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早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考察


  【摘 要】如何正确看待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无法回避必须正视的问题。在各种历史条件的作用下,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传统文化存在着激进的批判,但也不乏许多理性的认识和分析。正确看待这一时期党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有助于我们今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早期;传统文化;态度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我国现阶段及未来的发展、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筹备成立阶段和成立之初就开始对传统文化有了自己的态度和思考。这些态度和思考虽然受历史条件的影响还不够成熟,但通过对它们的考察和分析有助于今天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修正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一些错误看法。系统考察早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态度首先必须理清和界定好相关概念。在研究对象上,"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既包括精神观念形态的各种文化思想,又包括实物形态的文化遗产、古迹等。本文所指的传统文化主要是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伦理思想、风俗习惯等。在时间上,本文所论及的"早期"是指中国共产党从酝酿建党到成长为一个各方面都较为成熟的政党的阶段,即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
  一、早期共产党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早期共产党人大多数是惊醒于民族危机、成长于乱世的知识分子,他们大都受过系统严格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但在其思想转向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由于党自身各方面的不成熟和各种客观形势的影响,部分共产党人最开始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片面的。例如党的早期领导人陈独秀、瞿秋白等。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他曾在《寸铁》一文中对"国学"提出质疑,认为当时中国的社会思想上堆满了"粪秽",迫切需要制造"香水"来解除思想上的"臭气"。在谈及湖南宁乡县县议员提议小学读经时他反驳说道:"中国人读了二千多年经,人心也不曾正,邪慝也不曾息,可怜这班老先生还想拿读经来正人心息邪慝,真是做梦。" 1在《青年们应该怎样做!》一文中,他认为,很大一部分中国青年都被老庄哲学或所谓的"东方文化"引到"睡眠状态"去了,诺大的中国只有少数青年学生是清醒的,这是何等危险的事。在谈到要不要翻译外国的文学作品时,他认为,无论多好的文学作品翻译过来都会失去其原有的艺术价值,"昏乱的老、庄思想上,加上昏乱的佛教思想,我们已经够受了" 2,在贫学的中国,翻译一些外国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书籍才是我们目前急需的。在谈到中国文化时,他认为,皇帝坐龙庭、男子读八股、女子裹小脚,这样的中国文化令人可笑又可怕,不但不应该维护,还必须坚决消灭它。瞿秋白也是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他幼年时期读过许多古书,中学时代开始接触西方思想并进入新式学堂学习。受家庭因素的影响,他很早就体会并痛恨封建制度下的不平等,在接受新文化、走上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不断批判传统文化旧观念,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对人民的压迫、批判宗法家族制度下人与人关系的冷漠、伪善。在谈到"什么是传统文化"时,他指出,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装满了一大推的束缚人性的纲常礼教和粉饰太平的诗词歌赋,要发展革命事业,必须与这些旧文化进行彻底的斗争。在批评"东方文化派"死守传统文化不放时,他强调说:"西方文化,现已经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而东方文化还停滞于宗法社会及封建制度之间。" 3 "礼教之邦的中国遇着西方的物質文明,彻底动摇,万里长城早已失去权威。" 4他认为东方文化包含三种基本元素:一是宗法制度下的自然经济;二是封建专制制度下的政治形式;三是半殖民地的国际地位。
  综上所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呼声高,而且态度坚决。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主要集中于对封建礼教纲常、封建伦理道德以及旧文学的批判,把传统文化简单地等同于封建文化,并没有具体地对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分解。
  二、形成否定态度的原因
  上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传统文化批判、否定的态度与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第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915年新文化运动掀起了一场"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文化革命高潮。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礼教,可以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全面彻底的批判运动。紧接着1919年五四运动进一步促进了反封建思想的发展,与尊重中华文化的复古思潮形成针锋相对的局面。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激进思想的影响下,早期的共产党人自然会对传统文化产生否定的态度。
  第二,近代以来,传统文化总是被保守派和反动势力所利用。例如,洋务运动中顽固派死抱住封建教条不放,坚决反对学习西方和兴办洋务;戊戌变法因损害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最后以失败告终;辛亥革命也遭到了封建势力的绞杀而失败;后来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提倡"尊孔复古"。代表传统文化的封建势力一次又一次地破坏人们对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或多或少影响着当时中国共产党人对传统文化的判断。
  第三,中国共产党当时的革命任务就是反帝反封建。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1922年党的二大制定的党的最低纲领中明确提出要"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5既然要反封建,就必然要反对封建主义的传统文化。所以,早期共产党人对传统文化的否定态度也是由于当时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的需要。
  第四,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并没有时间去静下心来思考和分析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开始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从1922年1月的香港海员大罢工到1923年2月的京汉铁路大罢工,一年的时间就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一心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接着又进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的高潮。这一时期,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都是不成熟的。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将传统文化作"精华"和"糟粕"的明确区分,并没有对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细致的研究。
  三、批判浪潮中的理性声音
  早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很多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知识分子,由于各种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党自身的不成熟和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的不透彻,因此当时党内部分党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片面、态度激进,但是,在批判的浪潮之中也有一些理性的声音。李大钊是我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就有着非常理性的认识。在提到孔子时,他认为,孔子出生于专制的社会,自然会为维护当时的政治制度而立说,因此孔子的学说自然代表着专制社会的道德、维护着君主专制的统治。他解释,我们抨击孔子,并不是抨击孔子本身,而是抨击他所维护的这个专制统治的政治。他认为传统文化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有它的社会经济基础,儒家学说之所以能够统治中国两千多年,不是因为儒家学说本身具有多大的权威性和真理性,而是因为它是中国两千多年来都从未变动过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下的产物,是以宗法观念为核心的封建家族制度的表层构造。在说到东西方文明时,他也有自己的观察。他说:"平情论之,东西文明,互有长短,不宜妄为轩轾于其间。" 6 "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实为世界进步之二大机轴,正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而此二大精神之自身,又必须时时调和、时时融会,以创造新生命,而演进于无疆。" 7他深信,中华文明能够在东西文明的调和之中复活。毛泽东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也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之中少有的"理性声音"。他少时曾接受过6年的私塾教育,读过"四书五经",读过先秦哲学、楚辞、汉赋、史记、汉书、唐宋古文、宋明理学等中国古代优秀思想巨作,还读过《精忠传》、《水浒传》、《隋唐》、《三国》等中国的旧小说。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有着深厚的国学功底和历史知识。这一点在他所有的文章、著作中都有所体现。后来他读了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接受了新式学堂的教育,接触到了"新学"、"西学"。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不论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对待西方文化,他始终保持冷静的态度。他认为,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各占世界文明的半壁江山,东方文明就是中国文明,既然是中国文明,我们作为中国人就没有妄自菲薄、自暴自弃的理由。他指出,"我们要有人到外国去,看些新东西,学些新道理,研宄些有用的学问,拿回来改造我们的国家。同时也要有人留在本国,研宄本国问题。" 8由此可以看出,他既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又反对全盘西化,主张在中西文化相互吸收、相互融合中弘扬和发展中华文明。这其中,李大钊和杨昌济先生的文化观也给了毛泽东极为深刻的影响。
  总的来说,受当时大环境的影响,中国共產党在筹备阶段和成立初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存在着坚决、激进的批判,但也有如李大钊、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对传统文化有着较为理性的分析。也正因为如此,影响了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党内出现了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极大影响了党的革命事业的发展。但后来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纠正了错误,经过延安整风运动,党的理论水平得到了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逐渐回归理性。此外,还应该认识到,早期共产党人所批判的传统文化主要是落后的封建主义文化,是束缚和压迫人民的封建传统礼教。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这样的否定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和革命斗争的需要的。
  注释:
  1任建树主编.陈独秀著作选编[C].第3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03.
  2任建树主编.陈独秀著作选编[C].第3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37.
  3瞿秋白.瞿秋白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5.
  4瞿秋白.瞿秋白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93.
  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79.
  6李大钊.李大钊全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13.
  7李大钊.李大钊全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14.
  8蒋建农.毛泽东全书(第1卷)[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351.
  【参考文献】
  [1]任建树主编.陈独秀著作选编[C].第3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瞿秋白.瞿秋白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李大钊.李大钊全集[M].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李方祥.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文化观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网站目录投稿:慕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