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林英主持的2018年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全域旅游视野下广西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8036KY017);2019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全域旅游视野下广西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KY1465) 摘 要:随着新时代对传统旅游发展模式的变革诉求,旅游消费与居民休闲之间的区隔逐渐模糊以及旅游在中国新常态发展下的责任担当的背景的产生,全域旅游的概念应运而生。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的提出为我国全域旅游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为了更快速的推进我国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将分析全域旅游和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的基本内涵,着重探讨全域旅游与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建设如何融合发展,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全域旅游;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融合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与变革,全域旅游成为旅游行业关注的热门话题,也逐渐成为国内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而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的建设毫无疑问的符合了全域旅游发展的目标。因此,把握好全域旅游和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的融合发展成为了必然之路。那么,我们该如何将两者进行融合呢?两者融合发展发挥最大效应的方法是什么呢?接下来,本文将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全面的阐述。 一、全域旅游与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的基本内涵和关系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的地区内,以旅游业为龙头产业,通过对整个区内的社会资源要素尤其是旅游要素、生态方面、公共安全、相关机制、法律法规、素质素养等进行全方面、整体化的提高过程,实现地区内资源要素的整合、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产业拉动和推进经济融合、全面发展的一种新的地区内协调发展理念和方式。其重视全要素,以景点品质标准优化区域发展;强调全产业,以旅游业胜任核心引擎为前提;强调全市场,主客双方参与共创共建共享;强调跨部门,以区域综合管理协调旅游发展;重视特点,以旅游开发带动地区的鲜明特色。在全域旅游格局中,到处是美丽的风景而非到处是景区,到处有旅游服务,而非到处都是酒店饭店。全域旅游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开发性保护方式,推进全域旅游,并不是进行旅游建设。 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是指以旅游为依托开发、建设具有浓郁的文化特色的小镇,以地区为圆心对周边游客进行辐射。其要拥有优质的资源要素,对区域经济有强大的辐射作用,人们对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的需求升级为休闲度假旅游,特色小镇不是具体地区规划上的一个小镇,而是按照"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的发展进行定位,有明确的旅游发展方向、文化品牌,其核心在于"特色",关键要体现小镇的地域文化和风格以及生态特色等等,开发、建设文化型旅游小镇,特色是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弄清全域旅游和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之间的关系,对于下文提出将全域旅游和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的融合发展的策略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两者之间相互融合,相互联系与促进,全域旅游的发展可以促使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朝着规范化、系统化、全面化的方向发展,发挥旅游特色小镇的优势。反过来,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的建设为全域旅游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其建设的不断完善可以促进全域旅游进一步向前发展。从而两者融合發展共同推进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推进全域旅游与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建设融合发展的策略 (一)以全域旅游为理念,发展特色小镇 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是度假产品中最为持久的产品之一,特色小镇的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发展的方向。旅游特色小镇在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准确的找准属于自己的定位,利用SWOT法判断自身资源的优势与劣势,判断自身在整个旅游市场中的地位。进而在市场中找到特别的角色,充分分清旅游小镇所属的资源类型以及与之匹配的市场类型,从而找准自身的位置。找准市场类型之后,根据资源优劣势程度,从旅游产品的角度多个层次进行横向比较,在同质旅游产品中分出自身的所在层次,同时关注国家政策的指向标,在国家政策中寻找方向。当然,以全域旅游为理念,要求旅游特色小镇要具有特色小镇建设和全域旅游发展的良好条件,同时需要满足产业标准。建设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要突出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对文物古迹进行修缮,建设历史街巷,彰显历史文化气息。我们可以分析借鉴发展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建设比较成功的例子,极具少数民族风情的古镇—丽江古城,古城历史悠久,城市布局科学规范,其自申遗成功后,旅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主要发展策略是高度重视经营民俗文化产业,完善古城风貌,彰显异族特色,坚持保护为主的原则。 (二)将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纳入全域旅游规划布局中 实现全域旅游和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的关键之处在于,将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规划到全域旅游的整体发展中。针对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的建设,要做好全域旅游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公共安全、国家机制、法律法规等全面快速的发展,力争在推进全域旅游的发展中,建设多个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的建成。从全领域的视角来规划、建设旅游特色小镇资源的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如在周边的特色小镇建设时,更多地重视服务旅游消费者的理念,促进地区间特色小镇在特色产业、服务业、旅游业中融合发展,实现团结互助。实行"旅游+"发展策略,积极探索共同发展的路径,延长旅游产业链,如工业旅游、体验旅游、会议旅游、研学旅游等。还可以结合不同的层面,历史文化、城镇休闲、生态旅游型的特色小镇通过发展文化交流、景点观赏、休闲娱乐为主的旅游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等可通过产业旅游,可以创造经济效益,时尚创意型特色小镇可创造综合效益。更重要的是,多措并举,建立各部门联合发展的机制,由政府、旅行社、旅游供应商等联合合作共同做好全域旅游的工作,提前做好整体规划,考虑整个区域内的交通通畅度的问题以及旅游线路的问题,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建设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全域旅游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同时应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旅游特色小镇和全域旅游实施的概况,应该持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针对不同的旅游特色小镇和全域旅游区域利用不同的开发、建设手段,灵活运用与调整,以更好地促进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建特色小镇品牌 全域旅游要为广大游客提供全方面的旅游体验,因此,推进全域旅游的发展可以加快特色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会涉及交通、设施、通讯等方面,推进特色小镇建设,要加快特色民居、特色公寓、高档别墅的建设,同时,加快高档酒店、大型商场的建设以及公共厕所、图书馆、大型超市、旅行社、医疗卫生机构等建设,还应加快地铁、公交等交通大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特色小镇的区域内服务水平,促进特色小镇的创新能力,从而逐步提升其文化定位,优化生态环境。在特色小镇的品牌建设问题中,必须从全域旅游的视角出发,利用互联网+的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起智慧旅游的管理平台,积极利用各大电商平台,学习OTA的运营模式,积极促进线上和线下的双向发展,以满足游客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提升整个特色小镇的服务水平和形象展现。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引入商业运行模式,积极开展旅游策划与营销,借助小镇的优势产品、商业活动等,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注重游客的回头率,逐渐形成自身的口碑和品牌,增强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的知名度、美誉度。 (四)以市场为需求,拓宽体验产品与服务 对于全域旅游,建设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需要密切关注游客的旅游需求,才能够达到建设的目标,其需求决定了旅游特色小镇和全域旅游开发和建设的方向,只有充分地进行市场调查,才可以把握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的需求所在,例如可以设置调查问卷对游客的旅游产品偏好、消费能力、交通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了解,还可以使用实验观察法等,以满足消费者多样性、差异性的消费需求,进而实现旅游市场的供需平衡,同时要注重调研基本成熟的全域旅游区域和旅游特色小镇的供给内容是否丰富,是否满足旅游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找出其存在的弊端并对其改进和创新,打破传统的单一供给发展模式,以参与型的产品为主导,培育主打新的旅游产品,丰富旅游服务内容,兼顾各年龄层次的人群进行旅游产品的打造。比如对于滑雪场产品的开发,针对儿童群体可以打造儿童滑雪探险乐园,对于成年人可以设置初级、中高级賽道,并设置障碍以满足不同滑雪层次的游客。同时,结合旅游特色小镇的辐射范围、游客消费能力等,打造多功能的体验服务。拓宽产品体验感的同时,以生态为保障,促进旅游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与气候结合,构建宜居的小镇,切忌只关注产品本身,要联系实际开拓情况,从而利于创新的建设模式,改变传统的供给和需求模式,实现旅游特色小镇的多方位、高品质的旅游产品供给,促进旅游特色小镇的基础设施的完善,进而实现全领域共同发展。 结束语: 现如今,我国社会经济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旅游业到达了新的高度。全域旅游是旅游行业新的热点,而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无疑是全域旅游发展要求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对于全域旅游和文化型旅游特色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钟娟芳.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探讨[J].开放导报,2017(02):54-58. [2]陈薇.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探讨[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271(05):67-69. [3]韩彩霞.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路径探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05):69-71,90. [4]姚启芳,邱竹青.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初探[J].当代旅游,2019(03):30-30. [5]谢宁光.浙江省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路径探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05). [6]赵雅卓.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探讨[J].中国房地产业,2018(011):11. 作者简介:林英(1984-),女,汉族,广西省玉林市人,讲师,本科。研究方向:民俗文化及语言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