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清+杨霞霞+周敏 【摘 要】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具有时代性、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本人尝试从高度重视教育先行的战略地位、"三个面向"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开始向素质教育观念转变、"四有"新人教育新理念引领实现人才培养新目标这四个角度分析邓小平教育思想中蕴含的教育观念现代化思想,从为当今的教育发展改革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邓小平;教育观念现代化;素质教育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具有时代性、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教育观念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不仅影响着人们当前的教育行为,而且深刻影响着未来的教育发展。研究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无疑有益于当前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前所未有的重视教育工作,并且结合中国当时的教育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做好教育工作的新观点、新理念,形成了系统全面的教育新思想,推动着我国的教育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本人尝试分析邓小平教育思想中蕴含的教育观念现代化思想,为当今的教育发展改革提供决策参考。 一、高度重视教育先行的战略地位 邓小平认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是教育发展必不可少的战略目标,早在1977年5月,他就提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1]这是他首次把教育放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更新了传统的教育主张,教育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这是关键。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我们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2]邓小平阐明了教育和科技对于我国当时社会经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经济发展要求教育优先发展,教育发展要与时俱进,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阶段,科学技术的革新日新月异,世界的竞争主要转变为国与国之间经济和科技水平的竞争,而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党的十四大再一次明鲜明地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3]邓小平认为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教育不仅仅只是为政治服务,教育必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基石,优先发展教育必须依赖教育先行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种思想认识是教育观念的质的飞跃。 二、"三个面向"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 从邓小平复出后开始抓教育和科技工作到1983年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4]他提出的教育现代化的思想有很强的针对性。"三个面向"开始作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的先导,不断更新传统、落后并且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育观念。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是要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要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开展人才培养工作。面向世界,就是要始终坚持教育的对外开放的同时坚持教育与世界接轨,不断吸收世界各国文明成果的精华,重视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通过教育积极努力培养能参与国际竞争的现代公民。面向未来,就是要充分重视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用长远的、历史的战略眼光做好当前的教育工作,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唯有跟上时代的变化,充分发挥教育对于未来人才培养的巨大贡献作用,用"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指导不断变化的教育实践,才不至于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这是教育观念现代化进程中关键的一步,为我国当时和今后教育正常的制定提供了的新方向。 三、开始向素质教育观念转变 第一,主张"尊师重教",成为素质教育的关键。 一个民族长远发展的希望在于教育,一个国家教育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以教师在国家现代人才的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邓小平同志对中国教师寄于厚望,主张全社会范围内尊师重教。他多次强调"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学生应当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5]教师为培育后代孜孜不倦的付出,我们要对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尊重教师的辛勤劳动,并且表扬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教师受到好的待遇,我们的民族就有希望。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发挥教师优秀的教育资源,让教师全身心投身于教育与教学事业,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第二,提倡教育改革,为开展素质教育提供保障。 首先,重视教材改革。1976年邓小平对教材改革见解独到,他认为:"教材要反映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6]这样做,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根据实际情况与时俱进的更新教材的内容,教材中体现现代科学技术相符合的知识,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其次, 关注教学手段的变化。邓小平指出:"要制订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现代化教育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主要途径, 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7]计算机在学校的应用,改变传统意义上依靠讲台、粉笔和教师的一张嘴的教学手段,现代化教育就开始逐步普及,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再次,教育体制的改革。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针对我国教育落后的现状,提出要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改变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党的十二届五中全会上指出:"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科学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越来越成为迫切的需要解决的战略性任务。"[8]教育体制的改革,对于教育的良性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把教育改革贯穿于基础教育、中等教育结构、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全社会范围内开展素质教育,宣传素质教育理念,解决教育中存在人才培养与当前社会需求脱节等现实问题,拓展了我们对于教育关注的新思维,明确我们对于教育事业发展的新认识。 四、"四有"新人教育新理念引领实现人才培养新目标 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并从这个角度首次提出培养"四有"新人的新的人才培养观。1985年,他在全国科技工作会上作了精辟地论断,"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9]由此看来,培养"四有"新人新目标,旨在进一步明确改革开放以来对人才的质量要求,"四有"新人教育新理念促使我国从传统教育转向现代教育,与此同时,还要为改革开放后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培养出一批高质量的知识分子,强化人才优势目标,真正做到人才强国。 总之,深入分析邓小平教育观念现代化的思想,对完善教育体制、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产生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全民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在教育观念现代化进程中产生决定性力量,必将更加有力地指引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2][5][6][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68、96、55、108. [3]中国第三产业年鉴编委会. 中国第三产业年鉴 1993[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161. [2][4][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35、110. [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重要教育文獻选编》[G].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