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障碍性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高等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阵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该文从融入的一个角度——网络道德教育方面入手,作障碍性分析。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网络道德教育;障碍性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科学命题;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故而,对于高校育人机制,将社会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各方面是顺应时代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在融入过程中会遇到了诸多的障碍和问题,以融入大学生网络道德为例,主要体现在教育模式陈旧、教育者自身素质不全面、党团主导地位不突出、辅助教育手段单一等若干方面。
  1.传统的思政教育缺乏时代内涵
  1.1高校思政教育现状
  当前,高校思政工作由校党团干部、"两课"教师、辅导员共同承担,而"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重理论,轻实践"是"两课"教学的典型弊端,调查表明,53.1%的院校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而采用互动式、研讨式和其它教学方式的只占23.1%。这种形式单一、缺乏时代内涵的授课方式,其教育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以"八荣八耻"为例,学生可以流利地背诵,却不会将它运用于社会行为的各方面,规范和约束自己的道德尺度。此种现状,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阵地中的地位,间接造成这一体系融入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客观障碍。
  1.2客观因素制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至今有2年半的时间,在这段时期内,进行了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改革,2007年,"两课"课程由原来的七门减少到四门,同时正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编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一书的第十章。根据认识客观事物的普遍规律,对事物由了解、熟悉、认同到掌握需要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大学生的固有思想和意识形态已经形成并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新兴理论,在两课教材中涉及篇幅小,更新时间尚短,在客观上造成了这一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深入性和实践性明显处于劣势。网络道德教育也是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近年来才出现在高校思政教育者的视野里。二者同样属于新理论新思想,目前并没有切实有效的体系和方法论提出,将二者进行有效衔接,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怎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很好地融入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去。简言之,对于两种理论融合手段的探索目前尚不成熟,处于摸索实践阶段。
  2.教育主体难以做到理论性和专业性的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需要对思想政治理论以及计算机网络知识有深入具体的研究。"两课"教师有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理论水平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掌握和讲授都颇有见地。但是一方面对于网络知识没有系统化、深入化的认识研究,使得两课教师在网络道德教育的问题上遭遇瓶颈,另一方面,这支队伍受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兼职结构的限制,难以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建立统一的长效机制,自然很难完成这一具体任务。
  具备丰富专业知识的网络专业课教师,在讲解网络课程时,多半偏重技术技能的培训,对于网络道德教育提及甚少,在课程设置上,很少有高校将网络道德作为独立考核科目。而掌握了专业技能的大学生,得不到同步的网络道德教育,在好奇、求新等心理作用下,很可能导致网络道德失衡。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全面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精通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专业课教师在这方面经验欠缺。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教育主体的理论性和专业性难以统一。
  教育主体自身存在的矛盾不能解决,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将社会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进程,培养一支既精通政工业务又熟悉网络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刻不容缓。
  3.党团教育主导地位不突出
  3.1红色网站量少质轻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问题上,党团的主导地位并不突出,网络道德教育明显滞后于网络发展的速度。各高校红色网站的数量与其它同步运行的服务类网站的数量比较起来,相差悬殊,页面设计单调,内容更新速度缓慢,缺乏专人维护,对学生没有吸引力,而将网络道德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网站上提出的更是寥寥无几,这些弊端降低了黨团组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说,没有一个核心理论指引,没有相关配套教育措施的跟进,我们将丧失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的契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停留在理论范畴。
  3.2活动形式缺乏内涵和创新
  高校党团活动的形式和内涵,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往往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缺乏创新,设立在线调研、思想课堂、网上谈心等新颖栏目的并不多,有相关栏目设置的网站,类似板块的利用率和点击率也不高。而其它所谓的丰富多彩的党团活动,仅仅停留在"歌、舞、戏"的层面上,没有深层次的内涵可以挖掘,达不到教育大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以此作为行动指南、规范自身网络道德的目的和效果。鉴于此,党团组织应打破常规,积极探索,依托众多的文化阵地,广泛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校园活动,将网络道德知识渗透其中,辐射到院系、班级、寝室,教育大学生通过活动自觉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摒弃偏听偏信的错误思想和薄弱的道德观念,树立高尚的网络道德意识。
  3.3亟须有力的监管
  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养成尚不成熟,辨别能力和抗干扰能力都很有限。高校党团组织应加强对校园网的监控力度,完善监督机制,在信息发布前进行严格的审核,一旦发现与党的方针政策相背离的信息发布,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者给予正确的教育,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4.辅助教育手段单一
  班集体建设是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抓好班集体建设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思想教育质量的关键。现行班集体建设立足于制度建设、班风建设、班级活动、班干部选拔和培养等方面,怎样将网络道德融入其中是教育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寝室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重要的学习生活空间,利用寝室效应的积极引导作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收益会很明显。而目前很多高校在寝室内多半仅宣传一些规章制度和安全措施,对于思想教育很少涉及。
  传统机制和现实条件的双重制约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障碍和阻力。在新形势下,机遇和挑战并存,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共同构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陈宝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08(3).
  [2]隋文联.互联网与高校共青团思想教育[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2000(6).
网站目录投稿:令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