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基础教育者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相当的职业技能,这是最为基本的职业要求和从业条件。但是,要想成为较为优秀的教育者、尤其是较为优秀的基础教育从业者,光有这两点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同时具有或做到三"心"和二"意"。 一、小学教育工作者要富有"爱心" 热爱工作、热爱工作对象是从事好任何一门工作的基本要求,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 一个人有了爱心,心中就永远会阳光明媚,眼里就永远是春光灿烂。一个老师有了爱心,你的声音就会是和煦的春风、抚慰学生的心灵,你的话语就会是涓涓溪流、滋润孩子的心田,你的眼神就会是一颗璀璨的露珠、洁净孩子纯洁的灵魂,你的目光就会是一缕晨曦、照亮孩子的人生。你就会像关心你的孩子一样关心你的学生、像爱你的孩子一样爱你的学生,就会像关心你孩子的成长一样关心你学生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像爱你孩子的优点与缺点一样爱你学生身上的优点与缺点。你就会对孩子永远充满希望,对工作永远保有热情、激情,你就会为你工作中的一点成就高兴莫名,你就会因你学生成长中的一点进步自喜沾沾。你就不会只看到学生的愚笨、幼稚、可恶与可气,还会看到学生的纯真、机灵、可亲与可爱。你就不会只看到你工作的忙碌、繁重与单调,还会看到你工作的有趣、有意义与不平凡。一句话,有了爱心,你就有了干好工作的坚实基础,有了干好工作的强大动力之源。 二、教育工作要做到"细心" 教育工作有其琐碎性与繁杂性,教育对象有其多元性与多变性,这就决定了教育的方法有其多样性与针对性,决定了教师工作一定要认真细致。 有人把学生比作一张洁白的纸,教育者的得失都会在他们的身上有较为明显的痕迹,同样他们身上时时刻刻都会折射出各种教育与影响的结果,折射出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的成败得失,也折射出他自身所具有的能力与品行的优与劣。一个老师只有细心了解、认真观察,才能从学生身上看到他所受教育的得失与自身性格以及品行的好坏,才能对每一个教育对象及特征了熟于心,才能在不同的时候针对不同的对象、发生的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方法,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也只有通过细心观察,认真总结,才能从学生的身上看到自身教育的不足,才能努力地增进方法,完善自我。作到教学相长、无声润物。 三、从事教育工作要有"耐心" 教育工作琐碎繁杂,问题繁多,工作繁重。针对的对象、解决的问题既有单调性,又有反复性,这就要求每一个从业者必须据有很好的耐心。 年复一年地从事同一件工作,平凡的事业、单调的工作、沉重的压力,容易使人心生厌恶、迷失目标、转移方向、滋生惰性,这是人之常理,也是人之常情。但是教育者却不能被这"常情"所同化,而应克服这一"常情。" 每一位教育从业者一开始就要做好"耐心"的思想准备,就要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长期性、乏味性,就要有一些不求名利、勤勤恳恳、吃苦耐劳的精神准备,这样你才会对以后工作中所出现的单调与乏味并不会感到特别的突然和难以接受,才会努力地去调整自己的状态、心境,努力地、主动地去寻找自己工作的趣味、发现自身工作的意义,才会产生更好的更积极的工作"耐心",才会出现淡泊名利、自得其乐的良好工作状态,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积极有为、乐观向上的教育者。 四、有"意"地增强技能、提高专业能力 欲功其事,必利其器。 职业技能,是每一个小教从业者的从业之"器",具备一定的从业能力,这是从业之基础、之必须,但光有这"一定的基础"还不够,还必须不断增强、不断提高,即教学技能要随教育之发展而发展、而提高、而与时俱进,使自己从能教转化到教好,从一个普通的从业者、一个教书匠,转化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教育艺术家。作为一个基础教育从业者必须要时时想到提高专业技能,必须要时时做到有意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才能做到能力的与时俱进、达到工作的挥洒自如,而绝不可一劳永逸,放松对职业能力的提高与培养,使自己从业的技能萎缩、下降。 五、有"意"地广泛储备知识、加强个人修养 有人曾说过"要交给学生一瓢水,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此话不假。在学生眼里,老师是知识的海洋,有什么问题都会去问老师,老师肯定都会知道。而学生本来就知之甚少,则其问之一定会甚多,而且一定会多种多样、千奇百怪,仅你为教学所准备的知识内容往往会很不够。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在课堂之外、教学之余多下功夫,多看、多记、多学,不断地储备知识,让自己既渊又博,成为真正的"一桶水"。 另外,老师的责任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处事做人。还会有意无意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这就要求每一位老师在广泛地储备知识、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注意加强个人修养,努力地、真正地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