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完善的职业培训机制满足新生代农民工从农就业、职业成长的需求。基于调研数据,通过目前新生代农民工从农职业能力的评价分析总结出现有的农村职业培训供给侧问题,并且提出旨在提升新生代农民工从农职业能力的职业培训的投入、引导、多元供给互补等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职业能力评价;培训供给机制;新生代农民工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8)09006805 【收稿日期】20180327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为2017SJB0672;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为15YJC88011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为16BRK009 【作者简介】杨光(1975—),女,吉林吉林市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通信工程、职业教育与培训;印建兵(1973—),男,江苏泰州人,管理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及职业培训。一、导言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参考中国新型职业农民网.http://www.chinesefarmer.cn/.)指出,当前农村农业的主要矛盾在于供给侧,其中要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等群体面临的突出问题,鼓励返农就业,促进农村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生产要素的效率问题,其中就是要保障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及其质量。 供给侧是与需求侧相对的经济学概念,与传统的需求侧(投资、消费、出口)不同的是,供给侧包含劳动力、资本、制度、土地和自然资源、创新五个方面。[1]改革供给侧就是用改革的方法推进供给侧的结构调整与优化、要素组合与创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供求不协调,改革重心在于改善供求、提质增效以及转型升级等三个方面。在此要求下,职业培训机制必然作相应的变革。在改善农业供求关系方面,由于结构性矛盾突出,不能适应新的消费结构,不能满足多样化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需要通过农业生产改善供求结构。现实需要培育出多样化的农业生产以及经营管理型人才,即掌握農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营销等富有经验的人才。在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方面,面临农业生产将趋向大规模机械耕作与集约化经营相结合的模式,现实需要培育出诸如机械化耕作、养殖等方面的技术、生产管理型人才。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就是向园艺、鲜活食品、经济作物、创汇农业等附加值较高的新农业新业态发展,需要培育出诸如电商、经济金融、农业科技创新、创业等方面的人才。由此,农民职业化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客观需求下成为必然趋势,农民的职业能力素质也成为研究的热点话题。 二、相关文献概述 自从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明确将农业职业作为工作类别被明确提出后,农民的职业能力素质成为研究关注的热点话题。窦本洋等[2]研究认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建设主要与思想政治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素质与管理素质等方面密切关联。吴易雄[3]研究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必然成为我国农村农业建设的生力军,应具有"四大职业能力"要素:农业技术专业能力、解决与农业相关社会问题的方法能力、交际或沟通能力以及认同价值的人格能力等四个方面。邵艾群[4]通过对核心职业能力的内涵诠释认为我国失地农民存在文化素质偏低、身份认同危机、缺乏组织管理意识、社会适应能力偏低等问题。温泉等[5]研究认为,我国目前农民普遍存在职业素质偏低,提出农民的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所在,农民的现代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素质、道德法律素质、身体素质等六个方面。谢启文[6]研究认为随着城镇化对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一种扬弃,应该以新的视阈建构农民的职业素质,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意识、学习能力、创业能力等方面。综合文献研究,普遍认为我国农民新型职业素质尚偏低,现代化职业能力亟待培育。鉴于近年来我国存在新生代农民工返乡返农的趋势,农民工的从农职业能力素质值得关注。 三、新生代农民工返农职业能力评价 综合文献研究,借鉴劳尔·恩斯特职业能力划分方法[7]设计新生代农民工从农职业能力的问卷,同时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特征按照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划分建构评价体系。首先,新生代农民工从农职业的专业能力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相关的专业技能;二是农村农业发展的基本行情、政策等。其次,考虑新生代农民工从农职业的方法能力。方法能力是指获取信息的手段、经营管理、学习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最后,还要考虑新生代农民工从农职业的社会能力,主要指与他人合作、交往的能力,也包括其他一些基本素质如情感、意志、道德、责任意识等。 (一)调查样本概述 在调查中,研究组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江苏13市展开调查,对来自13市的463名参加过农业有关技能培训的人员发放问卷。所涉及的行业包括种植业、渔业、园艺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销售业等,所涉及的工种有农机员、农技员、园艺师、种植员、养殖员等10多个工种。其中,有效问卷435份,问卷有效率为94%。在年龄分布中,调查人群中18—25岁约占26%,26—30岁约占43%,31—35岁约占31%。在学历分布中,初中学历以下约占42%,高中(含中职)学历约占36%,大专以上学历约占22%。在婚姻状况中,已婚约占65%,未婚约占35%。受访者的每人平均月收入为2 521.27元。 (二)调查数据分析 1从农职业的专业能力 在新生代农民工从农实践中,专业能力成为构成职业能力结构中最基础的能力。表1基本上反映了受调查者的专业能力状况,即可代表新生代农民工掌握农业相关的专业技能以及农村农业发展的基本行情、政策等状况。新生代农民工从农职业的专业能力的优秀率均值为3.9,加上良好率,优良率均值合计42.13。可说明:一方面,近半数的新生代农民工从农职业的专业能力水平表现为"优良"的状况,能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或技能基础,或者具备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专业基础,具备人尽其才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虽然政府采取了鼓励返乡返农的政策,但是表中却反映出返农群体现有的知识经验与目前所从事的农业工作关联度不高。 2從农职业的方法能力 在新生代农民工从农实践中,方法能力构成职业能力结构中的应用部分。表2基本上反映了受调查者的方法能力状况,即可代表新生代农民工获取信息、经营管理、学习以及创新等能力的状况。新生代农民工从农职业的专业能力优秀率均值为9.86,加上良好率,优良率均值合计36.37,比以上的专业能力稍低。由此说明,半数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已具备中等水平的从事农业方法的基础。主要表现在:其一,青年农民工对新生事物的关注度较高,热衷研究新农业新业态的变化,持续关注相关扶农政策等方面的比值相对较高。其二,普遍具有创业意识,对于经营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持续不减。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多从城市职业转向农业,已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但是,表中也反映出其弱项,例如其创新能力不够,在工作中缺乏运用创新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又如经营管理的实践能力尚需加强,且在调查中农业承包经营失败的案例较多。 3从农职业的社会能力 在新生代农民工从农实践中,社会能力属于职业能力结构中的拓展部分。受调查者的社会能力结果值(表3)基本上反映了受调查者的社会能力状况,即可代表新生代农民工与他人合作、交往、情感、意志、道德,责任意识等方面的状况。新生代农民工从农职业的社会能力的优秀率均值(23.38)相比以上的两种能力来说较高,良好率均值(44.11)在从农职业能力结构中也较高。由此说明:一是多数新生代农民工返乡从农的社会能力水平达到"优良"的状态,在从事农业工作中能够找到适合的职业群体,基本上具备农村农业的情感条件、社会交往条件以及农村农业相关的法律道德素质。二是说明多数农民工返乡从农是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家乡情愫,存在比较稳定的相亲相邻关系。 四、基于从农职业能力的培训供给侧分析 (一)从农职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1职业能力结构不平衡 新生代农民工是注入农村农业的新生力量,职业能力水平普遍地比一般农民工高,但其从事农业的能力结构却存在明显的不平衡。以上所描述的9大类项的指标值中,知识经验与农业的关联度、信息获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4项优良指标值明显低于50%,其中新生代农民工从农职业的方法能力的指标值偏低。总体上,社会能力水平最高,专业能力水平次之,方法能力水平最后。 2职业能力的效用不足 效用是经济学用语,是指物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借用此概念,是指职业能力满足新生代农民工从农职业欲望的能力。也就是说,就是考察在现有的职业能力条件下新生代农民工从农职业的欲望有没有得到满足或者得到多大程度的满足。从整体调查的结果来看,职业能力满足新生代农民工从农职业的欲望尚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的满足。可借用劳尔·恩斯特职业能力理论观点来说明,在新生代农民工从农职业的结构中,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表现出不同的效用性。根据以上受调查者的表达其主体间性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种种明显的差异性不利于职业能力的提升,如在所调查的群体中,知识经验与农业的关联度不高明显制约专业能力的提升,又如从农职业失败或受挫存在着不同的原因等。 (二)从农职业培训供给侧分析 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导向的"远景—目标—行动"职业能力提升体系[8]应着眼于供给侧的整体考虑。无论新农村建设还是新型城镇化,不仅要求农村农业劳动力就业素质的普及提升,而且更需要着眼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出发,要求职业培训解决农业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职业培训资源的供给决定着农业劳动力素质的高低,但是农村职业培训供给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就现实需求而言,促进返乡从农的政策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新生代农民工积极性。然而,外因最终需要通过内因的转化形成动力。目前无论多好的农业政策还有农村广袤的土地和各种资源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创造性地运用才能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而高素质劳动力的形成需要更加完善的促使条件即适合新生代农民工从农的培训机制。在多个地区的调研中,从农职业能力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培训投入不够,培训机制不成熟,即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职业培训乡镇供给不足,缺失有效的合作机制 自从2002年国务院做出"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我国职业教育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见规模,基本上做到了全国全覆盖。但是,就职业培训来说面临着城乡不均衡、优质资源不能辐射等境况。例如乡镇农业培训资源欠缺,据统计江苏苏中、苏北许多地区城乡(县与乡镇)职业培训资源的供给比例达到5∶1,许多乡镇一级未设培训点,城市优质培训资源不能充分地向农村地区辐射。 2农业相关的师资力量欠缺,缺乏规范的课程体系以及优质的教学手段 首先,农村职业培训严重缺乏师资,县市一级的农校或农业专业的教师本身欠缺,无力向乡镇一级辐射。其次,缺乏完整或系统的职业课程体系,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成长的需求。新生代农民工返农就业,其教育程度参差不齐,所学专业知识与从事岗位不能有效衔接。目前,由于资源缺陷,农村地区职业培训处于零散状态,不能形成资源共享的系统。最后,由于农村地区培训设施匮乏,尚不能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分享多样化的培训课程。"批量加工"式的培训方式过于僵化、单一,不能适合新生代农民工职业个性化的需求,不利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五、新生代农民工从农职业培训机制构建建议农村地区出现土地资源供给相对剩余,主要原因不在于绝对劳动力的缺失,而在于优质劳动力的缺失。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村农业劳动力的重要来源。一项有意义的教育项目需要有效机制保障其持久运作,新生代农民工从农职业培训需要通过政府引导、协调构建与完善职业培训机制。 (一)完善培训投入机制 1加强政府投入 鉴于职业培训体系供给保障能力的不足以及农业人才的匮乏,政府应该为新生代农民工返农就业培训买单,构建长效投入机制确保投入逐年增长。对新生代农民工从农职业培训的投入要加强针对性。一方面,针对回流劳动力的普及性培训加大投入,要把返农职业培训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职业培训有效衔接起来,二者目的旨在大面积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素质。另一方面,针对返农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以及返乡就业创业的农民工加大优质性资源的投入,政府通过投入机制整合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企业等组织的优质性资源,搭建高层次培训、交流的平台。 2引導多元投入 政府不仅要保障基础资金的供给,而且采取必要的措施针对参与投入的相关企业单位给予政策优惠或者财政补贴,积极鼓励多元企事业及个人的投入。政府引导多元投入有两点益处。首先,能够加强人才培养投入的针对性,谁消费人才谁买单,相关企事业单位根据需要培养人才,人才才更具针对性。其次,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推进人才消费市场化,在政府的引导下可以通过人才消费市场化更合理地推进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 (二)完善参与培训的引导机制 新生代农民工返乡从农就业、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与培训的投入相关,也与宣传引导密切相关。经调查,新生代农民工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认识比较模糊,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民不再代表一种身份,而是一种同样可以致富的职业。据统计,自2012年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绝大多数还局限于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经营骨干,与"‘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所提出的到2020年达到2000万的目标相差甚远(参考中国新型职业农民网.http://www.chinesefarmer.cn/.)。政府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主导构建农村职业培训引导机制。 1完善激励机制 首先,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体系,使之更贴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际,满足新生代农民工不同层次的职业需求。其次,借鉴和完善如我国部分地区推行的"学分银行"账单机制或者新加坡实施的"未来技能在职培训计划",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形成适合自身实际的从农职业规划。最后,将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有效衔接起来,满足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成长的需求。 2完善宣传机制 首先,加强政府控制的主流媒体宣传力度,改变传统意义上农业、农村、农民的观点,正面宣传"创业典型"、"技能能手"、"劳动模范"等榜样,营造返乡从农就业或创业的良好氛围,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其次,充分利用新生代农民工关注手机,擅长使用自媒体的特点,将有关返乡从农就业或创业的利好政策及时推送到位。最后,由政府部门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开展返乡从农就业或创业的宣传活动,开展"创业论坛"、"创业者联盟"、"专家讲座"、"新型职业农民工协会"等零距离的大型宣传活动。 (三)构建多元培训供给互补机制 为满足农村职业培训多样化的需求,应构建多元培训供给互补机制,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首先,从政府供给的角度看,应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规划和财政预算中,保障资金供给和政策引导,积极推动新生代农民工返乡从农就业、创业相关职业培训项目的有序开展。在资金保障方面,在确保启动资金不断链的情况下,加强这方面的财政预算、资金动向规划以及资金流动的监控、审计,确保专款专用。在政策引导方面,要采取积极的政策鼓励涉农企、事业单位参与职业培训。此间,要注重多项政策的搭配使用,若政策配套适当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运用财政补贴和其他鼓励性政策搭配调动涉农企业聘用、培训新生代农民工的积极性;对于返乡从农就业或创业的新生代农民工,要将就地市民化政策和鼓励返乡从农的政策配套使用。 其次,从职业培训的供给角度看,在政府购买服务的推动下,要积极整合职业院校以及其他社会机构、个人的资源,确保普及性资源整合和优质性资源整合。普及性资源整合主要就是加强乡镇、乡村一级的职业培训布点,构建"城市—乡镇—农村"三级联动的职业培训网络体系,保障涉农人才总量的供给。优质性资源整合主要是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优质性资源的社会效用,帮助培养农村农业创新创业型人才,造就更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最后,从涉农企事业用人单位的角度看,在政府政策的推动下应不拘一格地吸收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鼓励用人单位和各培训单位合作,发挥资源互补的效应。其中,重点就是联合培养各类农业生产性服务人才,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托管的新型经营模式。 六、结束语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以及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农村"空心化"普遍,农业人口从事农业的人数大大减少,劳动力面临着"老龄化"的问题。加之,我国又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阶段,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农业生产方式亟待转型升级。在这样背景下,保障新生代农民工作为高素质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关键在于职业培训机制的完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使然。 【参考文献】 [1]郑红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研究[J].成人教育,2017(6). [2]窦本洋,高霏霏.职业教育与农民素质提升问题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8). [3]吴易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基本问题[J].继续教育研究,2016(1). [4]邵艾群.提高失地农民职业核心能力的职业教育举措[J].成人教育,2008(7). [5]温泉,冯志明,王铁宝.新型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提升农民职业素质的对策研究[J].理论与现代化,2015(2). [6]谢启文.城镇化背景下农民教育的着眼点分析及应对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5(9). [7]刘海妹,郭领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探索[J].科技咨询,2014(10). [8]郑爱翔,吴兆明,刘轩.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进程中职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6(7). Research on the Supply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Training Based on the Vocational Ability of the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YANG Guang1, YIN Jianbing2 (1.Nan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anjing 210023; 2.Wu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xi 214041, China) 【Abstract】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needs to perfect the vocational training mechanism to meet the employment and professional growth demand of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Based on the research data, through th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ability of current new generation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we find some rural vocational training supplyside problems have emerged. And thus, the text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investment mechanism, guiding mechanism and complementary supply mechanism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employment ability of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Key words】agricultural supplyside; vocational competency assessment; training supply mechanism; migrant workers of new gen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