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禅解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


  【原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表意】上古的轩辕黄帝,生下来就非常灵敏,很小就善于言辞、机智迅捷。长大后,做事沉稳周到,成年以后,事业有成而登上了天子之位。
  【内义】人皆太极,内分两仪。以时间论一生,为一升一降。前半生,生弱幼长成,为阳以升;后半生,衰老病死,为阴以降。此处升降,为后天气之渐强与渐弱。后天气之生发,源于元气与肾阴的交和。单论元气,为基因一统之力、为水火既济之能,出生时最盛,以后渐弱,最终元气破而死。人的一生,乾卦之象。
  【禅解】人本佛,因妄而多染垢,故为凡人。染垢较少者根基深厚,染垢较多者根基浅薄。根基深厚之人,才具有识道的能力。故道只传其人,非其人不能传。亦如佛度有缘人,无缘人之不可度。黄帝根基深厚而成就大业,亦因此而能受道于岐伯。
  【原文】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表意】于是就向天师请教:我听说上古之人,寿命都可以达到百岁,而且动作不衰。可是当今现代人却年过半百就开始衰退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导致的呢,还是人们已经不知道长寿的方法了呢?
  【内义】人之太极一元,根层物质上的表达,在于基因。与之相应的根层神识为潜意识,或按道家之说为真心。基因与潜意识是一对阴阳,潜意识因基因而生,基因以潜意识的生成而成其功。潜意识之外,随着人的知识积累,产生自主意识。自主意识的产生,以先前经验和所获得的知识为范式经纬,大多脱离当下的感应,不与潜意识相和而自以为是,故称之为后天意识,或名之为妄心妄欲。若妄心妄欲成为人的主宰,则必然不会遵循本然的规律而妄行,其结果就是处处对自身所以生成、所以能存在的支撑性规律形成破坏,使得太极一元的统合能力不断被消解,最终不能圆满这一元性而破元,则人之所以生存的内在根源丧失而成死灭。
  【禅解】上古之人,单纯朴实,无欲无求而自然随顺,故能与天地合道而能尽天年。相反,若欲望妄想不断、心气浮躁意乱,则体内气血失和而多生疾病、早生华发,自然就不能和道而尽天年。故欲望与寿命成反比,欲望多则不守本然而失道,失道则寿命短;欲望少则多守本然而顺道自然,顺道则寿命长,即顺者昌、逆者亡。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前后古今之人,其性相近,但因用心习惯的不同而导致了寿命长短的差异。
  【原文】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表意】岐伯回答说:在上古时期,有些人熟知道学。他们取法于阴阳道学,以术数之理为经纬规矩,饮食有节制,起居有一定的规律,不做无用的过度劳作,所以能使自己的身体健壮、精神矍铄而身心合一,亦因此而享尽天年、活过百岁。
  【内义】在人类的知识中,道学是存在的。道学的核心内容是阴阳与术数,道学的应用原则即法阴阳、和术数,其应用在人文上的体现就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禅解】一切有为相皆为心中之幻影。六根尘相对,造就山川大地江海。既然成就了现在的我,则我就有如何行我的问题。此念一出,即生抉择。心安无妄而无念而行,即为无为而行,这即是顺道而行的本然。圣人反观本然的道行,将之以人的意识可以会意的符号与数字开示于众,如河图、洛书、太极八卦图等,于是就产生了道学。道学之生,如海上灯塔,可却世人之迷蒙。世人以追求真理为最上,虽艰辛万苦而在所不辞。岂不知,真理就在自心之中,在生命的当下,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着真理。大道至简,无非如是而已。食饮有节以保内、起居有常以养形、不妄作劳以保真而无更多妄念欲望,此即是养生之基础。形因神有、神因形显,精与神合一,其间有气,故有精气神合一之说。由此亦可以得出,精气神合一,即是养生之根本。
  【感想】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长寿的权利。每个人都应当知悉道学之法,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形神兼具而享尽天年。故作为现代教育的基础,应当总结归纳道法之义理,以学以致用的原则,由浅入深地予以教授,使其在一生中通过各种正确的选择轨导自己的生活,完成幸福的人生。
  【原文】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表意】但是,当今的世人就不是这样。往往视酒为甘露甜浆,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的追求都是正确的,放纵自己,甚至以酒作兴、醉以行房事之快然,用自己的无尽欲望炽燃毁尽自身的精气、耗散自己的元真。当然,这些人更不会知道如何保持自己真气充盈、如何因时因地而收放驾驭自己的思绪,只顾眼前的快乐而违反生乐之道,生活起居没有一定的节制规律。正是这些妄乱习惯,导致这些人年过半百就开始衰老了。
  【内义】静心为要,戒除妄乱、循道规律地生活是养生长寿的基础。道法之规与矩是一切能够安然于世的根本。
  【禅解】太极为一,任何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父母阴阳之和,成就了自我太极。将纷乱的表象抽绎至极,则自我之成即为气血的和布全身。气血和布全身,是我生我在的原因,亦是五脏六腑和谐之果。而一切又都处于易变,气血不仅要和,而且还要匀布更迭。新陈代谢如如,使得生命处于稳定的状态。人的一切行为由其心识所决定,其行为之妄动,必然引发气血的变异与消耗,亦必然引起五脏六腑的异动以补全气血之耗,故妄动的过程,就是耗损的过程。动从念起,只有静心却念,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妄动的耗损。人之动有两种:符合人体产生及存在的规律之动与不符合人体产生及存在的妄乱之动。规律之动,即是趋生之道;妄乱之动,即是趋死之道。
  【感想】以上之妄乱,几千年之前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现时的现代化社会仍然如是。可见,虽然人类外在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但人类内在的修养并没有得到丝毫的提高。应当养成御神的习惯,不妄然耗损元气。应知:因欲而精竭、因耗而真散。
  【原文】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表意】上古的圣人教化民众说:按季节气候的变化,及时规避不利于人体的气候因素,放空心欲之妄想、静心除虑处于安静的状态,精神守于体内,如此则真气充盈于身体,气血之邪乱就不会产生。如此,病又会从何而起呢?所以,放下无用的志向则少欲不贪,心神安宁则无忧无虑无惧,身体形似劳乏,但精神安逸无倦,体内气血和谐从顺、五脏六腑各司其职,身心之动都能如愿。因此,人们觉得食物甘美,服饰随和不挑剔,安乐于自身的习俗,高忘其贵、下安其分,两无相慕、知止不殆。这种人被称为是朴实的人。所以他们不会置喙于各种奢望、各种淫邪不能迷惑他们,无论聪明与否,都不屑一顾这些外在的繁华,因此也就没有任何将要失去什么的恐惧,其秉性合于道。这些人之所以能够长寿百岁而身体健朗,就是因为他们秉性德厚而没有可以造成自我身心损害的任何危险因素。
  【内义】人为天地所生,为天地两气之和。天地之道,人必随之,故有四季节气之应法;天地之乱,人当避之,故有遮风挡雨适生之计。这些都是本然的、必然的感应。知道而顺道,可全天命;不知且逆道,必损命而折。
  万有皆分阴阳。气血和,为正为阳;乱正者,为邪为阴。乱人气血之和者亦有二邪:阳之外邪与阴之内邪。外在诸邪以虚邪贼风为主,风为百病之长;内在诸邪可抽绎归纳为心之妄动,诸般情及欲,皆为心之妄动所起。情欲之起,必然引发气血之偏,甚者气乱,气乱则病。故心动为内邪之源、百病之能始。
  【禅解】人体气血和如的状态即为正。此正是五脏六腑、饮食起居等诸有的和谐之果。身内诸有之物皆能运其职、行其功、取其效,此即为德全。能够用来描述及使用这种正的构成及变化的论说即为道理。而这种正,全在于自我后天妄识的宁静,没有后天妄识的自以为是,则自体结构在一元的统合之下自然代谢,此即真气从之、各从其欲。当为不为、不当为而为的妄思及妄动,即是万邪之源。一言而蔽之,"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是防却疾病的总原则。真气,即为精气神合一圆融的觉受,也是身体诸有和谐而形成的能够维持正常生命的能力。时时刻刻以真气为基础的生理,是长寿的根本,其外在的表象就是恬淡虚无、精神内守。驭真的具体方法即为:志闲少欲,心安无惧,形劳不倦,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原文】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表意】黄帝问:人老了而不能生育,是精气耗尽了,还是将要用尽天数了呢?
  【内义】太极一为始,太极内分为二成阴阳,阴阳和为用,物极必反。太极内分为四,名之为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受精卵成元,寓于太阴中的先天少阳始化而复,渐成人之太阳元气,太阴则逐渐消尽、并内结于体而成先天少阴,此时胎儿出生。这一过程对应于太极图由下升上的过程,为先天。胎儿出生后,先天少阴渐化太阴死阴气,元气太阳渐消,最终太阴死阴气盛、元气太阳则逐渐消尽、并内结又成少阳,元阳尽失而人死。这一过程就是人的一生,对应于太极图由上降下的过程,为后天。
  【禅解】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太极,以元气论,则有出生前后的阴阳之分。出生前趋生为阳,出生后趋死为阴。精子卵子和合成胎,胎始于一个受精卵,处太极底端,与死阴中的先天少阳相合,生命开始孕育。此时阴盛阳弱,为乾卦初爻。少阳来复而开始驱动受精卵的分化生长,先天少阳化气而阳气渐长、阴形渐成,先天太阴死阴渐消,胎儿逐渐形成。如太极图所示,至太极顶端,胎儿成熟,几近纯阳体,先天少阳化尽而代之以元阳,先天太阴渐消所余,与阳交而成后天少阴寓于胎儿中。胎儿出生为新生儿,但随着新生儿的成长,阴气渐长、元阳渐消。至阴阳二气平均,人为壮年,开始步入衰老,阳渐少于阴,直至阳气生发之力用尽、孤阴无养而人死,后天少阴化尽而代之以死阴(太阴),余阳寓于死阴之中又成先天少阳。
  【原文】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表意】岐伯回答说:女子到了七岁左右,肾气充盛,开始更换乳齿、头发逐渐增多;到了十四岁左右,天癸气开始生发,任脉气血逐渐增多,太冲脉开始变强,月经开始按时来潮,所以可以生育了。到了二十一岁左右,肾气满盛,出智齿而全部牙齿长全。到了二十八岁左右,筋骨坚硬,头发茂密,身体强壮。到了三十五岁左右,阳明脉气血开始衰减,面部皮肤开始松懈而生皱纹,开始掉头发。到了四十二岁左右,太阳、阳明、少阳三阳脉气血都已从头面部开始衰减,面部开始失去弹性而皱纹增多,头发开始变白。到了四十九岁左右,任脉气血变虚,太冲脉随之衰少,天癸气耗尽,阳气行不通畅,所以形体开始衰坏而不能任孕。
  【内义】太极可内分至九,唯有七分时,有一气或多或少,故七性为变异、有损。人之大忌之年,亦由此出,即7岁、16岁、25岁、34岁、43岁、52岁、61岁、70岁、79岁、88岁、97岁……其数之和终为7,故七数的道义为异化。当太极内分为八时,气性全且分布匀当而为满益,七则有异而为不满有损。女性为阴而气不满,其性与七义相应,暗合阴阳和用之理,故女以七为周期单位而论。男性为阳而气为满,其性与八义相应,亦合阴阳和用之理,故男以八为周期单位而论。
  【禅解】一七,少阴气催生肾阴,肾阴与元阳交而肾气充盛、阴形渐长;二七渐长之肾阴再交元阳而肾精旺盛,阴水始出,名之为天癸水;三七阴阳平均、肾精最盛,肾气最满;四七阴始盛、阳始衰而筋骨长极、形满;五七阳衰不足以养阴、阳与形俱衰于上,死阴始显;六七三阳及形俱衰于上;七七阳衰不足以与阴交、少阴气竭,阳虚不养形而地道不通。再后为死,少阴气灭,元阳之余寓于死阴而成先天少阳。
  【原文】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表意】男子到了八岁左右,阴精肾气充实,头发渐多、开始更换乳齿;到了十六岁左右,阴精肾气满盛,天癸气开始生发,精水开始溢泻,元阳与阴精肾气相和而可以生育;到了二十四岁左右,元阳与阴精肾气平均,筋骨强壮,出智齿而长全全部牙齿;到了三十二岁左右,筋骨更加强盛、肌肉丰满壮实;到了四十岁左右,天癸气开始衰竭,开始脱发掉牙;六八,阳气从面部开始衰弱,出现皱纹,头发开始变白;到了五十六岁左右,肝气开始衰竭,筋动不利、行动迟缓,天癸气竭而精水枯竭,肾脏功能开始衰退,老态龙钟;到了六十四岁左右,头发牙齿都掉光了。
  【内义】如上,男以八论。
  【禅解】从新生儿开始,阴气开始渐多,形体开始渐长。古人将此阴气归结至肾。阴气滋长,全在于阳气之养,经少阴的催化,元阳渐少、阴气渐多。当至二八时,少阴所催生之肾阴再与元阳相交而生肾精,如同天地成后地阴又交天阳而成日一样。日行以五分,壬癸为水,癸为阴水,故将肾精名为天癸。天癸气渐盛与阴气滋长同步。天癸气别主生殖,三八时最盛。七八时,阳衰不堪养阴,更不足以被阴交和继续生肾精天癸气,故天癸气竭、肾脏衰、形体皆极。天癸肾精虽然已不生,但仍有余阳以持寓有少阴之形体,故人尚可活,直至元阳衰竭至极而少阴气灭、余阳寓死阴而又成先天少阳时,人死。细观少阴与少阳,等同于两者的来回转复,如同基于太阳与地球的关系所出现的春夏与秋冬的来回转复。
  【原文】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表意】肾脏主管全身诸水,将五脏六腑所产生的精华津液聚入肾脏。所以,只有五脏功能强盛,聚入肾脏的精华就会丰盛而可以溢泻。如今五脏功能都已衰败,筋骨懈软无力,天癸气消耗殆尽,头发变白,感觉肢体沉重不灵活,步态不稳。这样的身体,是不能再行生育的。
  【内义】四生五,五为中元。五化四,四和五。四五如此,二三、六七、八九亦如是。故偶数为阴为体,奇数中一为始,余为体之用,为阳。
  【禅解】脾为中元,是肝心肺肾四脏之和,故脾为虚脏,是元阳的投射对应,小则为单个的细胞,大则为组织器官系统,再大则为人活之身体全部。四脏的和谐状态体显脾的状态,脾居中又和化以纠正四脏之偏。四脏之一的偏虚偏盛,可由脾调和而显元气之统;脾虚则为四脏不和之果,或为四脏皆虚之果。四脏皆衰则脾脏必衰,即为五脏皆衰。故五脏盛是人体健康的常态,才有肾精能泄之结果,亦即有能生子之说。肾精与元阳和而生天癸气,天癸气盛而男精液充足、女卵巢内分泌旺盛。五脏衰则脾中力弱,元气虚损,所化之肾精匮乏而天癸尽,津血枯则发鬓白,肝气衰则血滞于下则身体重,肺气虚则节力不从而肢体散弱不包、行步不正。天癸尽即元阳衰而不堪济阴,故无子。
  诸水含静脉血、五脏六腑之精及代谢产物,经肾分清别浊,清即五脏六腑之精,统称肾阴精,浊即尿液。体内诸水皆聚肾,与人体升降机制中的降机制相应,为阴,与洛书中的四五六相应。
  【原文】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表意】黄帝说:有人虽然年事已高,但可以生子,这是为什么?岐伯回答说:这属于寿命超长的例外,是因为此人肾气有余而气脉通畅。虽然人老了可以生育,但男人不超六十四岁、女人不超四十九岁,此时他们的天地精气即天癸气已经耗尽了。
  【内义】阴阳和为用。
  【禅解】元阳温养肾阴是生命的基础,肾阴精与元阳之和是人之所以能活的源泉。元阳在出生时最为充满,只有耗损而不可再生。为了长寿,人能够做到的只有守肾阴精而不耗元阳。静心则无有气乱,无有气乱即为五脏平和,肾之阴精与元阳之耗亦为最少。
  【原文】帝曰:夫道者年皆百岁,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表意】黄帝说:修道的人都能长寿百岁,他们能生育吗?岐伯说:修道的人能够延缓衰老而保全身体,虽然年老,但能生育。
  【内义】识道而修道,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禅解】若想长寿,就要识知自身之所以存活的道理。古时没有现代医学的各学科理论及各种研究设备,不能以眼见为实为基础认知世界。人的认知能力是以人的意识存在为前提,是因为意识的存在而形成了对世界的认知。但人的觉知能力是有缺陷的,仅限于一个非常狭小的范围,但不幸中的万幸,是人具有抽象思维能力,其认知能力并不局限于眼见为实的范畴,具有不断抽绎、由此及彼的推知能力,完全可以由此形成根层次意识领域上的哲学系统。中华文明中的河图、洛书、阴阳五行八卦等,就是体现这种顶级哲学系统的思维范式,是一通百通的道理。而这些,无不以数作标,结合开始的结绳记事的习惯,中华文明的开端就是数与形的综合思维范式,亦由此而成为道之论。远古圣人就是利用这种顶级哲学反观自身而作修为。
  知其道而善用其道,就是长寿的唯一有效方法,这也是形成中医的源泉。遗憾的是,自古以来的后人,绝大多数都将此圣学引用于预测算命当中,将其引入发扬中医之理上的,却寥寥无几,甚至被当今世人视为迷信糟粕而弃之不顾、几近灭失。挖掘整理、系统归纳道之理,是真正能够复兴中医的基础。
  【原文】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表意】黄帝说:我听说上古有被称作真人的人,能掌握和运用天地规律,把握阴阳变化,呼吸天地间的精气,凝神静虑不受外界干扰,使神动与身动和谐若一,能够与天地同寿、无有终时,这就是道的法身。中古时期有被称作至人的人,德性淳彻、道性圆满,处阴阳之和,随顺四时气的变化,脱离世俗的纷扰,集中全部的精与神自由自在地游行于天地之间,眼看耳听八方之外。这种人是追求长寿的人中最强者,也可以归类于真人。其次有被称作圣人的人,能处在天地之和的状态,顺从八风的变易道理,适当地随和于世俗的生活习惯,没有嗔恚恼怒的情绪变化,行为不脱离世俗,依风俗穿着,但不流于世俗,不参与身外事,内心不生忧虑,只知道保持内心的安静与愉快,满足于悠然自得。如此,这种人的身体不易衰老,精神无失而矍铄,也可以长寿百岁。其次有被称作贤人的人,取法于天地、取象于日月、识别星辰,逆从阴阳的变化,分别四时的气象,试图应和于上古的养生之道,也可以延长寿命到极限而终。
  【内义】人是天地二元之和,居天地之中,为天地道体之用,为三。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都是太极,其本身亦分阴阳两仪。反过来说,亦是本身阴阳之和,其和亦如天地之和,故人与天地同气。
  【禅解】真人、至人、圣人、贤人是以德与道层次不同而对追求长寿的人的分类。至和者,心无动而无阴阳之别,混元一气,与天地同运,其人为真人而常久。故心之妄动是衰老的根本原因。心若无妄,则精气神无离而气血常和,气血常和是五脏六腑安然而身体长寿的根本。
  道与德是一对阴阳,德为体为阴为地,道为法为阳为天,德与道和即为天地之和。但道与德各自又有多个层次的分级,德以淳浊而分、道以全缺而分,只有淳德全道的人才能等同于天地之和而成为至人。比至人还高者,只能是天地本身的法身之人,以佛教论之即为佛。
  人禀天地之和气而有,是天地太极的中元。中元即人之太极,内分为二即为气与血,气血和则太极存,气血分则太极崩。按五行八卦的概念论,气即火,血即水,水火既济为阴阳和之态,火水未济为阴阳不和之态。所以,人活的是既济,未济则为病与死。太极可内分为五,则以五行论之。五行配应五脏而处相生相克的稳定状态,即为常,非则病与死。太极可内分为六,则以六气论之。六气配应经络而三阴三阳和则为常,非则病与死。无论是两分,还是五分、六分,以至于九分,皆归于心神管辖。情绪的本身是心念之动,亦是气血脏腑的异动,如怒则肝血上冲。心念之动是引发太极内分各要素异动的根本原因,其异动就容易引发气乱,气乱不平即为病,病至一定程度而使气血两分不和、整体处于未济之态、且不能纠正,则人死。所以,平心静气的修心之法是纠乱治病、养生长寿首要的、也是根本的大法。
网站目录投稿:白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