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文从社会对职业教育以及对职教学生的要求出发,谈论了高等数学要适应社会实际情况,为学生的将来就业打好基础,从而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关键词:高职;改革;兴趣;服务 高职教育不像普通高等教育那样培养设计型和研究型人才,它具有明显的职业性特点,所培养的人才是高级蓝领,是应用型、技能型的专门人才。对这种人才的要求是不仅必须具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的能力,而且还必须具有进行技术与设备更新改造所需要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他们将来投身知识经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使之既要有专业知识,更要有实践技能。高职院校要紧密与企业结合,走"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因此职业教育应结合市场经济突出实践性教学及技能训练,强调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本位的指导思想。高等数学在高职院校中作为公共基础课,应适应时代发展,为学生培养技术能力打好基础。现我就自己的教学经验对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1.对高等数学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乃大势所趋 现在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难题,社会急需的不仅仅是高学历人才,更加需要的是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职业教育最根本的特性是职业性,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最大的现实是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薄弱,学制也仅为两到三年。针对此现状,要求高职学生系统掌握学术知识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没必要的。高等数学作为公共基础课,不仅仅传输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使学生适应经济潮流,为学生的将来踏入社会打好基础。 2.高等数学作为基础课,要为专业课服务 我们应根据各类专业课的开设,各门专业对高等数学的应用来确定高等数学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我就我们学院机电机械工程系专业课的开设及其与高等数学的关系为例来进行说明。像工程力学,它用到了定积分计算及应用、导数概念求值及应用、微元法、常微分方程、二重积分及曲线积分、空间向量在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等;《电路》这门课程用到的高等数学内容更加广泛,它不仅仅用到了积分、微分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还用到了傅立叶级数、矩阵、拉氏变换、拉普拉斯变换等等;其它的如电工学,电工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及应用等专业课也用到了不少内容,所以必须要求学生具备高等数学知识,否则专业课的学习将会寸步难行。但我们不仅仅要按照专业课来设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也要向学生说明每一部分的用途,使学生了解高等数学,而不是总抱着学而无用的思想。 3.培养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 对于高等数学这门课程,大部分学生感觉学习比较吃力,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我对所教的建筑工程系的一个造价专业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全班37人,喜欢高等数学这门课程的仅3人;感觉一般情况,无所谓的15人;19人感觉枯燥无味,并且学习吃力。那么怎样改善这种状况呢? 3.1数学教育应该源于现实,用于现实,应该通过具体的问题来教抽象的数学内容,应该从学习者经历的、接触的客观实际中,提出问题,然后升华总结为数学概念、运算的法则或数学思想,数学与现实应密切结合。所以在内容上,要多添加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知识学了是有用的,而不像很多人认为的数学只是一门公共课,学了也没什么用。例如,在学习函数这一章时,可以让学生做一下出租车的应用题,因路程远近不一样,付款也不一样。这样学生不仅练习了分段函数,也复习了求整函数。在学习无穷级数时,利用展开式,让学生求一下超越数e的近似值。在讲到每一大部分时,可根据历史适当添加一些小故事,如讲到极限时,可说一下芝诺悖论,不仅仅引起学生的兴趣,还加深对极限概念的理解。现在数学教学要求返璞归真,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来的简要讲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及数学家的历史,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理解每一个知识点,也了解到它们的来之不易。 3.2从教学形式上,课程教学时效性的提高,除了要求教学内容的革新外,还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综合运用诸如专题讲座、案例教学、主题演讲、课堂讨论、著作选读等形式。唯有如此,才能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前高等数学课的教学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授课方法,详细讲解课本上的知识点,几乎是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用传统的授课方式经常使部分学生听课不知老师所云,造成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课桌上昏昏欲睡,效果非常差。我们应突出对学生需求的重视,以学生是否接受和欢迎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尺度,增强师生互助,有针对性的增加学生发言的机会,而不是教师单一单向的满堂灌。这样,可以从心理素质、语言表达、思辨能力等方面有效地培养和锻炼学生,为学生走上社会参加各种面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湘溶,白解红.教坛思絮[M].南方出版社.2003.10,351-366. [2].季霍米罗夫.20世纪前叶的数学[J].数学译林,2001(1),292-302. [3]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王庚.数学文化与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18. 桑志英:潍坊科技学院讲师,延边大学在职研究生。 冯英华:潍坊科技学院讲师,中国海洋大学在职研究生。 王翔: 潍坊科技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