只凭经验阅读,那我们就无法创新,无法吸取新的血液。 举个栗子,我说我看书比较"功利性",例如《时间看的见》这本书,看书的时候我先浏览一下大致框架,知道这本书讲什么。当我在用效率手册的时候遇到问题,我就会翻相应的章节。比如这次分享,我也是第一时间去阅读里面关于时间、关于自律、关于清单方面的内容。最后,这本书不是被我看完,而是用完。 这时,有人会说,读书应该是高尚的行为,不应该与结果挂钩。《原则》上说,为了避免碰到此类问题,当看到一些他认为是错误的自然事物时,会假定自己是错误的,然后努力弄明白,为什么自然如此运行是合理的,从而能够认识到很多问题。这就用到前面所说的,尽量让自己处于空杯状态,才能习得深入、拓展、催生出新意。 第三个问题是自主性,我们看什么书,或者用什么方式去看书都是我们自主选择的。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忙碌程度、兴趣和短板,自由的选择书籍。 这里有个概念叫兴趣金字塔,兴趣金字塔的最底层是感官兴趣,也就是你觉得这个东西是否有趣;然后是学习兴趣,就是你发现了这个问题你想再研究一下;最后是职业兴趣。就像是当年最火的琅琊榜,开始听说剧情不错,男主也帅,我就像看看。看完觉得确实挺有意思,我就想研究下剧中铺垫、事情发展的背景、甚至影视制作的流程和技术。当我了解一定的内幕、演员的新闻、我可能就会变成相对专业人士,兴许我意识兴起,我去做了娱记,这就是职业兴趣。(自主学习: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书籍) 最后一个特点,是积极的行动。阅读的背后重要的是应用,不知道怎么应用的话,我们很快就会忘记。不管这本书是有多么好,只要不去应用,最终都会变得没有价值。查理芒格曾经说:100个思维模型,就可以解决世界上90%的问题。所以我们不需要有太多知识,重要的应用。(积极行动:有输入更要有输出) 那么,当我们确定了我们读书目的,我们就可以开始阅读了。 《卓越密码》读后感(十):如何成为专家?原来我还差这一点 01:初读《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有点难度。想来也很正常,毕竟它是一本教你如何成为卓越专家的书。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卓越和专家。 所以只适合专家或即将成为专家的人阅读,而且一定要卓越。 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02:
作者的上一本书《你的知识需要管理》出版于8年前,可以讲是知识管理领域的重要著作。 8年磨一剑,新出版的这本显然展现出作者这么多年来沉浸于知识管理领域的理论功底之深厚,所以初读前两章"专家"和"学习"会让人觉得学术味道有点重。 而且我还发现一个小错误,拉姆斯菲尔德有关"知道不知道"的四象限论述是在911恐怖袭击发生后讲的。 当时这段的话的意思是美国中情局已经掌握了基地组织正在计划在美国本土实施恐怖袭击。 但是这么重要的情况,却因为美国情报数据库的庞大而被淹没在浩瀚的情报中,没有被情报分析员发掘出来并提前预警。 03:
难归难,但从第三章"实践"开始,让我眼前一亮。 我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周围朋友经常夸我的一句话是书本随身带,也不看手机。 这源于作者提到的持续学习的两大动力:一是不断提问,二是输入输出。 很多人在离开学校后,就停止了学习的动力。 而持续学习的人无非基于两种情况,一是热爱本职工作,二是被工作所迫。 我两者都有,但后者因素更大些。 也正是因为数年前面临压力而走上持续学习的道路,从而小有收获。 从行为习惯上讲同理,人要么因为热爱而坚持,要么因为憎恨而坚持。 04:
在工作上,我自认是勤奋者。 因此在学习上,我曾为干好工作而刻苦钻研。 但是近年来,我也发现一个现象却迟迟没有得到答案。那就是我阅读的其他领域知识似乎对个人的促进和帮助并不是很大。 读罢《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后我终于明白,在有些方面自己缺少实践的机会。 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就可以有针对性的方法来解决。 我会根据自己所阅读和关注的重点,创造条件来进行实践,只有实际参与进去,才可能成为相关领域的专家。 这没有捷径可走 ! 05:
如何实践?我梳理的思路如下: 第一步,根据书中的知识工作者工作和实践的四个类型给自己定位。 我的定位在第四象限——专业模式,需要根据个人的判断决策独立完成。 第二步,把自己工作中需要用到的专业知识全部显性化专业归类。 这社会没有一个专家是只懂本专业的"一根筋",要扩展相关领域的知识,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是人要做一个大写的字母T。那一竖代表了自己的专业精深度,而一横则是横向知识能力的扩展。 第三步,结合第一步和第二步的交叉点。即从定位行业出发汇总相关的行业,然后把横向专业与相关行业进行对接。 此步骤很重要,换句话说就是"跨半步"。比如韩寒的本职工作是作家,众所周知。然后他跨了半步,又去办杂志、拍电影和组乐队写歌,在本质上与作家行当是相关的。 当梳理出相关的行业和专业后,优先在这些方面学习和实践,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取得长足的进步。 反过来讲,我钻研的有些知识其实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根本用不着,尽管能写出像那么回事的文章,但没有实践经验的积累,甚至品尝失败的滋味,如何得到成功的喜悦。 可能有人会说韩寒还是跨界做了赛车手呀。这是特例,大部分凡夫俗子做不到这一点,而且人家在赛车上花的金钱和时间不比专业赛车手少,从实践的角度看是符合本书理论依据的。 06:
至于书中的最后两块——思维和品牌,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成为专家的路上也同样必不可少。 思维决定行动,解决根本性问题。就在最近,我在《我的人生样样稀松照样赢》的书评(详见《好的人生就是在不断建立和升级各种"系统"》)阐述同样的观点:系统与目标是两回事,系统比目标更加重要。 而品牌为传播个人影响力服务,可以反过来促进成为真正卓越的专家,地球人太多,要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存在,让自己的专业知识被更大的群体接受并提供服务。 这本书专业性非常强,值得隔段时间反复阅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