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吉林省是著名的产粮大省,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肩负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使命,此外,吉林省在地理位置上与朝鲜及俄罗斯毗邻,也同时肩负着维护国防安全的重任。近年来,吉林省频受农业自然灾害困扰,干旱,洪涝灾害,局地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不仅对吉林省粮食生产安全产生影响,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吉林省的流域性灾害也对松花江下游的黑龙江省乃至俄罗斯等地构成威胁。因此,为保障吉林省乃至国家粮食生产安全,维护国家形象,农业自然灾害日益受到关注。 关键词:农业自然灾害;干旱灾害:变化:吉林省 一、 研究区概况 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中部,地理坐标为北纬40°52"-46°18",东经121°38"-131°19"。处于日本、俄罗斯、朝鲜、韩国、蒙古与中国东北部组成的东北亚的腹心地带。北接黑龙江省,南接辽宁省,西邻内蒙古自治区,东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部以图们江、鸭绿江为界,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东西长650公里,南北宽300公里。吉林省以中部大黑山西麓为界, 分为东部山地和中西部平原两大地貌单元。地处北温带,全省年平均气温为3-5℃, 年平均降水量550-910mm, 全年日照2200-3000h,年活动积温2700-3600℃, 无霜期120-160 a。 全省土地总面积19.11×104km2,管辖长春1个副省级城市、吉林、四平、通化、白山、辽源、白城、松原7个地级城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全省人口27462297人(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 二、吉林省农业自然灾害变化分析 30年来,吉林省的农业灾害以旱灾为主,其变化趋势与灾害的总趋势相似,其次是水灾(旱涝灾害占历年成灾总面积近80%,),再次是风雹灾,低温冷害主要集中于东部山区,中西部玉米带易于遭受农业病虫灾害,但是冷害虫害仅在个别年份发生,且规律性不强。两种灾害占历年成灾面积比例不足8%,对吉林省整体粮食生产影响有限。因此本文对吉林省干旱灾害进行深入研究。 白城松原等吉林西部地区自80年代以来就为旱涝灾害的频发区域,而中部长春市、四平市以及东部的通化市等自90年代以来灾情逐渐加剧,从灾害影响区域来看,整个吉林省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灾情日益加重。 三、吉林省干旱灾害时空格局变化 吉林省旱灾呈现波状浮动的变化态势,从总体看,吉林省的干旱灾害呈现逐渐加剧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吉林省的旱灾由易遭受风灾及旱灾的西部平原地区逐渐向中东部扩展。吉林省农业生产遭遇严重考验。 从图1可以看出,1978-2009年,吉林省旱灾空间分布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80年代,吉林省境内旱灾较轻,主要集中在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尤其是白城市的洮南市,大安市,松原市的乾安县,前郭县西部,长岭县西北部地区,此外,中部长春市榆树县,九台市,农安县,东南部通化市柳河县,延吉敦化市等也受到不同程度旱灾影响。 90年代,农业自然灾害灾情加重,成灾面积不断加大。旱灾发生在区域上有向东部扩展的趋势,除白城市松原市等易遭受干旱影响的地区外,中部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以及东南部白山市也受到旱灾威胁。 2000年以来,吉林省旱情加剧。受旱面积大幅增加,受灾区域易遭受干旱影响的西部地区急剧向中部及东部延伸,2000年以来,吉林省各市县几乎都有遭受旱灾影响记录。 四、结论与讨论 吉林省的农业灾害以旱灾为主,其变化趋势与灾害的总趋势相似,其次是水灾。从旱灾近三十年时空格局变化来看,吉林省旱灾呈现逐年加剧趋势,且旱灾由易遭受风灾及旱灾的西部平原地区逐渐向中东部扩展。80年代,旱灾较轻,主要集中在吉林省中西部地区。90年代起,吉林省农业自然灾害灾情加重,成灾面积不断加大。旱灾发生在区域上有向东部扩展的趋势。2000年以来,吉林省旱情加剧。受旱面积大幅增加,受灾区域易遭受干旱影响的西部地区急剧向中部及东部延伸。 参考文献: [1]王绍武,黄朝迎,等.长江黄河旱涝灾害发生规律及其环流影响的诊断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 [2]赵海卿.吉林省西部平原区地下水生态水位及水量调控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水文学与水资源,2012. [3]汪雪格.吉林西部生态景观格局变化与空间优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环境科学,2008. [4]岳德鹏.GIS与RS技术支持下的北京西北地区景观格局优化[J].地理学报,2007,62(11):1223-1231. [5]郑新奇.景观格局空间分析技术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