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农业是我国基础产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必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对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是建设新农村的客观需要。将农村经济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有效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经阶段,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最终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众所周知,最近这几年不可否认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但发展速度仍然较慢,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我国,很多偏远地区经济结构仍是二元结构,导致经济发展速度的缓慢。城乡发展水平严重不协调,亟待平衡与改善。本文从不同角度对农村目前的经济现状进行分析,从农村所存在的发展问题入手,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解决办法,以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 农村;经济,有效性 中国农业的发展决定着中国农村的发展。农村经济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相当之大。对新时期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进行探讨十分重要。本文将结合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 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不健全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套完善的经济发展制度和政策。当前在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农村经济发展政策还存在严重的缺陷,需政府及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 1.中国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在其中又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在农村以土地保障和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方式所起的作用正在逐步弱化,农民的养老风险也逐渐地增大。对于农民来说建立新的养老保障制度已经成为一种迫切的需求。目前农村的社会保障制不健全,客观上加重了农民的后顾之忧,无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尚未健全 首先,农村集体"三资"涉及面广,复杂多样。部分地区对于属于集体的资金、资产和资源家底不清,管理混乱。其次,当前农村有大量工程建设、土地承包流转等项目,村干部对于村民合同签订不重视,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最后,部分村在对集体山林、水库、土地等资产的发包出租时,不按照民主程序,暗箱操作,违反了有关规定。 3.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 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可以保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有序进行,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重大事务决策与管理能力。当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存在严重缺陷,在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苦于没有合适的工作机会造福家乡,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阻碍了经济发展。 (二)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经营发展模式相对落后 中国自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之后,城市的生产变得规模化、现代化、高效化。而在广大农村地区,难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其落后的思想观念及生产方式,仍然停留在较为原始的经济状态,生产效率仍较低,农民增收缓慢。现阶段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结构单一化,产品流通区域小,农业信息化尚未实现的问题。并且,乡镇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内部组织散漫,生产效率低。工厂只能负责简单的农产品加工,产品科技含量低,难以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农产品市场,无法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更无法吸引高技术人才。 (三)农村劳动力过剩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巨大,人均占有土地资源少,耕地相对于劳动力而言严重不足,农民数量相对于耕地资源又显示出大量过剩。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缓慢,导致社会无法安置剩余劳动力,造成了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并且,剩余劳动力无固定工作,游手好闲,对农村的安定也造成了不利的因素。 (四)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邮电、农田水利、商业服务、供水供电、园林绿化、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生产服务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近些年来,我国虽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农村基础设施仍然很落后。农村饮水、电、清洁能源等还存在不足。从发展农业生产的角度看,可以直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然不足。 国家增加了水利建设投资,但主要是用于大江大河的治理和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真正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并不多,并且落实到农村的更为罕见。现在很多农村对基础设施的管理仍不够重视,所以导致了这些设施的年久失修,利用率不高。这些基础设施的不健全影响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失灵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发展重视度的提高,也给予了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社一定的优惠政策,但在实施过程中又受到了一定阻碍。相关部门仅仅把工作停留在文件上,没有落到使实处,政府在这个过程中也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目前,部分农村党组织不健全,村领导作风存在问题,组织凝聚力弱,合作能力低下。一部分村干部结构老龄化,思想落伍,顽固不化,无法顺应时代潮流,创新能力弱,缺乏有力的领导与组织能力,造成村民思想涣散,人心不齐,重大工程项目难以依靠群众开展起来,最终导致村级建设发展缓慢。就此现状来看,应选择领导有方、执行力强的村干部,组成强有力的领导班子,齐心协力为村民谋福利,最终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起直接影响作用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由于我国地形与气候的复杂性,造成了各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农业发展呈现巨大的差异性。一方面,在我国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雨水充沛,农作物生长快速,农业产出率高。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对于先进农业技术的接受程度很高,反过来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而另一方面,在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受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农业生产仍然是传统方式,导致农业生产率低下,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当前应注重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 (三)城乡企业发展遇挑战 随着近年来城市化的加深,农村中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很多原先以农为业的劳动力不得不转移到新兴的第二、三产业中工作,然而城市中人口容纳度有限,对于剩余劳动力的接受已趋于饱和。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乡镇企业发展的起点和标准更高,传统企业面临更大的挑战。放眼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四)农村基础设施成为投入盲点 自中央相继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以来,中央对农业的投入大幅增加。但在地方,受以往重工轻农思想的影响,人为减少了对农业技术设施的资金投入。继而将很大一部分资金用于水利工程、道路、桥梁、环境治理等建设项目,甚至农村的社会事业,真正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少之又少。并且,尽管当前国家加大了对于农业计算出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但是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需要来说仍是杯水车薪。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续建配套任务重;渠道标准低,倒塌淤积堵塞严重,保障能力让人担忧。 三、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措施 (一)加强调整现行政策制度 对现行政策制度进行调整,不仅要有利于实现城乡经济的融合,也要实现和保障农民政治上的平等。逐步改变调整现行农村经济政策制度,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进步。 1.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相关法律制度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需要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加快政策调整、制度创新。对社会保障制度立法,进一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并用法律来规范和强制政府、企业和个人来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保证各类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险制度,进而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2.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机制 为进一步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机制,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推进制度化管理,例如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探索建立产权登记制度。第二,加强农村规范化管理,规范农村集体"三资"运营以及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第三,要健全民主决策机制,用民主的方式进行监督管理。 3.强化人力资源开发机制 完善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对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大有裨益,为强化机制,要重视对于农业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深入实施现代农业人才培养计划,强化对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团队的有效组织管理,使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主力军的作用。定期对农业人员进行学历教育、农业技能等等方面的培训,使农民掌握新兴技术,拓宽其市场,保证其增产增收。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转变 当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是发展农村经济重要的策略,具体的方向表现为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由劳动密集型农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农业,由封闭半封闭状态发展为对外开放型。首先,生产力的发展是最为关键的一步,要适当引进先进的生产、管理和加工技术,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生产能力,提高经营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事现代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向信息化、机械化过渡,最终实现现代农业的生产关系。其次,改善我国目前农村单一的农业结构,向立体化的农村经济结构靠近,最终形成包含农、林、牧、副、渔业在内的一体化农业。在这个过程中,要更加重视与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尽量使生产的产品种类多样化,拓宽农产品的经营渠道与市场空间。最后,政府应对农村市场进行制度化的规范,建立健全农村市场运行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农业活动范围,规范交易活动, 优化市场秩序,培育健全的农村资本和货币市场,实现农村市场的稳定发展。农村资源是潜力巨大的,对于广大农村的稳定持续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农村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更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三)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要想实现协调发展,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农村可以选择适当的地区建立农村工业区,逐渐实现农村地区的工业化,同时,农村可以与农村工业区中的基础设施实现资源共享,以此来缓解部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并使之逐渐提高生活水平。第二,农村小城镇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进一步加强,对其综合配套设施进行适当改革。比如,对农村的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与就业制度和住房制度等等进行全面有效的改革,进一步提高农村小城镇的各项管理水平,规范改善村容村貌,以此提升农民生活质量。进而缩小农村和城市长期以来形成的差距。通过农村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对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乡社会经济的大力发展大有裨益。 (四)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资 保证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十分有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影响到每一位农民的幸福生活,因此,政府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我国经济进入了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农业本身对生产要素没有较大的吸引力,因此依靠农村自身的力量很难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因此政府的资金扶持是很有必要的。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的水利设施、交通道路、中小学校舍、通讯设备、医疗卫生设备等方面的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环境方面的投资力度。同时,要对农村的信息化建设给予一定的重视,大力发展农村的公共信息网络的建设,实现网络信息网的全覆盖,定期举办有关网络的培训与讲座,使农民真正意义上享受到网络带来的便捷。在进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农民自愿、政府支持、项目支撑的原则,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寻求政府的帮助,共同去营造和谐、健康的农村环境。 参考文献: [1]聂鑫.探讨农村经济发展问题[J].科技展望,2015(18). [2]刘秀玲.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途径解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01). [3]高学章.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吉林农业,2014(24). [4]杨明霞.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20). [5]张景宏,王春霞.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4(10). [6]杨洪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优化措施[J].商场现代化,2014(13). 作者简介:曲会朋(1980–),汉族, 吉林公主岭人,硕士,农业经济专业,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