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非李子 微信公众号:三有学堂 学习的误区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这样的情况,有些人很努力,也很上进,听过很多课,读了很多书,但是生活与工作却没有什么改变。时间久了,不是怀疑学习没有用,就是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那块料。 这些人学习效果不好,学了很多,知道了很多,却用不出来,于工作没有什么帮助,于生活没有什么改善,收入也没有提高,既迷茫又痛苦。 学的越多,越感到自己无知;越感到自己无知,就去学得更多。越学越杂,越学越乱,越学越觉得自己渺小,结果是四处求学,到处膜拜大师,希望得到所谓大师的真传。 你是否处在这种状态中呢?如果不是,请移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如果是,那你要认真阅读这篇文章,因为它可能会改变你的未来。 非李子的235学习方法论 我对学习的态度是:如果把用于学习的时间分为十份,那么二份时间用于学习、三份时间用于思考、五份时间用于实践。有些人可能会说,现在世界变化那么快,新知识又是如此之多,用二份时间学习怎么有可能够? 是的,二份时间你肯定没有用十份时间学得多。但是你要问自己一个问题,你真的想把天底下的知识都学会吗?即使你想,你又真能把天底下知识学完吗? 此时,你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学习?学习会给你带来什么价值? 我们学习是希望掌握一门知识,一门技能,通过这门知识、这个技能,我们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好,收入更高,生活的更轻松。是不是这样? 明确了这点,你就会发现,改变你生活与工作的不是你知道的多、会得多,而是你掌握了一门知识或技能,你会的精,你的水平超过了当下80%以上的人。 无论是哪一行业,哪一领域,如果你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超过了同行80%的人,你就站在了行业的头部位置,你的生活就会产生本质的改变。相应地你的收入也高出普通人很多。 如果你的水平超过了同领域90%的人,那么你就成为了行业专家。你的影响力与财富收入都将远远超过一般人。 明白了这一点,你就知道学习的第一步是定位。所谓定位就是找到你的长板,你的兴趣点,找到那个不给钱你也爱干的事,然后一头扎进去,往下深钻,做到极致。 用三份的时间思考。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习不思考,学得越多越困惑。 学习与思考一定是相辅相成,把学到的知识消化吸收,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这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 最后是用五份的时间去实践。没有经过检验实证的学习都不是真正的学习,不去实践应用,在实践中验证的学习都是浪费时间。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改善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不去应用实践,不去把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到你的工作与生活当中,你学它做什么? 真懂与假懂 学习有真懂与假懂。假懂就是知道一件事,知道事物的表象,但对这件事的深层知识没有掌握。真懂是不仅知道这件事,这个概念,还知道这件事的深层知识、内在连接,知道如何灵活运用这个知识。 我们在学校的学习经历告诉我们,在课堂上,老师讲完一部分知识后经常会问一句话:同学们,你们懂了吗?我们的回答当然是懂了。但是当你下课做作业时,却经常是错得一塌糊涂。你不说你懂了吗?为什么一做题却错了呢? 听讲时你的"懂"是表层的懂,是你以为你懂了。如果不做题,你就会以为你真的懂了。但是当你一做题,做错了的时候,这时候你才会思考,我错在哪里了?我为什么会错?只有这时,你才进入到了深度的思考,你会发现之前所忽略的东西。 这个过程就是学习、思考、行动的不断循环,三者互为促进。只有通过这个循环,你的学习进入到了深度学习状态,你的懂才是真懂。 假懂是知道,能实际灵活应用才是真懂。关于假懂和真懂,这里有两个特别有意思的故事。第一个故事摘自费曼《你干吗在乎别人怎么想》。 费曼:知道一件事与真正理解一件事根本是两回事 关于知道一个东西的名字与真正懂得一个东西之间的区别,费曼在他的书里有这样的记述: 一个小朋友问我,"你瞧见那只鸟儿了吗?你知道它是什么鸟吗?" 我说,"我不知道它叫什么。" 他说,"那是只黑颈鸫呀!你爸怎么什么都没教你呢?!" 其实,情况正相反。我爸是这样教我的—— "看见那鸟儿了么?"他说, "那是只斯氏鸣禽。" (我那时就猜出其实他并不知道这鸟的学名。) 他接着说,"在意大利,人们把它叫做’查图拉波替达’, 葡萄牙人叫它’彭达皮达’, 中国人叫它’春兰鹈’, 日本人叫它‘卡塔诺·特克达’。 你可以知道所有的语言是怎么叫这种鸟的,可是终了还是一点也不懂得它。你仅仅是知道了世界不同地区的人怎么称呼这只鸟罢了。 我们还是来仔细瞧瞧它在做什么吧——那才是真正重要的。" (我于是很早就学会了"知道一个东西的名字"和"真正懂得一个东西"的区别。) 摘自费曼:《你干吗在乎别人怎么想?》 第二个故事是查理·芒格曾经讲过的一个故事:普朗克的司机 1918年普朗克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获得了全世界众多大学及研究机构的邀请,频繁奔波于各个高校及研究所,去演讲他的理论。每次演讲,给他开车的司机,都坐在台下,次数多了,司机听得都可以背下来。 有一次,普朗克又要到一所研究机构演讲,司机就对他说:教授,您每次讲的内容都一样,我已经背下来了。这样吧,这次演讲,就让我替您讲吧,您也歇一歇。 大科学家一般好奇心都特别重,普朗克觉得这个事很有意思,一个高深的前沿物理学理论在一个只有中学文化水平的司机嘴里会是什么样子呢?这太有意思了!普朗克想都没想就说:好啊,你想讲,那就你来讲。 到了慕尼黑,普朗克坐在前排,司机站在讲台上,对一群物理学家,洋洋洒洒的大讲一番。讲得跟普朗克一样好,非常完整的内容。台底下的科学家们感觉非常好,对司机的演讲报以热列的掌声。 演讲结束,台下一个教授举手提问:先生,我请教一个问题……然后问了个非常专业的问题。 司机非常聪明,他笑着说:没想到在著名的研究机构里还有人提出这么简单的问题。这样吧,我请我的司机回答一下,然后把普朗克请上了讲台…… 讲了这个故事后,查理·芒格说: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知识,另一种是表演。 许多人,并没有掌握什么知识,而是象普朗克的司机一样,只是学会了表演。 但是这种表演,对当事人(表演者),并没有任何帮助。 问问你自己,你学过的知识,是不是只能让你表演呢?这样的知识怎么可能改变你的生活与工作呢? 更糟糕的是,许多人入戏太深,不但骗别人,连自己都给骗了。忘记了自己只是个司机,而不是普朗克。 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 下面这个故事,你看懂了,也就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 很久以前,有个学生物理课学得很好。一次考试,所有问题都答对了,只有一道题,老师给了很低的分数。这道题的题目是"怎样用一个气压计测量建筑物的高度?"学生回答:"去建筑物的顶上,将气压计扔下来并开始计时,直到听到砰的一声,再通过重力加速度公式计算出建筑物的高度。" 老师出这道题的本意是希望学生利用所学的气压知识计算建筑物的高度。因为从学生的答案中看不出来他懂得气压知识,所以老师没有给他高分。学生找到老师,对分数提出异议。老师说,只要他能再想出不同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就给他高分。学生稍稍思考就回答,可以用气压计敲开建筑物主人的门,当主人打开门时,问他:"请问,建筑物的高度是多少?"老师沉默了一会,问:"你还有其他办法吗?"学生说还有很多,比如:用一根长线绑着气压计,通过线的长度测量高度;或者将线当作钟摆,通过钟摆的运动来计算建筑物的高度,等等。 老师最终决定给予学生满分。 故事中的学生就是年轻的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长大成为一名著名的物理学家,因为发现了原子中的电子而闻名于世。顺便说一句,玻尔192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最后的话 叔本华说:阅读的时候,我们是被别人牵引着自己的思想。读书是你让别人的思想在你的大脑里跑马!思考则是自己的思想在自己的大脑里跑马。 只学习不思考,你终将成为普朗克的司机。 学到的东西永远是别人的,就像贴在身上的橡皮膏,永远长不到你的身上,终有一天会脱落。只有思考得出的结论才是你的,因为它是从你内在生发出来的,就像你身上的肉,永远属于你。 实践是检验学到的、思考出来的是否是真知识,是真相还是想象。只有实践才能验证你是真懂还是假懂。真懂就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假懂就只是知道,不会运用,只能"表演"。 学会学习是一个人从普通变得不普通必经的门槛。它是一个人的元能力。没有这个能力,掌握其他能力将会大打折扣,自我蜕变的时间也会漫长,遥遥无期,甚至根本没有可能。 欢迎你加入三有学堂,我们一起来探讨如何高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