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海伦路辖区企业用工情况调查分析


  摘要:通过对青岛市市北区海伦路街道辖区企业用工情况的调查,可以看到当前我国企业用工的一些普遍现象。企业职工普遍认为工资低,岗位流动频繁,职业培训资金投入少,职业技能亟待提升,企业赢利与提高员工工资福利待遇存在现实瓶颈。要破除企业用工的现实困境,除了营造公正、有效的就业法制环境外,还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的通力协作。
  关键词:企业用工 劳动调查 海伦路街道
  海伦路街道劳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辖区住街企业有743家,其中:私营企业301家;个体工商户415家;国有企业3家;集体企业11家;外资企业11家;其他2家。2014年2月至5月,中心对辖区内658家个(私)企业进行了劳动用工年检,并对301家私营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就本辖区个(私)企业年检及调查问卷情况分析如下:
  一、从业人员基本情况分析
  1.私营企业职工中男女性别所占比例。通过本次对辖区301家私营企业劳动用工年检情况及调查问卷分析,这些企业以批发零售、制造、餐饮、汽车维修业为主,涉及从业人员1376人。其中:男性职工748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4%;女性职工628人,占从业人员总数年的45%。
  2.私营企业职工中人员的构成情况。通过本次对辖区私营企业劳动用工年检情况及调查问卷分析,私营企业职工中有本市城镇户口938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8%;外来务工人员297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2%;退休返聘人员141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0%。
  3.私营企业职工文化水平状况。私营企业职工中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员工230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7%;高中文化程度的员工719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2%;大专文化程度的员工322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3%;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105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7%。数据显示这些企业一线工作人员的文化程度普遍比较低,外来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基本上都是初中毕业,年龄以25-35岁为主。
  4.私营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及待遇。辖区内的私营企业经营方式主要以粗放型、劳动密集型方式为主,因此,企业对人员数量的依赖很强,企业所能提供给普通劳动者的工资一般在2000元左右,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一般在3000元左右。从业人员认为企业提供的工资待遇还达不到他们的期望,普通劳动者对目前的薪金要求在4000元左右。由于企业所提供的工资待遇达不到他们的预期,许多人劳动合同最多签一年,经常更换工作岗位。人员流动频繁,加剧了就业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从调查问卷反馈的情况看,从业人员最关心的是工资收入,现在企业提供的工资远远达不到他们理想的目标,对本市求职者来说,工资低、工作累使他们心里感觉到很不平衡,利用"低保"等福利政策,坐等政府安置公益性岗位等,这种现象在本市"4050"就业困难群体中占据一定的比例。"4050"就业群体正处于当下就业尴尬的年龄区段,很多人处于就业选择的夹缝中。外来务工人员不仅存在工资、待遇低的问题,他们除了每日单调繁重的工作外,还要照顾家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企业缺乏一种文化生活,他们也需要一定的理解和沟通。
  5.私营企业职工求职方式具有多样性,职业选择的自主性也比较强。据调查,私营企业职工主要通过劳动人力资源市场、街道劳动服务中心、人才市场、职业介绍所、大众媒体、互联网、亲朋好友介绍等获得工作岗位,从业人员找工作的方式呈现多样性的特点。目前,劳动就业机构为各类求职者提供的就业岗位和工种繁多,只要不是过于挑剔,基本能解决这些人员的就业问题。但调查显示,从业人员向往的仍是机关事业单位。劳动就业机构为其提供的一些就业岗位中,也有不少工资待遇是不错的,如:医疗护工、家庭料理员等,其收入相当可观,许多需求方提供的工资待遇甚至远高于社会服务业的平均工资水平,但这些岗位因为比较辛苦、忙碌,加之在就业观念上还存在误区,很多人对于这些岗位往往弃之不顾,眼睛只盯着那些既体面、收入又高的岗位,这种现象需要政府和市场加以科学、有效的引导。
  6.私营企业和职工重视技能培训,职业准入制度已深入人心,职业技术标准也逐步建立起来。调查发现,企业希望劳动就业机构能通过委培的形式来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企业员工也想通过参加短期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技能,有针对性地寻找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但职业培训是需要成本的,有关培训的资金在很多地方很成问题,希望政府和有关企业在这方面能多出把力。
  7.私营企业的劳动合同率和参保率还不太理想。从对301家私营企业用工年检情况看,已签定劳动合同的员工为840人,其他人员536人,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和职工参保率均为61%。形成这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是企业的工资待遇低、福利待遇差、工作强度大、企业缺乏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二是企业发展快,劳动力供给不足,企业认为符合要求的劳动力少,许多应聘人员的职业技能和素质还达不到岗位要求,企业不便或无法录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和企业方面。辖区内很多企业的经营方式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因此,企业对劳动力数量的依赖很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获得利润就必须牺牲职工的福利待遇。所以转变企业的经营模式、调整产业结构,成为当前政府和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2.职工个人方面。现阶段企业所能提供给普通工作人员的工资偏低,而职工个人对薪资的要求又比较高,加之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和素质达不到岗位要求,这必然加大人员流动的频繁性,加剧就业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对稳定社会就业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三、相应的建议
  1.政府和市场方面。从长远看,通过政府和市场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优化升级是必须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优化升级问题是一个常态性问题,每一个国家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但从目前来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优化升级问题的解决,还处于宣传、准备的阶段,其中也存在很多解决这个问题的障碍和阻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优化升级在一些时候或局部的方面可能对社会的就业和用工数量产生影响,但长远来看,因改革和经济转型带来的经济活力和经济红利是非常可观的。一些人员可以通过提高专业技能适用新环境的变化,一些人员可以通过进入"可持续性产业、行业"入职。如现代服务业、体育服务业、休闲娱乐业、教育服务业、现代传媒业、现代交通运输业等,都是可持续的行业或产业,它们吸纳社会就业的力度是很大的。但目前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我们对于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还不够,现代服务业中的许多行业吸纳劳动力具有持续、稳定的特点,具有拉动就业的有效性,对于社会就业具有支撑作用,而且,现代服务对应着社会的真实需求和可持续性需求,因供给方的强自主性和需求方的灵活选择性,使服务业更具产业活力和生命力。所以,今后无论是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优化升级,还是促进社会就业,都要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当然,对于那些可焕发新生的"传统服务业",我们还是要发扬光大。与此同时,辖区内很多企业经营方式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对劳动力数量依赖性强的现状,会使企业的赢利与职工的福利待遇的合理增长产生冲突。所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要注意探寻科学、合理的经营模式。政府方面要将完善经济法律制度和经济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引入优良的产业、优化资源配置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和中心。具体操作层面,一是强化职业准入制度,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政府就业服务机构应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和求职者的培训意向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形成制度性常态。对政府来说,把花钱买岗位变成花钱买技能,这样可以削弱部分就业困难人员过度依赖政府找工作的心理。对企业来说,要依法落实职业准入和职业培训制度,按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提供培训补助,使职工在保障生活的前提下,能真正踏实地学习相关业务和技能。二是政府在招商引资时,就加大对具有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引进力度。主要体现在政策性的扶持上,逐步改变辖区内主要以粗放型经营为主的企业。只有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企业的赢利拓展空间,企业和职工的生存状况才会改善。三是在就业方针上,政府应减少花钱买岗位的行为。一些不必要的政府购买也应取消,如:一般农用机具、一般机械制造工具的供给等。应加大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扶持力度,以调动求职者的创业热情,减少政府的就业压力。
  2.企业方面。企业在获取利润的前提下,应不断进行产业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自主研发的能力,增强作为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使产品具有市场竞争力,实现利润最大化。要改变单纯依赖粗加工和低廉劳动力生存的状况,适时增加企业生产的技术含量,优化生产环境,提高工人的待遇,遵守国家的劳动保障法规,依法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并为他们建立稳定的养老保险关系,改善职工的福利待遇,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使职工树立长期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使企业的运作实现和谐态势。
  3.个人方面。一是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努力自我完善,提高就业竞争力。随着辖区内产业结构的有序调整,企业对技术型产业工人的需求会逐步增加,企业对职工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也随之提高。求职者应努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自觉更新知识,并且应认识到参加职业培训、有一技之长是市场就业的"通行证",通过职业培训能增加一份就业能力,多一个就业机会,把参加技能培训的思想从"让我学"到"我要学"上转变。二是求职者应树立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意识。要减少对社会和政府的依赖度,增加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感。懂法、守法、树立维权意识,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得到社会相应的回报。
  参考文献
  [1]邵爱国,朱永新.关于缓解企业用工短缺问题的建议[J].中国就业,2014(11)
  [2]李鹏.基于知识创新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路径选择[J].生产力研究,2013(10)
网站目录投稿:元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