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影响及对策分析


  摘要: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是复杂的,通过对原因的分析,在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基础上,依法开展对高校宗教事务的管理,有针对性地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十分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在大学校园中,不仅出现了大批宗教文化的追随者和"望教者",而且已有个别大学生皈依了宗教成为信徒。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李志英副教授在对北京地区10所高校2820名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信奉各种宗教的大学生占被调查学生的9.2%[1]。在2005年李志英等所作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与大学生思想动向调查》中显示,样本中有信教人员392人,占总人数的13.58%[2]。可见,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在高校中还是占有一定比例,且发展趋势不容忽视,这种情况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高度关注。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大学生信仰宗教问题进行分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1.宗教的成因分析
  1.1环境因素的影响
  这里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因素与民族家庭环境两个因素。首先是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引起人们的信仰危机以至于向宗教靠拢。21世纪既是一个全球化和网络化的世纪,也是一个价值观念多元化和容易引发道德危机、信仰危机的世纪。大学生在网络和虚拟世界中所受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传统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都受到挑战和冲击。这就使得思想活跃、敏感的大学生深感迷惑,极少部分人产生严重的信仰危机,转而祈求万能的神拯救世界,保佑自己。其次是民族、家庭因素的影响。有些大学生本身就是少数民族,整个民族都信教,他也就信了;有些家庭祖辈或父母笃信某种宗教,大学生从小受其熏陶、感染,自然而然地信了教。
  1.2内在心理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出生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大多是在父母和老师的呵护下相对安稳的生活、学习、成长。进入大学后,在生活、学习、成长的诸多问题呈现出来并需要他们独自处理,但是由于大学生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期,心理波动较大,心理素质差,遇到类似于考试不过关、失恋、就业等问题无法解决,无人倾听时,就会产生逃避现实,摆脱社会的虚幻想法。对于有了这种消极想法的大学生来说,他们认为自己的力量以及身边的老师同学已经不能解决问题,继而转向"万能的神"拯救世界拯救自己,在这些学生眼里,宗教不啻为一个好的避风港。
  1.3宗教道德与文化的独特魅力的吸引
  许多学生信仰宗教仅仅是因为被宗教一些道德倡导和文化所吸引,特别是追求至善的宗教道德,是它最迷惑人、吸引人的地方之一。例如基督教中关于"爱邻居要像爱自己",佛教关于"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论断对大学生有着一定的吸引力。这些戒律在抑制罪恶势力、稳定社会秩序、净化社会空气等方面确具有独特的积极意义。因而相当部分大学生认为,这些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并不矛盾,它的约束力量甚至超过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作用,当今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尤需这些宗教道德的教化。
  2.对策和建议
  高校是对广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场所,不是宗教活动的场所。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一个宗教信仰者。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大学生的宗教信仰不仅关系到年轻一代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形成,而且对未来社会的制度建构和文化选择,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针对目前大学生宗教知识缺乏,宗教信仰模糊,宗教本质认识不清,信教人数不少的现状,提出以下几个对策:
  2.1立足思想政治理论课,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的环境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充分的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更新教学方式,采取网络媒体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尽可能的利用各种公共资源,广泛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过学生业余党校、团校,《党章》、《邓小平文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小组等形式,组织学生学习党的基本知识,马列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等,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了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就能够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认清宗教的实质,从而培养和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2.2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力量,做好校园内宗教活动的管理工作
  面对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和扩展,高校应依照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尤其是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作用。一方面,在尊重大学生宗教徒信仰的基础上,通过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到经过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参加正常的宗教活动,并在活动中接受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神学思想,淡化不同信仰的差异,以实际行动弘扬宗教教义、宗教道德中有利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内容,为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作出积极贡献。另一方面,利用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与广大学生密切接触的便利条件,大力发挥作用,协助学校有关部门做好学生宗教徒的信息掌握,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和打击校园内外的各种非法宗教活动。(1)明确要求大学生宗教徒不得在校园内传教、布道、宣传有神论,不得在学校成立宗教团体或组织,不得到未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参加宗教活动;(2)依法规范外籍教师和留学生在华宗教活动,如有在大学校园内设立宗教活动场所、发展大学生宗教徒的,学生党员应该带头制止,交至有关部门处理;(3)网络已经成为一个影响大学生信仰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对校园网络应该采取一定的监控措施,随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4)全面清理大学校园内及周边的宗教活动场所,符合条件的予以登记,并由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部门加强管理,不符合条件的坚决取缔,谨防成为境内外势力利用宗教向大学生渗透的基地。
  2.3开设关于宗教知识的选修课,让同学们了解宗教
  在日常工作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想去接触宗教,了解宗教是由于对宗教怀有一定的好奇心,有的仅仅是对宗教故事感兴趣。现在在北京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已经开设了关于宗教的选修课,同学们普遍反应通过老师们的讲解,对宗教有了更多理性的认识。因此大范围开展宗教选修课,使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科学的认识宗教,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理论知识,了解国家对于宗教的法律法规,消除大学生对宗教认识的神秘感。同时还可以宣传党在新时期的宗教政策,特别是在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方面,应当加大宣传的力度,使大学生去掉对宗教认识方面的神秘感。
  2.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它以学生为主体,以大学校园为主要场所,高品位、高层次的校园活动为载体,可以充分发挥育人功能。通过组织节、假日文化活动,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文化活动,有效地把德育融化在各种活动之中。还可以通过举办兴趣小组、文化活动、讲座等来丰富第二课堂内容,引导大学生向良性方面发展。在校园内营造一种文明、健康、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品德,陶冶学生的情操。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体,其价值取向往往成为社会变迁的晴雨表。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不是控制作用而是导向作用,鼓励大学生走向真善美。而在尊重学生信仰的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用以人为本的向功能取代思想控制功能正说明它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李志英.关于当前大学生信教的调查与思考[J].理论前沿,2004,(8).
  [2]李志英.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与大学生思想动向调查[J].理论前沿,2004,(8).
网站目录投稿:雅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