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县级教研员,我每次到学校视导,检查评价教师的备课都是一项常规工作。检查评价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项目齐全,要求有课题、教学目标、重难点突破、完整的教学过程设计、训练设计、板书、教学反思等;二是内容具体,每课时备课一般不少于2000字;三是书写认真,用规范的楷书或行书书写。这样的评价标准几十年来一直未变,凡达不到这些要求的教师就被认定为"备课不合格",进而影响到学校对其教学工作的评价。 如此高标准的备课要求,让一线教师叫苦连天,尤其那些是担任语、数、外等主课的教师。他们几乎每天都要写这样一些繁琐的教案,同时还要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工作负担可想而知。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些学科教师无法完成如些繁重的备课任务,为应付上级检查,他们就以集体备课为名,将备课任务按章节层层分工,分别从网上下载现成教案,等检查组要来的前几天再集中时间抄写。然而,这样的备课有用吗? 时代在发展,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教师手头上的教学资源也许只是一本教学参考书,而现在除了各种用之不尽的辅导材料,还有互联网上海量的音像资源;昔日教师拥有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就能站稳讲台,而现在电子白板、多媒体设备、网络已成为许多学校教室的标配。如果教研部门和学校仍按老标准检查教师的备课,无异于刻舟求剑,既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有鉴于此,无论是县级教研部门,还是学校,在检查教师的备课时,其检查内容和方式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一是可以通过听课检查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教师不备课或备课不充分,课堂教学一定会磕磕绊绊,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通过听课验证教师是否备课,是最有效的途径。 有些教师虽然备课本上写得密密麻麻,字体也非常工整,但教案是其他教师从网上下载的,自己并没认真钻研教材,设计教法,课堂教学心中无数,效果非常差,这样的教师应当认定为"不备课上课"。有的教师虽然没有将备课内容写在备课本上,只是在教材上作了一些圈点批注,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教学流程,但整堂课思路清晰、教法灵活、学法指导到位,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师也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 通过听课检查备课通常采用"推门听课"方式。"推门听课"事先不打招呼,随堂听课,有利于管理者了解教师备课的真实情况和课堂教学的真实水平,但在评价教师"推门课"时,要以鼓励为主,尊重教师的劳动,实事求是,客观准确。对教师而言,不备课不能进课堂,这是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都要做到超前备课。 二是检查备课时要尽量做"减法"。教案是一种应用文书,是教学的方案,不是"八股文",是写给教师自己看的,不是写给检查人员看的。教案也不是剧本,无须将教师、学生什么时候说什么话、进行什么活动都写上,不能以字数的多少来评价教师备课的优劣。虽然有一些特定的项目和内容要求,但并非所有项目缺一不可。教案的关键内容是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一般说来,只要具备了这三个方面,就应当视为合格教案。至于"教学反思",并不是每位教师每节课都要反思,这不宜作为备课评价的统一要求。 三是备课检查方式要做"加法"。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教师的备课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本备课本。有些教师喜欢将备课笔记输入电脑,上课前打印,以便于在网上交流和保存,不可认为这样的电子教案是荒唐的;有些教师喜欢制作课件,将自己的教学思路融入课件演示中,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这理应算作备课;还有些教师进行"翻转课堂"改革,提前将教学重难点录制成"微视频",以学定教,这类教学视频也应当算作备课。至于教师做过的训练题、作业讲评记录、特长辅导记录、后进生转化记录等与教学有关的资料,更应纳入备课检查范围。 四是检查对象应区别对待。对于刚刚走上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应当从备课项目、过程设计、备课态度等方面提出严格要求,以便他们尽快"入格",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对于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要倡导个性化备课,可以写"简案",将备课内容写在教材或卡片上,也可以使用过去保存下来的备课本,修改后用于当前的教学,以便他们腾出时间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创新教法,指导青年教师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