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浅谈如何调动学生语文思维积极性


  做好三个“转变”  迸发思维活力
  ——浅谈如何调动学生语文思维积极性
  汕头市金山中学语文组 刘晓丹
  【摘要】 因为传统的基础课型难以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并容易不自觉地将学生置于被动接收信息的位置,教师“包办”文本解读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以及学生自身对语文的认识不到位从而对语文关注不够等原因,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课堂上懒得开口乃至懒得思考。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要做好课型、角色、心态等三个“转变”,促进学生真正迸发思维活力,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关键词】 思维积极性 调动 转变
  可能许多老师特别是高中老师会发现这样的情形——学生在课堂上越来越懒开口。这是学生懒思考、不思考的一种表现,其背后隐藏着的是他们的思维惰性。为何会有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传统的基础课型很难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积极性。
  虽然经过数次改革之后,语文的教学质量的确有显著提高,但“少慢差费”、“高耗低效”的现象仍旧存在着,语文课堂教学仍被“讲读课堂”和“串讲课堂”主宰。这两种课型偏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教与学之间缺乏互动,知识的传输是单向化的。教师在教学中更关心教学计划是否能按时完成,是否能滴水不漏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太重视向学生提供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学生被当作知识的接收器,经常处于被动的地位,学习兴趣不高,当然更缺乏应有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正如吕叔湘先生所指出的:“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那是白讲,是无效劳动。”谁也不愿意只是被当成接收的容器,学生当然也不例外。现行语文课型的弊端,既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对知识的积极构建,又缺乏对建立一种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的有效关注。
  二、教师“包办”文本解读禁锢了学生的语文思维积极性。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感知、理解、评价和创获文本的过程。这一过程,应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通过文本与作者展开积极的对话,最终完成对文本的体验。然而,大量的课堂实例说明,许多时候,教师在教读文本时会不自觉地越俎代庖。因为担心学生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本,也因为片面地认为只有讲全讲透,学生才能听得懂,才是对学生负责任,所以就容易出现教师全权包办文本解读的现象。把文章从字词到文句到语段,机械化、程式化地咬碎嚼烂“喂”给学生,将原本内涵丰富、意境深邃的文本阅读教学简单地处理成以复制知识为目的的流水作业,看上去教学任务也许完成了,实际上学生的阅读体验却被取代了,思维积极性被禁锢了。
  三、学生没有正确认识语文的重要性,没能体会语文的优美性,从而普遍漠视语文,形成了语文思维惰性。
  “不管怎么看,语文试卷都能看得懂,不像英语,没背单词就只能当‘睁眼瞎’。”“考试又不考课文,听了也白听。”“语文要讲积累,可我现在哪有时间啊,还不如多做几道数学题来得划算。”这些是笔者与学生交流时听得最多的几种说法。从这些似乎堂而皇之的理由当中,我们显见有的学生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学得再认真分数也高不到哪里去,不认真学分数也不会低到哪里去;有的学生很功利地认为既然考试不考课本,那么对老师上课讲授的知识也就无须关注。总的来说,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够重视自然也就懒得去思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语文思维的惰性。
  失却了语文思维积极性的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就只能浮于表面而无法得其精髓,就始终无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这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大相径庭的。那么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语文思维积极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做好以下三个“转变”入手。
  一、立足于课改要求,实现语文课型的转变。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对学生作出新的定位,在充分尊重学生独立人格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是学的主体,他们有探求新知、获取知识的愿望,没有人能代替学生本人的学习。教师应积极探索形成多样的课型,让学生有机会尝试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而既然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有平等的意识,那么新的课型就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创造机会让教师和学生产生互动,加强对话和交流,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及笔者的实践,以下几种课型可作参考。
  阅读课  教师指导阅读方法,让学生自行挑选阅读资料并将读后的收获形成书面文字,这便是阅读课。笔者曾将阅读课放到学校阅览室里进行,要求学生自带词典、笔记,遇到不懂的字词就自己查,认为是重点的内容就圈点勾画,看到好词好句就摘录下来,觉得写得好的章节段落就反复揣摩、品味再将感想写下来,可以不拘格式、不限字数。由于上课的地点有别于传统的教室,上课的方式也有别于传统的灌输式,学生们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积极性,交上来的“读后感”也颇多佳作。
  书评课  在学生已进行了有效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阅读后的点滴体会写成文章进行交流,这便是书评课。十几岁的青少年普遍都有较强的表现欲,开设书评课,就是利用青少年的这一特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不仅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其勤于思考的习惯。如果担心影响课程进度,教师也可以将学生的阅读篇目指定为具体某一篇课文,让他们放开手脚阅读并写书评再进行课堂交流。这样既不会影响进度也依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讨论课  讨论课也可以设计成辩论课。首先,教师要设计好一个论题作为课前预习的中心,然后在疏通课文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定认同取向,再将取向相同的学生编为一组,让他们共同合作在课文中寻找依据,最后就可以开展各组间的辩论了。例如讲授《鸿门宴》的时候,就可以围绕“刘邦与项羽谁更具英雄本色”这一论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实践证明,带有竞赛性质的活动往往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乐于参与了,思路也就更活跃了。连《鸿门宴》中项羽轻易就说出间谍是曹无伤这一细节不用笔者提醒,学生们也能找到作为论据了。
  二、教师要调整心态,实现角色的转变。
  中学教师特别是高中教师,大都受到了高考这一指挥棒的影响,自觉不自觉地被其束缚了教学思路。嘴里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一落实到文本教学,走的却还是应试教育的老路。在这种心态的作用下,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难免“越位”,往往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权利、捻灭了其思维的火花。笔者并非说高考不重要,也并非认为教师要帮助学生得高分的想法是错误的。只是,如果我们的好意已经成为学生提高思维能力的障碍,那我们又何必执意于此呢?反之,如果我们打开教学思路能事半功倍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不纠缠于对文章的“肢解”,不患得患失于学生正常的成绩起伏,教师的心态调整好了,其角色的转变也就水到渠成了。以下提出几种“角色”供大家参考。
  不当演员而当导演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类似于导演和演员的关系。例如讲《雷雨》的时候,可以由学生依据各自兴趣选择不同的角色,揣摩人物的性格内涵之后上演一场话剧。把课堂交给学生,为他们提供一个更生动有趣的平台,教师只须在“幕后”做好安排,对人物性格特点作适当点拨,由学生发挥之后再作总结。
  不当船长而当舵手  在文本教学当中,教师其实并不需要面面俱到,关键是要能始终把握住教学的正确方向,确立明确的解读目标。至于教学设计,则可以合理有效、有创造性地进行。如解读《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反复出现的“笑”,分析比较不同人物的“笑”的内涵以及“笑”在表现人物性格上所发挥的不同作用,并让学生联系自己熟悉的“笑”,使学生自己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先当“学生”再当老师  教师解读文本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而只有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才能事半功倍地达到这个目的。要引发学生思考,教师就必须顾及学生的解读能力、认知心理、学习习惯等因素。教师以学生的角色先走进文本,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解读,这样才能发现学生在阅读中可能存在的障碍及其兴奋点的所在,然后对之进行分析、设计,以便更有效地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析文言文词性活用的时候,可用现在的热门词语“美容”、“瘦身”等来举例; 在讲析诗经中的赋、比、兴等手法的时候,可以联系流行歌曲像《你是风儿我是沙》、《两只蝴蝶》、《蜗牛》等让他们对号入座。因为这些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他们的积极性一下便被调动起来了,纷纷展开讨论,抢着回答。
  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语文,实现态度的转变。
  针对学生不重视语文的心态,笔者曾经设计了一个有奖咨询活动,让学生去思索学习乃至生活当中哪些地方不需要语文,谁谈的内容多谁就可以得奖。其实,这只是一个“陷阱”,正如《语文学习》杂志那句醒目的标语所说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只是为了让学生从反面去认识语文的重要性。结果可想而知,没有人能够找出语文覆盖不到的死角。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对语文的重要性再不敢轻视。但重视语文不等于重视课文,不重视课文则课堂上势必也懒得思考。为解决这一难题,笔者也曾经进行一个试验:首先将课文中出现过的,既是常见常用的、又是学生易读错认错的字词汇编成一份试卷进行课堂测验。结果许多学生答错,及格率只有百分之十一。就连一向自认为是“高手”的学生也只考了62 分。学生们纷纷感叹:“原来课本上还有那么多常用的字词我还不会读不会写。”从此,他们再也不认为课文不重要,上课思考也勤快起来了。当然,人都是有惰性的,青少年对外物的情感态度也正处于一种不稳定发展的阶段,所以,一时具有了思维积极性并不代表永远会有思维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平时要多留意、多观察、及时调整。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只要教师能改变观念、调整心态,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去设计课型、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并及时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就可以使他们迸发思维活力,从实质上促进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
  参考资料:
  ①《语文教学时习论》陈军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年4 月版
  ②《教育的痛和痒》赵宪宇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5 月版③《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教学与评价指导》广东省教育厅教研
  室编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年10 月版
网站目录投稿:寄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