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政治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新的群体,他们远离亲人,缺乏关爱,如离线的风筝在农村广袤的田地间飘荡。没有了亲情,没有了家庭的关怀和教育,他们的成长就成了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具体说,留守儿童,指的是那些父母双方常年在外打工,长期与父母分居两地,不能得到父母照顾的儿童。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涌现的几种特有的现象之一。 根据调查,互助县2011年有在校生68063名,其中留守儿童就有1973名,占2.9%;2012年有在校生50904名,其中留守儿童2411名,占4.7%;2013年有在校生58959名,其中留守儿童2392名,占4.1%;2014年全县在校生63181名,其中留守儿童3458名,占5.4%。这一比例还在逐年扩大,其中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 一、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分析 由于长期与亲人分离,享受不到应有的父爱和母爱,留守儿童的心理不够健全。每一个儿童都渴望父母的关爱,他们非常希望或比较希望能和父母住在一起,渴望感受父母的爱抚,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交流,父母不在身边,每一个孩子都会存在不安全感。大部分孩子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由此而产生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占57.14%,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正在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安全缺失和家庭监管缺位是产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政府、家庭和学校联手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觉,但影响深远。首先存在自卑心理和人格障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他们自惭形秽,怕被别人瞧不起。因此,内向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的父母把孩子托给亲属,孩子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认为自己不是这家庭中的一员,觉得自己比这个家庭中的人低一等,说话小心翼翼,做事思前想后,怕做错或做不好招别人责备,这很容易形成焦虑和抑郁的人格障碍。其次出现孤僻心理与交往障碍。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内心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信任感,容易对周围的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害怕与人交往,逃避各种活动,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现一定的自我封闭性,不敢参加集体活动,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后有一种严重的失落心理,一段时间不爱说话、不愿和别人交往,变得自闭,心理孤僻抑郁。三是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偏差。因缺少父母的管教,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对人际交往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对老师、亲友的批评管教产生较强的抵触心理,常表现为"不听话"、"不谦虚"、 "恶作剧"等。由于他们认识能力发展滞后,自我控制能力差,一些儿童会因心灵空虚转而盲目寻找其他精神支柱,如抽烟喝酒、逃学打架,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等,同时,这些孩子缺少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这些父母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儿童"拥有大量的零花钱,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四是诞生厌学心理和怨恨心理。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留守儿童学习时不能得到父母的帮助,学习比较被动,加之家里的老人文化水平低,根本没有能力帮助他们,接管他们的亲戚一般只管他们的生活不管学习,他们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最终产生厌学心理和怨恨心理。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不理解,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其心理健康,也容易引起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据调查,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为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儿童和孤儿。对此,为人父母者也深感触,超过半数的父母明显感觉到孩子留守后变得沉默、孤僻;百分之三十的父母知道孩子交了不良朋友,经常惹是生非,但无能为力。 三、对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思考 学校应该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2、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各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因此教师必须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也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学校要请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辅导教师对科任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介绍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怎样进行解决等等,这样使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 3、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建立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心理健康活动课应该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通过游戏、情景创设、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侧重点主要包括: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情绪的合理调控、挫折承受能力训练指导等。此外,还要开设心理信箱,电话咨询,信函咨询,开设亲子热线,设立心理咨询室,定期办心理健康专栏、板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阵地,使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化。 4、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作为班主任要时刻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全面了解和掌握其各方面情况。如: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情况,其父母的有关信息等。在班级内开展各种活动关爱留守儿童,帮助他们与家长沟通交流,让他们接受父母的祝福和向父母倾诉心中的委屈。 5、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做他们心灵的引路人。班主任要在班级内多开展一些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从情感上打动他们。如:开展"一对一结对子"活动,"献爱心"活动,借助于文学、美学、音乐对他们进行教育,使他们的心胸开阔起来,从而,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克服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6、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做他们生活的贴心人。父母长期在外,给留守儿童生活上带来一定的困难,虽然有其他亲友照顾,但也有不周到之处,所以,每位老师都要在生活上帮助他们,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来。 关心、爱护每一个留守儿童,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教育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能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要求,老师要用真挚的爱心,启迪孩子们的心灵,给他们一片成长的蓝天。 参考文献 [1] 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教师》2011.27. [2] 抚平荆棘,满路花香——对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反思《辅导员》2010.09. [3]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学习(综合)》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