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就是平和持久而又弥漫扩散的一种心理状态,它能使人在较长时间里保持一致的情感色彩和行为方式。写作者的心境是决定其写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培植和优化写作者的心境,达成以下四种心境,便可以让写作有机地进入个性化的运行机制。 一.真诚 文学写作离不开人间真情的浇灌和滋润,无数佳作名篇都印证了这一点。路遥写《平凡的世界》情不自已,姚雪垠写《李自成》泪湿文稿,作家写作之投入由此可见一斑。作家创作如此,学生习作也是如此。"新概念作文"、话题作文等作文形式,学生缘情而作,行于当行和止于当止,文理自然和文气通达。由此可见,真情乃文章作品之血脉,写作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根植于作者的真情实趣,以让写作传递其真切的体验和感悟;也唯有如此,写作才会成为有源之水和有本之木。"为赋新诗强说愁",人云亦云、无病呻吟乃至虚情假意,是不可能引起读者情感共鸣的。 所以,笔者认为,首先感情贵在真挚。正如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所说:"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 笔者认为,其中的"敞开"和"坦白"关键就是感情的真挚,为此作者首先应该直面现实中的各种悲喜、命运和矛盾,以在其中酝酿自己真切的感受。作者只有这样置身其间,心境才能真切起来。 其次,情感抒发贵在自然。在自然心态下往往最能流露一个人的真实性情,一个不经意的表情,一句未经粉饰的话语,一个下意识的动作,表现或敞露的也许就是未经推敲的"本我"个性。写作抓住这样的瞬间,才能用如镜似的笔坦然地记录和展现生活,将或温婉或豪迈的情感自如地消融在文章作品的细节末梢之中。 二.善感 善感差不多是所有文人共同的情感特质,对写作而言它是一种弥足珍贵的个性心理品质。正是曹雪芹的善感,林黛玉才"见花落泪,望月伤心",终日以泪洗面而落得个"多愁多病的身";也正是曹雪芹的善感,才铸就了"潇湘妃子"那份晶莹剔透的敏感多愁,从而让万千读者为之神伤动容。 善感的心灵,有利于发掘生活、社会和历史中的蕴涵,能让文章作品拥有更为形象的风景、生动的事件和真切的情感。所以,写作万万不能缺失一颗"善感"的心灵,有时天才作家也只是比我们多了一份对历史变迁、现实悲欢的敏感和把握罢了。 而一个人气质上的多愁善感,既有先天的遗传也有后天之功,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南唐后主李煜若只有先天遗传而没有对文学的偏好与坚持,也许能成为一位杰出的君主,但断成不了一代杰出词人;李煜若只有优裕的宫廷生活而没有亡国破家之经历,也至多不过写写宫廷宴乐词聊作消遣罢了,断不会写出后期那些去国怀乡感人至深的传世佳作来。可见,善感的个人气质及写作状态也是可以调养和培就的。 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养就善感的写作气质呢?笔者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追求真善美。有了对真善美的追求,人才活得纯粹和高尚,才会对万物怀着感激与悲悯,对人事怀着友爱与宽容,才会有愤怒与哀愁、执著与坚持等情感品质。 (2)阅读陶冶情操。阅读能让人发现从未见过的景象,结识素未谋面的人物,窥见人类心灵的秘密,聆听最深刻的哲理,感受最崇高的情感等,所以阅读能丰富人的心灵和陶冶人的情操。 (3)亲近自然生活。"后工业文明"时代,人们越来越远离自然和自我,因此感觉和感动也就越来越少。"人生和生活其实很美,诸位,慢慢鉴赏吧!"这便是笔者对大家的忠告和呼告。 (4)珍视真情实感。亲友的呵护或者陌生的援手,进步的欣慰或者相聚的欢娱,离别的忧伤抑或是莫名的惆怅,都值得我们用心和用笔去铭记和珍视。 三.融通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万物有灵是融通的前提条件。融通有以下两重境界: 一是"见山非山,见水非水"。即格物致知,故见山是自己性情之山("非山"),见水是自己性情之水("非水"),山水皆着"我"个性之本色。所以才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张养浩),"草木为之含悲,风云为之变色"(孙中山)等。 二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即齐万物同悲欢,故见山"是山"亦是非山,见水"是水"亦是非水。由此,才有庄子之《逍遥游》和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等。融通其实是一种心旷神怡的写作状态和心驰神往的写作境界,其内在过程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在聚精会神地观赏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时,常常由物我两忘走到物我同一,由物我同一走到物我交往,于无意之中以我的情趣注于物,以物的姿态注于我"。 鉴此,融通心境的达成, 一要敞开自我心扉接纳万物。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无时不在枷锁之中。种种现实关系的纠缠、自然和社会的制约、历史和时空的局限都使自我遭受束缚。只有心扉敞开之后,万物才能进入人的心灵世界。 二要充分发挥想象超越自我。文艺世界是一个自由王国,美学家宗白华说:"艺术的源泉是一种极其强烈的不可遏制的情绪,挟着超越平常的想象力。"④作家可以通过想象进行充实、改进和完善现实,进而创造出一个个超越自我的形象。吴承恩一生命运不济,但他塑造的孙悟空却能上进天宫、下访龙宫、挥斥八荒和齐天敬仰。曹雪芹举家食粥和茅椽蓬牖,而《红楼梦》大观园却是花招绣带、柳拂香风、公子王孙和金鼎玉食等。 三要倾情展示。俄国作家果戈理写完《死魂灵》时兴奋得手舞足蹈,而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写到人物死亡时竟放声大哭等,他们的写作状态其实都处于是一种融通无我的状态。 由此可见,融通其实是一个物我情思共享与和谐同歌的心境,作者只有通过倾心参与的方式和进行时态的言语,读者才会感同身受或身临其境,才能产生拍案、泣下、扼腕或长啸等共鸣效应。 四.沉醉 沉醉是感情完全投入、精神高度集中的一种写作心境。贾岛苦吟时沉浸在佳词丽句的"推敲"之中,所以会冲撞了韩愈的马队而浑然不觉;郭沫若诗兴大发时会激动得浑身颤抖,进而做出在地上翻滚或亲吻大地等异于平常也异于常人之举;《包法利夫人》写到主人翁自杀时作者福楼拜竟然昏厥在地,醒后几天还能感觉到嘴里满是砒霜的滋味等。从写作者的角度思考,沉醉心境包含着这样三个层面: (1)专注。专注而投入是做好一切事情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专注于某件事时,常常会忘却自身所处的环境而无视现实的各种干扰。专注于写作,全身心地投入,文思便能"扶摇直上"。 (2)痴迷。写作中的"痴迷",更多体现在写作者观察、构思和表达诸环节中。常表现为苦心经营时的彷徨与寻找,灵光闪现时的兴奋与顿悟等。 (3)忘我。在忘我的写作状态下,作家神思飞扬,完全沉浸在自己创设的神奇美丽的文学世界里。这种"天人合一"的写作状态常伴随着种种"高峰体验",不乏有"透过鸿蒙之理,堪留百代之奇"的艺术精品产生。 而要达成沉醉的写作心境,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培养志趣,主动而为。即培养对写作的热爱,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只有这样写作才是生命有机的行为方式,写作才能成为情感宣泄和心灵释放的必要途径和手段。 (2)凝神静气,排除干扰。写作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精神活动,不能全身心投入有时可能是外界干扰过大,比如人来人往、纷扰吵闹等。可以选择清静之所写作,但关键还在于心静,即所谓"心远地自偏。" (3)激活思维,心骛八极。感受感知、联想想象、分析演绎和锤炼推敲,写作又是一个辩证的心理过程,需要充分激发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体察生活中微妙的细节,挖掘心中隐蔽的人性,寻找人生深邃的哲理,酝酿为文恰当的表达,斟酌贴切生动的方式……总之,若能如此,则会身心俱入和神游万仞了,并在其中"沉醉不知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