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遗传变异、进化、生态等方面知识的学科。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多媒体教学则能将静态的理论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合理运用教学媒体与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通过生动多变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充分利用教学媒体与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1提高教师备课的效率和质量 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仅从教材和教参获取的知识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随着电脑科技的普及,教师除自己制作课件外,完全可以通过电脑从网络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这不仅能大幅度提高教师备课的效率和质量,而且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 1.2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多媒体技术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例如,我在教学中使用投影、录音讲述生物学家的故事和生物学史故事,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运用FLASH动画展示细胞增殖、基因表达等复杂过程,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在讲生态因素时,以录像的形式放一些不同环境下的生物,并且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将其定位于书中的那些知识点。学生一下子被一幅幅精彩的画面吸引住了,个个认真观看、思考,并抢着回答相关的问题,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充分调动多种感官获取的知识,能保持较长时间。 1.3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现行的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注重怎么教,更要注重学生怎么学。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交互式教学过程以学生探索为主,把交互性、多样性、个性化的学习融为一体。学生获取信息不仅仅依靠教师,还可通过网络获取更为丰富的信息量,为学生独立自主的发展创造条件。如:讲述环境保护时,让学生自己上网搜索,了解各种污染的类型和形成,学生对日本的水俣病、伦敦烟雾等事件,有了直观的认识。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这样就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教学媒体与技术和生物学科知识整合的效果 在教学媒体与技术和生物学科知识整合时,针对生物的概念性强和基本规律抽象程度高,生物体的微观结构和生物进化历程不易掌握,有些生物实验不易出现明显现象等特点,如果把这些内容做成形象直观的课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使生物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更强的教育性、灵活性和直观性,起到传统生物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并不是越先进的媒体就越好,选择运用时,必须服从教学目标的需要,充分发挥其长处。换言之,媒体的运用必须是其它手段所不能替代时,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2.1不搞形式,重视实效 计算机确实拥有传统数学工具的一切功能。但有必要让计算机来代替一切吗?当我们在设计课件的时候,一心想着什么环节可以用计算机,那很容易觉得每个环节都可以用计算机。我们思路应该反个来,应该想着什么地方可以不用计算机,首先把没必要使用计算机的地方确定好,剩下的就是可使用计算机的地方。计算机只能发挥其辅助作用,不能成为课堂数学的主宰。多媒体不等于独媒体,能把计算机跟其他传统媒体结合得好的课,才是真正好的多媒体课。 2.2利用教学媒体与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丰富、直观、形象的感知和表象,向学生呈现思维过程,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进入细菌细胞内的是蛋白质还是DNA,仅凭口述很难表述清楚,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也没有这样的体验,利用多媒体动画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2.3利用教学媒体与技术适当增加教学容量 利用计算机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大量板演占用时间的现象,从而增加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增加教学容量要适当,绝对不能変以前的"口灌"为现在的"电灌"。多媒体技术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获取知识信息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而不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 3.实验研究教学媒体与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优势 教学媒体与技术在生物教学中是否有优势,还需要实验证实。我选择了各班级进行试验,一班采用多媒体教学,另一班采用普通方式教学。两个班都是刚入学的起始年级,基础相同,但经过近一学期的教学,多媒体班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班。由此可初步得出结论,教学媒体和技术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教学以它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化抽象为具体,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集中解决了教学重难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但机器毕竟是机器,人是有感情的,机器却没有,教学环节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绝不是可有可无的。