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树立科学的课程意识 多年来,我们很多美术教师认为课程即是所教的教材,教学即是复制教材,再现编者意图的过程。实行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们通过学习,逐步转变了对课程含义的认识,特别是学习美术新课程标准以后我们一致认为,课程不仅仅是由专家编制、教师执行的静态文本状态,它还应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创制的鲜活的、发展的活动形态。由此我们认识到,课程资源也不应该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应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改进、变化、更新。例如现在美术教材中服装设计内容的出现、电脑绘画知识的补充、彩色粉末材料的使用等,无不体现着这种思想。 2.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能创造物质和精神内定的各种客观存在或存在物。课程资源应该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美术课程资源所包含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如: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网络资源;自然课程资源、社会课程资源;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隐性资源等等。这些资源在我们各地应该说无处不有,无处不在,但如何根据本学科的特点为我所用、合理使用这些资源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关键问题。 我们首先以美术学科中心教研组为核心,结合各乡镇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研讨、论证,并确定了开发课程资源的三条原则。 1)贴近学生生活,适合学生身心发展。 2)容易获取,便于携带。 3)经济实用,有开发潜力。 经过多方观察思考和初步尝试,我们最后确定了以玉米秸秆为主的自然材料作为开发对象。因为这种材料在我们当地随处可见,特别到了秋季,农民们将玉米收获后,成片的玉米秸秆被遗弃在地里,除了少部分喂牲畜外,大部分都作为柴禾烧掉,如果这部分资源能够走进课堂,在我们美术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赋予艺术的加工创造,岂不可变废为宝吗?为此,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美术老师对玉米根及玉米衣的利用价值进行了深入地挖掘与尝试,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如:我每到秋季就利用课余时间到农民收完玉米的地里去刨挖玉米根,通过初步整理将其带回课堂,将手中的普通玉米根,因势象形,通过简单的修剪、切削、组合、制作出一件件或夸张,或写意的传神作品。 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我们开始摸索,现已逐步形成系列如:"玉米根艺"、"玉米衣造型"、"废树枝盆景"、"棉柴工艺"等等。这些土生土长的废弃资源的再利用已深深吸引了我们每一位教师和学生,也由此丰富了美术课程的内容。 3.课程资源开发的感受 通过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自然、社会、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但选择什么,怎样合理利用,还需要我们的一双慧眼去发现。因此,每一位美术教师都应做个有心人,善于在纷繁的社会生活中去粗取精,提炼适合于学生的美术资源。也许很多事物学生们经常接触,只是没有从艺术的角度去审视。教师的引导、提醒,加之收集材料、巧妙利用材料的实践,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学生这样获得的知识比纸上谈兵式的书本传授,更直接、更具趣味性,易于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