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我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及社会心理都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价值观念日益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反映社会热点、难点和疑点的各种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多元共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合理引领社会思潮,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国家不断富强的重要保证。海东作为青海的多民族聚居地区,有其特殊的地域性以及历史人文性,民族分裂主义思潮影响着当地经济及社会的繁荣发展,加大力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海东的稳定发展来说是很重要的。 【关键词】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海东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挑战——民族分裂主义社会思潮的冲击和影响 社会思潮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反映某一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某种影响的思想趋势或思想潮流。它从一个层面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 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精神信念产生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影响。今世界在全球化过程中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碰撞、冲突与融合从而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这些社会思潮是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是与我国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相悖的。 (一)民族分裂主义社会思潮的反动本质 民族分裂主义是民族主义的一种极端表现。又称之为大民族主义或民族沙文主义,它指在政治上把本民族的利益置于其他民族利益之上,甚至以各种方式来牺牲其他民族利益来维护本民族利益的民族主义的一种。极端民族主义在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内部表现为分裂国家主权,创建新的民族国家;外部表现为主张军事扩张。 历史上极端民族主义造成极大危害的例子显而易见:希特勒就曾经利用极端民族主义手段来灭绝犹太人,造成了空前惨剧;今天日本的靖国神社也是极端民族主义的表现之一。 1、从思想渊源上看,民族分裂主义是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的反动社会思潮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集中体现,是适应国内外敌对势力政治需要的一种反动的社会思潮。这种反动思潮表现为具有顽固性。虽然我国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了剥削阶级,老牌民族分裂分子的政治图谋彻底灭亡,但是民族分裂主义思想不可能在短时间彻底铲除,并在意识形态领域还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某些敌对分子必然要从这种腐朽的意识形态中寻找自己的精神武器,从而成为"东突"民族分裂主义的继承者和维护者。 2、从政治方向上看,具有极大的反动性。民族分裂主义所进行的种种分裂活动,归根结底就是要用他们的分裂主义思想取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边疆地区成为外国势力的附庸。民族分裂势力在当前来说,无论在国际社会还是具体国家中基本都不合理不合法,并且总是和恐怖主义活动相联系。 3、从对待各民族之间关系来看,具有极大的欺骗性,马克思说"资产阶级的沙文主义只不过是一种虚伪的装饰,它给资产阶级的种种无理要求罩上一件民族的外衣"。马克思的这段论述很清楚地揭露了民族分裂主义往往在民族、宗教问题的幌子下,来贩卖他们腐朽没落的思想。蒙蔽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们,以达到他们的罪恶目的。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民族分裂主义是一种最虚伪、最狭隘、最自私的反动政治主张。 4、从国际背景看。民族分裂主义的各种破坏活动,无不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进行的,是帝国主义对我实施"西化"和"分化"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他们对我实施的和平演变战略由来已久。他们不愿意看到中国的繁荣强大,采取各种手段干扰中国参与国际政治、经济事务,颠覆和破坏中国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企图搞垮社会主义中国。 极端民族主义在中国真发生大范围影响,成为一种思潮,是从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而发展的,由于网络广泛、快速的传播特点,为民众表达民族主义情络提供了低廉快捷的平台,尤其它匿名特点为夸张的激烈态度提供了平台,容易通过互朕网这样便捷的渠道来沟通、讨论、联络。 (二)民族分裂主义社会思潮对海东的影响 当前,民族关系多元一体,宗教关系多元通和,已成为全省各族人民的共识,但 "3·14"、"7·5"事件以及藏区一系列涉稳事件的发生,我省多年来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其仍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民族分裂主义社会思潮对海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藏独"等三股势力的渗透是海东民族地区最大的不稳定因素。近年来,受达赖集团蛊惑煽动,循化、化隆连续发生两起信教群众自焚事件,在藏区佛教寺院和信教群众中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也影响了本市的和谐稳定。 2、宗教对民族地區社会稳定的影响。在伊斯兰教中:一是内部派别另立,三大教派四大门宦及其各分支有着长期的发展历史和广泛的信仰基础,对各自信仰的教派的仪式都十分重视,在追求"正统修行"方式的过程中,坚持己见,互相指责,各教派间矛盾纠纷比较突出,过去单一的派别纠纷已经演变为同一派别内部的帮派纠纷和利益纠纷。 二、应对民族分裂主义思潮影响的对策——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放松。 思想保证是做好一切事情的首要前提,种种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引领下才能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它是百姓追求幸福的正确价值取向。要想在青海少数民族地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放松。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百姓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的同时,人们的思想也日趋多元化,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主导地位显得十分重要,它为更好的团结各族群众一起奋斗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 (二)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大力推动经济的向前发展,不断创造物质财富,提高各少数民族群众的物质生活,才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加快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步伐。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下,青海地区的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与中东西部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这种现象极易引起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心理上的不平衡感,从而影响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因此,想要加快青海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努力加大中央的扶持力度,更多的给予优惠政策,实现当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其次,充分利用青海地区矿产、能源等资源丰富的优势,挖掘潜在的经济价值,大胆创新,培育支柱产业,推动经济的发展。 (三)转变作风,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转变作风,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已经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强化当地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提高对各项社会公共事业的管理与驾驭能力,增强政府在各族群众心中的公信力,实现青海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确保各族同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更好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基础。我们要真正做到从"官本政府"转向"民本政府",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政府的主观能动性,始终将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以及利为民所谋。严肃杜绝一切不良风气,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塑造健康、积极、亲和的政府形象。 (四)发展教育事业。 大力发展青海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業不仅可以为当地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动力,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当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推动社会的发展。要想加速发展当地的教育事业,首先就得加大投资力度,给予少数民族地区更多的扶持,确保学校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每一个家庭贫困学生都能上得起学。其次,引进人才,壮大师资队伍。这样不仅可以弥补当地师资力量不足的现象,还可以提高民族地区的教师质量,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另外,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广的教育平台,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五)积极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信仰着不同的宗教,呈现出多元的文化。宗教文化作为少数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取向。我们要积极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以包容、尊重的心态去面对民族地区群众的宗教信仰,全面、正确地贯彻民族地区的宗教信仰政策, 充分挖掘与弘扬宗教教义、道德中有益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和健康文明的内容, 如宗教文化中所宣扬的慈善、爱心、公平公正、功德等纯朴价值观都是我们应该大力弘扬的,同时注意解决好宗教和政治的关系,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 (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以及传统美德的提炼、升华,它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针对性。它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正、诚实守信等众多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是新形势下中国各族人民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标准,是我国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一个人只有知荣辱,才能明是非、辨美丑。一旦荣辱都不分,势必混淆是非、善恶与美丑的界限,不仅导致道德伦理大厦根基的动摇,而且整个社会风气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在民族地区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与社会生活价值取向,牢固树立并认真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以便推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促进民族团结、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恩富,侯为民:当前中国七大社会思潮评析——重点阐明创新马克思主义观点.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2]杨明,国家与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的基本路径[J].红旗文稿,2012第4期. [3]唐荣双, 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J]. 前沿,2011第20期. [4]涂成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N].光明日报,2012-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