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菊红丨 壹心理专栏·听花有声 自我实现的概念来自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当人的潜力充分发挥,才能充分展现时,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自我实现不一定非得有权有地位,比如鞋匠看到自己修补好的鞋子,是一种自我实现;艺术家看到作品问世,是一种自我实现;特蕾沙修女用爱心滋养穷人,是一种自我实现。 但是我现在要谈论的是更普遍,更世俗的观念上的一种自我实现,我们知道,大多数人在追求名利地拉,那是因为名利和地位能带我们更多的资源,能让我们更好的生存,发展,有更多的机会达到自我实现。所以世世代代人们在世间辛辛苦苦的追名逐利。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 古人的自我实现,更多的体现在功成名就,名垂青史。东晋桓温将军有句名言:"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可见能在历史上留名,对古人来说是多么重要,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是达到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长孙皇后就在历史留下了千古第一后的美名。 长孙皇后13岁嫁给唐太宗李世民,36岁去世。被后人誉为"千古第一贤后"。单就"千古第一贤后"这个美誉,就足以说明长孙皇后的人生达到了一定的境界。 长孙皇后八岁丧父,被同父异母的哥哥长孙安业赶出家门,这时,根本谈不上尊重和自我实现,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成为第一需求,所幸母亲带着她和哥哥长孙无忌投靠在舅舅高士廉家中,从她后来的发展来看,想必她舅舅一家对她们很好,这样她的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再向高层需求发展过程中,除了客观的因素外,长孙皇后自身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她之所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层次,除了好读书使她有卓越的见解外,她也是处理情绪的高手,在与皇帝的沟通中,她总是让李世民乐意接受她的建议。 有一次唐太宗一匹心爱的马突然死掉了,他非常生气,要杀养马的人。长孙皇后对他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了要杀养马人,晏子列举养马人数条罪状:你把马养死了,这你的第一重罪。让国君因为马杀人,传到百姓耳朵里,一定会怨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重罪。诸侯听到这件事后,一定会轻视本国,这是你的第三重罪。齐景公听后于是放过了这个养马人。唐太宗听了妻子的这番话后自然会意,养马人也因此得以免罪。 还有一次,唐太宗下朝回宫后,十分气愤地对妻子说:"我以后找机会一定要杀了那个乡巴佬!"长孙皇后问道"是谁惹怒了陛下?"李世民回答说:"魏征经常在朝堂上让我难堪。"长孙皇后面对盛怒中的丈夫。既没有顺水推舟出言煽动,也没有唯唯诺诺默不敢言。她做了一个奇特的举动,暂时不理会丈夫,退到里间,换上了正式的朝服。然后走到丈夫面前表示祝贺。皇帝大感意外说:皇后为何这样?长孙皇后则笑着答道:"我听说君主贤明,臣子就耿直,如今魏征这样直言顶撞,是因为陛下的贤明,我怎能不祝贺呢!" 太宗于是龙颜大悦。之后更加重视魏征。 她的建议能对皇帝产生影响,她自已的感受一定很愉悦。在那个男尊女卑时代,长孙皇后凭借自己高超的见解和沟通技巧,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的价值。她的价值从太宗对她的态度上可以窥见一二,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 在佳丽如云的后宫,长孙皇后一人为李世民生了七个孩子。 长孙皇后病逝,太宗做了两件出人意料的事:他在元宫外的栈道上修建了起舍,命宫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这种对已逝之人却供养如生的例子极其少见,几乎为太宗首创。他又在宫中建起了层观,以便眺望昭陵。也因为对皇后思念,亲自抚养了长孙皇后的幼女晋阳公主和幼子李治。 总之,长孙皇后以德服人,以智服人,以仁慈暖人不仅尊重需求得到满足,在治理后宫和陪伴皇帝的过程中,自身的潜能也得到充分的发挥,最终达到了自我实现最高层次。直到今天,我们再来谈长孙皇后,还是从中能受她的影响和启发,可以说,她的自我实现是超越时空的。 写于2013年2月26日 版权声明:转载请保留作者署名 (文:李菊红) 联系方式:qq:284886359 微信:ljh2013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