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的一段话,我最近读来深有感触: 在沟通中,大多数人总是急于表达自己,一吐为快,却一点也不懂对方。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 懂与不懂,不多说。心乱心静,慢慢说。若真没话,就别说。 一位女读者,给我留言,寻求帮助。 她18岁那年,认识了一个男生,也就是现在令她"极为讨厌"的丈夫。 谈恋爱那会儿,男生对她千依百顺。 大冬天怕她不吃早餐,男生就把热豆浆揣在羽绒服里,顾不上来来往往的眼神,直愣愣地站在宿舍门口等她。 男生是一个闷葫芦,永远都是做的比说得多。这也正是女读者欣赏他的地方。 接下来就是毕业、工作、结婚、生子、想离婚。 前段时间,连着一周,她的丈夫都是晚上十二点才到家,而且还一身的酒气。 女读者实在是气不过,张嘴就说了一句: 你还知道回来啊,你怎么不死在外面呢? 平时不怎么回嘴的丈夫,借着酒劲,罕见发火: 我在外面给人当孙子,回家你还盼着我死? 两人都在气头上,话赶话,最后说出了离婚这样的话。 我问她,是不是真的过不下去想离婚。女读者立马否认,甚至还很生气地诘问我,你怎么能这样说话。 她说:"我明明就是好心,担心他回家太晚,路上不安全。而且,他肝脏不好,喝那么多酒,身体早晚要出问题的。" 面对最亲密的人,她用最锋利的语言,去伤害对方;可是,面对我这样的陌生人,她又能够掏心掏肺。 海明威曾经说过,在沟通中,大多数人总是急于表达自己,一吐为快,却一点也不懂对方。 没有人会喜欢一个说话像刀子一样的人,哪怕他的心肠是好的,初衷是善的。 我身边有很多人,像这位女读者一样:不会说话,心诚嘴笨。 他们不会巧舌如簧,甚至不懂社交,看上去总显得不会"来事儿"。 明明是一副好心肠,但是常常因为不会说话,或者说了不合时宜的话,导致得罪了一大票人。 轻则被人误会,重则反目成仇。 我的邻居梅姐就是典型代表。她的家里,每天都在上演母子战场。 隔着厚厚的墙壁,我对梅姐家庭情况了如指掌。 2018年12月15日,儿子小杰脏衣服扔得到处都是。 梅姐:"你看你脏衣服到处都是,乱死了,赶快收拾一下。" 2019年1月8日,儿子小杰期末考试数学成绩没有及格。 梅姐:"在你身上花这么多钱,你怎么这么不争气。回屋子反省去!" 小杰对自己母亲的敌意与排斥,非常明显。 可怕的是,梅姐从来不觉得自己说话方式有什么毛病,不知道说出去的话,真的会杀人。 那天,小杰突然告诉我,阿姨,我爸早晚会抛弃我妈,他俩离婚了,我跟我爸过。 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逼着梅姐一定要认真看《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这本书里有一个核心观点: 通过这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基本上能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类型的沟通问题。 就比如,同样的情况,梅姐其实可以这样说话: 小杰,看到电视柜旁的脏袜子(观察结果说事实) 我不太高兴(表达感受) 我希望你的房间保持整洁(表达自己的需求) 你能将袜子放进洗衣机里面吗?"(期待他人采取何种行动,来满足我们) 在暴力沟通的方式中,妈妈的暴力表现在评价与命令。 而换成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孩子既没有逆反心理,也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主动改正。 生活中我们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谈话方式,就会发现,或许你也曾遭遇语言暴力。 比如以下这些: 老公对老婆:"就你事多,你到底能不能快点啊!" 老婆对老公:"喝,喝,就知道喝,你喝死算了!" 老师对学生:"你笨死了,我怎么才能教会你呢!" 上级对下级:"你一天到晚迟到,是不是要我送你一个闹钟?" 怎么样,哪个听着不难受? 暴力的沟通,只是情绪的宣泄,只能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 而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有意识地使用语言。 这种沟通方法还被联合国誉为全球解决冲突的最佳实践之一,在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培训。 如果你曾经或者现在正在经历"人际交往"、"说话沟通"方面的困扰,我建议你多使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 它不仅能够解决夫妻、孩子之间的沟通问题,还可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麻烦: 伴侣无视你的付出,从来不把你的话当回事 很久没有和父母好好说过话了 管教孩子只能用吼的 领导特别难搞,同事不配合工作 朋友之间因为一些小事情闹得很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