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元旦新年春节


  从古至今,元旦、春节和新年是联在一起的,但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称谓是有区别的。这三个联在一起的"东西",历史最早的是"元旦"。
  元旦之称,早在殷商时期,也就是公元前16至11世纪就已有之。现在人们仍然称元旦,但有人已不知其起因,得介绍一下。
  在古人的心目中,"元",是开始的意思;"旦",是早晨的意思。
  "元"、"旦"二字加在一起,就是新的一年开始的第一个早晨的意思了。元旦之称,始于古代计时和农业生产。殷商时期,人们为了把握时间、节令,以利耕作,当时的"天文学家"们,已懂得以月亮的活动来计时,月亮圆缺一次,定为一个月,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月亮圆、缺十二次,也就是十二个月,为一年。那时还没有"年"的说法,但已将十二个月的头一月定为正月;正月朔日子时,是一年的开始。当时叫"元日",也叫"元旦"。据《尔雅》的注解:"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这样解释是否准确,是值得研究的,因为周代之前,在改朝换代之中,这样的事情不可能分得那么清楚。不过,当时为了农业生产而研究节令,则是事实。如《尚书·尧典》中就记载说:尧为了指导人们生产,就选了羲仲、羲叔、和仲、和叔等四个有学问的人,专门去研究天象地物,划定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使人们知道什么时节宜耕种或宜收获。汉代人著的《食货志》,也有"尧命四子,以敬授民时"的记载。
  从一些古籍来看,夏、商之际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以正月朔日为一岁之始,虽是从农业生产需要而定,并且不似后来一样为重大节日,但已产生年节的雏形。如最早的诗集《诗经》中已有"为此春酒"的记述,说明当时人们在迎接"改岁"时,已有畅饮或小饮一下"春酒",以庆丰收和迎接新的丰收之意。再如《尔雅》中说"商曰祀",说明当时人们已在"改岁"时要进行祭祀鬼神的活动。这点我们从许多古籍中都可以看到,夏、商和在此以前的古人,对风、雨、冰、雹以及各种自然灾害,都无法理解,从而认为是有鬼神在支配、作怪,因而在"改岁"—新的一年生产开始之时,先要向他们祭祀一番,祈求他们别捣乱。
  "年"的称谓的出现,从一些古籍看,是始于周代或者更早些,一直流传到现在;"过新年"习俗的形成,大概是始于汉代,也一直流传至今。这是有充分根据的。周代以后,特别是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后的年代,当时的人们对天时的研究更加重视,经验更加丰富,"观象授时"更准确了一些,计年法也就更科学了一些。如汉武帝时人司马迁,就集前人的经验和自己的体验,创造出了(太初历》,在《太初历》中正式确定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从此,"一夜联双岁,五更分二年"的说法,一直沿袭下来;旧时,甚至现时农村的一些人,仍以过春节为长一岁的标记。
  春节之称始于何时,尚未见确切记载,但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春节之说。但当时所说的春节,还不是指年节,而是指整个春季。就是汉代,虽也见有春节之称,但也不是指的年节,而是指的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节"。从古籍记述看,对新年和春节的记述也很不一致。不过,农历正月初一过大年的记载和风俗,则是从汉代延续至今天,没有改变的。
  将元旦、年、春节,合三为一,是近代的事。那是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当时各省督府代表在南京开会,为便于和世界各国计时一致,决定全国统用公历,也就是俗称的"阳历";但同时决定,仍保持农历。即"行夏历(即农历),所以顺农村;从西历(即公历),所以便统计";并明文规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由于我国人民过年节之风俗起源甚早,加上旧时对很多自然现象的不理解,各种各样的有关年节的故事传说,也就衍生、传开了。这些传说,有就年说年的来历的,有借年发挥情感的,有以年为题鞭恶扬善的,有借"年"寄托希望的,大都很有趣味,并寓意深长,可以说是民间文学的一束鲜花。
网站目录投稿:盼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