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端午这天士兵们普遍要开展角力活动。《隋书·地理志》载: "京口东通吴会,南接江湖,西连都邑。其人本并习战,号为天下精兵。俗以五月五日为斗力之戏,各料强弱相敌,事类讲武。" 斗力之戏,又称角抵,即今天的摔跤,古代又称"相扑"。 相扑这种运动,据考证可能源于古代的原始氏族社会。南朝人任防《述异记》说: "贵尤氏耳翼如剑软,头有角,与杆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 这段传说若明若暗地反映"以角抵人"(即角抵)的缘起与部落之间的冲突有关。到了魏晋,又出现了"相扑"一词: "襄城太守责功曹刘子笃曰:‘抑郡人不如领川人相扑。’笃曰:‘相扑下技。不足以别两国优劣。" 襄城太守担优城里人摔跤不如颖川人,刘学笃认为这不足以衡量两国在军事上的高下。由此可见,晋人把相扑看作战场较量的一种方式。既然作战需要它,平时就得训练,于是早在周朝,人们就把角抵当作军事训练中的一个项目。 在历史的演变中,这种"角力"的训练成为一种表演,供人们欣赏。于是,作为健身与观赏双方面的需要,女子也跻身于相扑的行列。晋陈寿《江表传》中的吴帝孙皓就曾"使尚方以金作步摇,假髻以千数,令宫人着以相扑,朝成夕败,辄命更作"。 一天下来,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选手,个个花残玉碎,孙皓观之不足,便命重新妆扮,再上斗场。唐宋时,女子摔跤有增无减,特别是宫女,常在节日宴会上博取君臣一笑。宋代诗人杨万里描写: "广场妙戏斗程材,才得天颜一笑开。 角抵罢时还罢宾,卷斑出殿戴花回。" 比赛场地设在广场,可见观赏的人不在少数。"角抵罢时还罢宴",摔跤是整个宴会的压轴节目,可以想象当时的轰动情景。 元朝最兴盛摔跤,元代无名氏撰(蒙古秘史》中记录了十三世纪蒙古人摔跤的习俗。每逢节日或祭祀,这里必有摔跤表演。选手们皆穿白布短衫,窄袖,领及襟用七八层布密缝。这是一种摔跤服。有的边沿上嵌上一排闪亮的大铜帽钉,穿起来威武雄壮,威风凛凛。元代诗人胡抵遇《相扑)诗说:"臂缠红锦绣档播,虎搏龙拿战两夫。"档,指裤子;孺,指短衣。 摔跤裤一般是外罩贴花的肥腿裤。选手们摔打起来如龙虎相斗,煞是好看。 在封建礼教意识浓厚的士大夫眼中,女子也如此这般地去龙腾虎跃究竟不太雅观,所以女子角力遭致一些士大夫的强烈反对。如宋代的司马光曾讥斥之为"妇女裸戏","殆非所以隆礼法示四方也",奏请皇上"严加禁教","妇人不得于街市以此聚众为戏"。明清时期,礼教严厉,女子摔跤终于被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