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不少乡村学校教研组的工作状态与"绿皮火车"极为相似。因为多数教师不发力,教研工作多半都是靠组长这个车头拉动,组长倘若不发动,教研活动就停顿。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各级教研部门应下移重心,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打造成乡村学校人人发力的教研"动车组"。 一要变革教研组管理机制,促使组员人人发力。"我的教研我做主",是教研"动车组"的美好愿景。应该发动全体教师,完全放权给他们,让他们轮流当组长,个别能力较弱的先由骨干帮扶;无论上课,抑或担当集体备课、评课、沙龙和论坛等主持人或主讲人,普通教师都要轮流做东,倒逼他们学习和思考,倒逼他们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把组长独唱变成全组教师的大合唱。这样,既挖掘和放大了他们的潜能,又凝聚了全组教师的力量,推动教研工作像"动车组"一样高速前行。 二要校际合作,架构教研联合体。乡村学校规模小,教师兼任的学科多、负担重,教研工作开展难,久而久之就产生了教研"集体无意识"。教研部门要充分发挥乡镇中心学校的资源优势,联合片区内的乡村学校,架构教研联合体,组建片区教研网,实行"捆绑式教研",既把乡村教师"请上来",分学科、分任务集中到中心学校开展教研活动,又组织名师和骨干下沉支教和送教下乡,同时要把教研信息和各学科资源放到网上,使更多乡村教师不出校门就能全天候分享教研成果,为他们的历练提供平台,促使他们把教研压力转化为研究动力。 三要开发差异资源,促进教师素质的整体优化。让骨干和普通教师"结对子",普通教师应定期去骨干课堂听课取经,骨干要经常去普通教师课堂"捉虫"。且以考核为杠杆,要求骨干定期为普通教师开讲座,随时解疑答难,并把结果与评先评优和绩效工资挂钩;通过骨干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促使普通教师从被动卷入变为主动深入。 四要加强氛围建设,提升教研文化。淡化形式,注重实效。倡导随性教研,实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策略,提倡不拘形式的个别探讨,只要有问题和疑惑,随时随地切磋,甚至鼓励在面红耳赤的争鸣中提升教学智慧。 五要鼓励教师开展多元化阅读。变革学习内容,从过去只吃透教材、融通教辅资料、纯粹学理论走向阅读多元化。根据教师素质和需求不同,分层次提出学习要求,倡导语文老师读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鼓励理科教师读人文社科类书籍;注重研究学生心理,从关注教材和文本走向人的教育。尤其要鼓励老教师加快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建博客、发微博、刷微信,扩大朋友圈,发布资源信息,传播读书笔记和反思心得,主动与同行和学生交流等。 六要运用小课题引领教师研究接地气。鼓励教师挖掘并梳理源自实践且有一定价值的问题,根据教学实际和个人能力,确定小课题,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行动研究,运用叙事、日志、案例、反思和课例分析等多种形式,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讲好自己的故事,写好自己的文章,把成果表达出来,与同行分享。 七要建好资源库,提升教研品质。当下的资源库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典型课例、教例集;学生个案研究材料;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思路;典型例题解题方法与思路;有一定梯度的典型习题;学生典型错题集;教学日志、随笔、反思笔记、沙龙和论坛稿,其他教学素材等。 八要依托网络平台,推进教研现代化。教研现代化的关键是管理信息化。为此,学校要一抓教研组档案建设,要从过去的纸质文本管理走向电子化;二抓网络平台建设,各校应重视设立各教研组资源窗口和交流平台,促进学科教学资源的有序储存,方便教师快速检索资源,为教师碰撞思想、分享智慧搭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