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英汉禁忌语的差异


  摘要:不同的文化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禁忌语,不同文化的人们所忌讳的行为和词语不一致,这就需要了解中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语。该文比较了英汉禁忌语的相似和不同之处,近年来,禁忌语更发展为包括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的语言。
  关键词:禁忌语;差异;英语;汉语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交流中,有些词语因其传统习惯或社会风俗不同,会引起对方的强烈反感,因此应避免使用,这就是禁忌语。在语言方面犯忌和在文化方面犯忌一样,都会显得唐突无礼,令人生厌。在一些公共场合使用某词语或提及某事会使人吃惊或引起强烈不满。如果有人经常触犯当地的禁忌,就会被该社会排斥。语言禁忌是各个民族共有的社会现象,各国人之间的禁忌在有些方面有一定的相似处,但是由于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在大多数情况下各国人民所忌讳的行为和词语并不一致,因此学习外语的人应该对此有所了解。
  1.英汉禁忌语的相似之处
  英语和汉语中有些忌讳是一致的。例如,在讲究礼貌的场合谈话时都不提大小便。如果非用英语说不可时,就得用委婉语代替。最普通的说法是to urinate名词是(urination).如果是去看病,护士为了化验小便,就会给你一个杯子说"Will you urinate in this cup?",医生也许会问:"Do you have trouble urinating? "Or"Do you have difficulty voiding?" 此外,还有其他的说法:to piss, to void or to empty.不过,小孩多半用to pee.同样,在说解大便时,一般用to make a bowel movement or to take a shit.如果看病,医生常问"Do you have regular bowel movement?"。而小孩多半用to make a poo poo。在汉语中,虽说也忌讳,但并不像英语那样严格。有时,在公开正式的场合,也会听到"吃喝拉撒睡"之类的说法。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忌讳直接提到人体某些器官和性行为等。可是,60年代美国出现的"性解放"之风使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变。近年来,在英语国家对此采取更加随便、直率的态度。因此,在书刊中to make love, to have sex with之类的字样并不罕见。然而,所谓"具有四个字母的词语"(four-letter words)如fuck,tits等,在大多数谈话中仍被认为是不得体的,尤其是在男女都有的场合,就更显得不礼貌了。
  在许多语言里,诅咒、骂人的话都是禁忌。英语和汉语也是如此,但还要说明的是:第一,有些骂人的话过于粗俗、难听,所以会受到社会更严格的限制。英语中Jesus Christ, Holy Mary, son of a bitch就是这样的话;而Damn, Damn it, Hell 在语气上就稍微轻一些。值得注意的是,在英语中,大多数骂人的话都与基督教的词语和名称有关。在汉语中,这种固定的咒骂似乎比较少,最常用的就是"他妈的",但听的人不会引起强烈的反感,因为有时它已经转化成少数人的口头语。第二,诅咒、骂人的话受到年龄、性别、职业的限制。孩子骂人会受到大人的责备,女性骂人会被认为是失礼,教师骂人则会被人认为有失体统。第三,这种话也收环境和场合的限制。在课堂教学、当众发言或和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在一起时,人们就不怎么说这些话;而在家里、办公室或市场上,说的人相对就比较多。
  2.英汉禁忌语的不同之处
  首先,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待年龄问题的态度不同。对大多数美国人和英国人来说,打听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的年龄是不礼貌的。此外,收入、婚姻状况、政治倾向和宗教信仰等,除非对方表示不介意,否则也不宜过问。因此,在同讲英语的外国人交谈时,下列问题是应该避免的,尽管对中国人来说没什么不妥。How old are you?(你多大年纪?) Whats your income?(你收入多少?) How much did you pay for that car?(你的汽车是多少钱买的?) Are you married or not?(你结婚了吗?) Are you a Republican or Democrat?(你是共和党人还是民主党人?)Whats your religion?(你信什么教?)。如果必须了解这类情况,比如在医院或旅馆里或填写表格的时候,可以在提问前说明理由。
  有时,我们想了解别人的情况,并非出于好奇或打探隐私,而是想知道怎样和他相处,这时就应该巧妙地处理,可以先谈谈自己的情况,然后再引对方谈谈他的情况。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我结婚了,有一个儿子,我们过得很幸福,就是觉得陪妻子和儿子的时间太少,有时真不知道怎么办……"
  这时对方可能会接下去说:"我也有同样的问题,我的孩子常抱怨……"
  这样就可以知道他已经结婚,有孩子。
  然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年龄、收入、婚姻状况都不是语言禁区,可以公开,也可以询问。当然,年轻男子对于年轻女子的年龄和婚姻状况要回避,不能贸然询问,否则会被认为有求偶的嫌疑。[1]
  说英语的人很重视privacy(隐私),所以不愿别人过问个人的事。Privacy这个词含有"隐退、隐居、秘密、私下、私事、私生活、不愿别人干涉或过问"等意思。在英语中有句谚语: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一个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意思就是:一个人的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未经许可,不得入内。个人的事情也是如此,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别人干涉。一旦提关于隐私的问题就等于用另一种方式侵犯了别人的"城堡"。
  许多中国人对西方人所说的"隐私"是比较陌生的,汉语中也没有与privacy相当的词语。其中的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人各家住得很近。几千年来,中国农村居民往往几十户、几百户住在一个村庄。在中国北方大小城镇的"四合院"或"大杂院"里,人们都住得近,个人生活或私事很难不被人知道。而西方国家基本是独门独户,住宅周围有院子和花园。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团结友爱精神,住得近,接触的机会多,就会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个人的事也就是大家的事,这种情况与西方重视的privacy是不同的。
  英语当中还有一些表达方式是故意含糊其辞的,这样的目的也是为了避免别人再问什么话。
  另外,汉语中重视等级次序、尊上敬上、讲究礼貌的传统。[1]这样的观念在姓名称呼上也有所反映。在古代,平辈之间,或下对上,不能称名道姓,要称字或号,以示尊敬;对于尊亲和帝王的名讳绝对不能称说,要回避或用别的字眼代替,否则就被视为"大不敬"或有所冒犯,这就是所谓的"避讳"。随着时代的发展,反映封建宗法观念和等级制度的避讳现象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在称呼上仍有禁忌。在平辈之间,或下对上,多加以姓加职务、职称相称,或在姓前冠以"老"或"小"字,直呼姓名被认为是失礼的举动。这一点,英语国家和中国则大相径庭,英语国家的人讲究个人独立和平等,长幼之间,上下之间,在观念上没有严格的界限,大家可以像朋友那样平等相处,也可以以名相称。在有地位的家族中,父子同名的现象也不少见。这些现象都说明,在英语国家,姓名不是语言禁忌的内容,不需要回避。
  3.禁忌语的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禁忌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尤其注意那些被称为性别歧视语言饿种族歧视语言。[2]
  3.1性别歧视语言
  性别歧视语言主要指英汉中轻视女性的语言。在一些社会中,女性用的语言和男性有明显的区别。在另一些文化中,语言有低级和高级之分,而女性只能用低级语言。美国妇女首先研究了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他们发现:英语是以男子为中心的语言,偏袒男性,贬低女性。例如:在说话或文章中,提到性别不明的人时,一般都用he而不用she。主持会议的人,即使是女性,也叫chairman。在说到"人类"一词时,也是用mankind,而不用womankind。
  汉语中也有歧视女性的现象。从前,人们认为女性地位底下,愚昧无知。比如"妇人之见""男子汉不和妇女一般见识"之类的话就反映了人们瞧不起女性的态度。此外,妻子的命运和社会地位完全取决于丈夫。俗话说:"夫唱妇随",就反映了这种依附关系。
  汉字的写法也有明显的歧视女性的现象。许多汉语贬义字都有"女"偏旁或部首,如"奸","婪","嫉妒","媚"等。甚至连指女性的"阴"也常用来构成贬义词。如:"阴毒","阴森","阴谋"等。
  3.2种族歧视语言
  种族歧视语言就是显示对某些种族带有偏见的词语和说法。在英语中,多数这类词语显示对黑人有种族偏见。"白"表示"纯洁"、"干净"等积极含义的褒义词;而"黑"则与"邪恶"、"罪孽"、"肮脏"等有关。比如,全家引以为耻的"败家子"叫做black sheep,不叫white sheep。甚至连white lie也叫无恶意的谎言。此外,用nigger,boy之类的词来称呼黑人男子有明显的轻蔑意味。
  在美国,不但黑人有蔑称,某些其他国家或种族的人也有蔑称。例如,把意大利人叫做dagos,把犹太人叫做kikes,把波兰人叫做polacks,把中国人叫做chinks,把日本人叫做japs等。这些都是带有诬蔑性的称呼,反映强烈的种族偏见。
  在汉语中也有种族歧视的迹象。新中国成立之前,轻视或贬低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的词语也不少,如"蛮人"、"蒙古大夫"。现在这类种族歧视的词语和说法大部分已经消失。
  汉语中,"黑"也用在许多贬义词中。比如"黑心"、"黑帮"、"黑话"等。"白"字同样也常构成贬义词。如京剧中的奸臣或小人画"白脸";而"白区"、"白色恐怖"都指反动派统治的区域或制造的恐怖。
  4.结语
  禁忌语是每个国家共有的社会现象,但在具体的内容上有所区别。这就要求说话人在跨文化的交际中做到得体,在恰当的场合说符合说话人身份的语言,避免违反当时当地的社会风俗习惯和社会道德观念,以免冒犯和伤害对方。
  参考文献:
  [1]崔永华.《词汇文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朱跃.《英语与社会》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
网站目录投稿:香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