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2017年公布的高中语文新课标规定,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是经过分解的核心素养,而这四个方面,都离不开阅读素养的养成,阅读是达成这四个素养的根基。(10月8日中国教育报) 这意味着,新一轮语文教育改革扑面而来。对于一些深思语文教育现状的人而言,这场改革来的正是时候。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核心素养,无论是对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难度不小的实践。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看似很清晰,实则很笼统。"素养"是个很虚无的东西,要让语文学科体现出应有的素养,语文教学的方向必须明确,而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维度纵横交错,涉及甚广,如何将这些分解在一堂堂课上,并且便于教师课堂实操、易于学生理解消化,实在是个难题! 部编版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说,"大阅读时代"已经来临。这个"大阅读",显然是语文学科贯彻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其中的"大",既体现为阅读规模和总量变大,也意味着阅读的内容和方法增多,还想凭借单一的思维方式通吃语文教学,显然不切实际。 对教师而言,"大阅读"首先意味着教学思维的变革,教师需要变以往的"教教材"为"教策略",既告知学生如何去阅读,哪些需要精读、细读,哪些需要粗读、略读,又有哪些可以速读、略读。阅读策略的更新,意味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尽可能多和广泛地扩大阅读面,从而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此外,便是教师语文思维的更迭。当前的语文教学存在理性不足、感性有余的问题,很多知识是通过对情感的揣摩理解到的,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阅读思维,只能靠死记硬背,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语文思维的变革,就是要让教师理性分析教育当中的每一个问题,研判好每一个问题背后的能力训练点,通过加工提炼,寻找这一类能力训练的共同模式,从而教给学生阅读和解答一类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而言,要适应"大阅读"时代的语文学习,一是要改变自身的学习方式,通过对日常知识的加工整理,建立起同一类问题的阅读思维,才能有效适应阅读量增大的现状;二是要建构起属于自己的学习习惯和阅读习惯,比如运用思维导图归纳整理知识点等方式不断提升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