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教师须警惕自身引发的课堂恐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形:课堂上整体气氛沉闷,学生小心翼翼,不敢主动发言,面对老师的提问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带着诚惶诚恐的神情,没有那种充满好奇、求知渴望的眼神。当教师表现出不满或责备时,课堂气氛就变得更加压抑、拘谨了……这多是由于学生内心的恐惧引起的。
  教师须反思,学生的这种恐惧来自哪里?曾有这样的事例:某班的几个学生每每到数学课就想方设法请假或者逃学。后来得知,原因在于任课教师——学生稍有分心或出错,就会被他批评、挖苦,这让一些上课不那么专心的学生紧张害怕,以至于一想到数学课心里就有莫名的恐惧感。教师的初衷也许是让他们勤奋学习,争取进步,但他不曾想到,自己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们造成了不安和恐惧。
  这种"好心却办了坏事"的情况并不鲜见。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学校管理越发细致规范,对学生的要求也更高了。孩子在校园里接受了太多的规训——课堂纪律、行为准则、各种资源的使用规则等。这在让校园更有秩序的同时,也给学生造成了一种无形的禁锢,带给他们一定的心理压力。如果教师再"严厉"地增加一些主观的、"个性化"的要求,学生的紧张、压抑与恐惧就更不可避免了。
  课堂上的恐惧很多源于教师的"霸权主义",教师没能真正地做到"以生为本",没有真正地尊重学生、倾听他们的内心的声音。比如,有些老师喜欢表面的热闹活跃,而忽视是否给学生带来真正的思考;关注考试的分数,而不关心学生是否学有所获;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学生,而没考虑他们的感受……一句话,就是教育中没有学生。有的只是教师的"想当然",教师的武断与管制。正因为如此,当学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时,某些老师不会反思自己,反而随心所欲地对学生进行"修剪"。这样的课堂,只是"教师的课堂",是教师说了算的课堂。这种没有学生或者忽视学生内心真实感受的教育,注定是贫瘠的。当学生丧失了话语权,自己的主人地位得不到保障时,他们学习过程中"战战兢兢"也就不可避免了。
  学生在课堂上的恐惧感还源于教师过于心急。其实,每一位教师都希望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若是给学生带来不安与恐惧就更不应该了。况且,难道非要学生们抢着回答问题,在课堂上口若悬河不可吗?如果学生总要担心被老师批评,被同学羞辱和讥笑,课堂就成了他们心头上挥之不去的阴霾,当他们内心没有安全感时,他们连正常听课都做不到,又何谈进步与成长?又哪能自由自在地展现自己、张扬个性?
  面对沉闷的课堂和不愿发言的学生,教师首先不应马上刻意去"扭转"现状,不应苛刻地把"矛头"对准学生,不应不尊重差异而作"一刀切"的强硬要求,而是要完全接纳学生目前的表现,转而从自身找原因,找对策。其次,教师应真诚地走近学生,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课堂环境,与每一个学生平等对话,将话语权还给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另外,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循序渐进,讲课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实际,不随意拔高要求,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不由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只有教育者们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接纳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师生间建立起信任,学生才能摆脱恐惧感,课堂气氛才能真正活跃起来。
网站目录投稿:幻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